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說長城是個擺設,並下令永不築長城,他的底氣從何而來?

康熙說長城是個擺設,並下令永不築長城,他的底氣從何而來?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視察長城大發感慨,說長城是個無用的東西,是個擺設。並下令後世皇帝永不築長城。這個橋段被渲染得十分有氣魄,顯示出千古一帝的雄才大略。

康熙說長城是個擺設,並下令永不築長城,他的底氣從何而來?

至於長城有用沒用,是不是個擺設,康熙帝說了不算。至少秦始皇當年修建的長城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蒙恬的三十萬大軍依託長城有效地阻止了匈奴的南下。終明一代,各朝皇帝都大修長城,所耗費的人力、物力更是不計其數。

顯然,明代皇帝也不是個個都是草包,長城有沒有用他們不會不知道。康熙之所以說長城沒用這話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前提是要符合當時的歷史環境。

明代和清代的情況不同,明代自太祖朱元璋統一中原後,並沒有徹底將元朝的勢力消滅,蒙古貴族退居北方大漠,但軍事威脅同樣存在。儘管經過幾代帝王的努力,蒙古的勢力受到削弱,可是終明一代,蒙古就像是一頭桀驁不馴的野豬,時不時地就會來拱大明的玉米地。

康熙說長城是個擺設,並下令永不築長城,他的底氣從何而來?

在這種情況下,長城所起到的作用就非常明顯了。明朝後期,戚繼光和李成梁都是憑藉長城來抗擊蒙古南侵的,明末時別看清軍時常入關南下,可要是沒有長城那更不可想像。因此,對於明代來說,長城並非擺設,而且非常管用。

清代就不一樣了,自從努爾哈赤起兵的那天開始,就重視同蒙古各部落的關係,雖小摩擦不斷,但在關外時期就通過聯姻和蒙古建立了同盟關係。清軍入關後,滿洲貴族和蒙古貴族已經形同一體,在血緣上已經不能分割了。

況且,清朝歷代統治者都對蒙古予以關照,在他們眼中,蒙古的地位遠遠高於漢族,和愛新覺羅家族一樣,蒙古貴族同樣可以封王封爵,享受極高的待遇。要是說滿漢一家親大家未必相信,可要是說滿蒙一家親,那肯定是沒有疑問的。

康熙說長城是個擺設,並下令永不築長城,他的底氣從何而來?

那麼答案就很清晰,大清的北方住的是自己親戚,根本不存在軍事威脅,那麼耗時耗力去修長城顯然不合時宜。因此,康熙說長城是個擺設說起來也就有底氣。

不過,拋開現實情況不說,康熙不主張修長城也是有深層含義的。

康熙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是人心,而不是物質。認為仁者無敵,天下無疑,與其搞陰謀詭計,不如正大光明實行王道。可見,人心向背,爭取民心,本固邦民的思想,是康熙軍事思想的核心。

其實,在康熙以前都主張修築長城,但目的倒不是為了防禦蒙古,而是為防禦沙俄。康熙三十年(1691年)五月,康熙在參加多倫會盟後回京途中,他對扈從人員說:昔秦朝大興土石修築長城。我朝加恩喀爾喀蒙古,使他們防備北方沙俄,不是比長城更加堅固嗎?

康熙說長城是個擺設,並下令永不築長城,他的底氣從何而來?

回到北京後不久,工部向皇帝轉述古北口總兵官蔡元的報告說:古北口一帶的邊牆,傾塌很多,請求修築,工部已批准,清皇上聖裁。康熙不但不批准,而且對大學士說,蔡元不明白時間道理,將其批評了一番。

康熙說:帝王治天下,自有本身固有的道理,不專靠關山險阻及人為設置的障礙。秦朝築長城以來,漢、唐、宋等朝也是經常修理,當時難道就沒有發生邊患嗎?明末我太祖、太宗統兵長驅直入,明朝諸路大軍土崩瓦解,皆莫敢當。

康熙用歷史事實證明長城不足為固。在他心中,真正的長城是修道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就是這個道理。

康熙說長城是個擺設,並下令永不築長城,他的底氣從何而來?

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文武全能的政治軍事家,他反對修築長城,並不能說明他輕視邊防,是見人不見物的唯意志論者。他所強調的中華民族大一統,是為消除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少數民族與滿漢族之間的隔閡,將在各族人民心理上、感情上築起一道堅固的鋼鐵長城,以便向更廣闊的天地延伸,這正是康熙遠見卓識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袁崇煥誇口五年收復遼東,大臣提出疑義,他卻說:和皇上講著玩的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