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年光學費就100萬的學校,都在教什麼?

一年光學費就100萬的學校,都在教什麼?

世界頂尖私校心計小劇場

美國

唉…我們頂尖的美國大學,恨不得把改變世界四個字刻在每屆新生頭上,但他們中的大多數,畢業還是去了華爾街數錢

英國

我們還好啊,沒啥失望,也沒啥驚喜,都去當首相了。英國首相出牛、劍,牛劍又從伊(頓)、哈(羅)來。唉~小瑞,你們家呢?

哦……我們家學生都不考慮這些,他們有王位要繼承。

瑞士

都有王位要繼承,當然是開玩笑的,也是不可能的。但我們今天想說的是我們很少會談及的另一個層面的教育。

一方面我們當然要不停止的探討教育公平、階級通道,另一方面,落到學校層面,教育仍是分層的。而這種分層背後根深蒂固的理由,是因為每個人的「馬洛斯需求」確實是不同的。

我們有時帶著讀者去看「頂層教育」,不是要倡導消費主義,而是看看頂層教育究竟倡導的是什麼?有沒有能引發我們反思的地方?讓我們在埋頭攀登名校之峰的同時,看看平原與大海。

今天,「爸爸真棒」就帶大家來看看傳說中的世界上最貴的「瑞士教育」是什麼樣的。

為此我們特意對瑞士領館瑞士教育協會的創始人柯瑞華先生進行了採訪,採訪中我的問題一直繞著「世界上最貴的學校爬藤有什麼優勢?」打轉,而柯先生則始終會說回一個話題:

全球視野與責任感

註:瑞士教育協會由瑞士最頂尖的寄宿學校校董成員組成,以獨立平台的身份直接管理所有學校。

(蘿實學院)

貴,全世界最貴

瑞士私立寄宿學校很貴,地球人都知道。但到底有多貴,其實還蠻難想像的。對比來看看:

美國是低齡留學主流目的國之一,筆者有個朋友的孩子在美國讀初中,每年花費在30萬左右(含住宿生活費);而排名TOP10的頂尖寄宿美高,沒有一所的學費低於35萬。

英高則更貴,拿頂尖級別的伊頓公學為例,一年學費在50萬人民幣左右,因為寄宿制,生活上花費其實可以忽略。

那瑞士學校呢?

英國《獨立報》早年做過一個高峰對比,說瑞士最高級的私立寄宿學校蘿實學院,一年學費是伊頓公學的2倍,每年學費合計在100萬人民幣以上。

早在2007年時,《福布斯》曾做過一個歐洲最貴寄宿學校的榜,前十名只有一所其他國家學校,就是英國伊頓公學,還是忝列榜尾,排在第十名上,前面9所學校,都是瑞士私校。

(建在阿爾卑斯山上的艾格隆學校)

在阿爾卑斯上體育課

在佛羅倫薩上藝術課

世界最貴學校,錢都用在了哪兒呢?

比如蘿實學院有世界最好的私人滑雪場,有向所有學生開放的馬術中心,以及一艘38英尺長的遊艇。而在其他一些學校,課外活動里甚至有直升飛機跳傘項目。

而最貴的學校都上什麼課呢?

瑞士位於歐洲中心,地處阿爾卑斯山山腳,整個國家都在雪峰、冰川與湖泊的包圍之中。朱自清曾在其《歐遊雜記》中寫道:

瑞士有『歐洲的公園』之稱。起初以為有些好風景而已;到了那裡,才知道無處不是好風景。

瑞士的很多私立學校佔據地勢之優,直接建在阿爾卑斯山上,比如在開頭《福布斯》榜單中排名第三的艾格隆學校,校園建在海拔2000米的地方,還專門有一座圓穹頂的天文台,學生晚上就可以觀星,上天文課。

▲艾格隆學校的天文台

而說到戶外課程種類的豐富,大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和瑞士媲美:滑雪是每所私立學校的必修課,另外還有山中拉練、冰湖中的賽艇運動、爬山、攀岩等等,不下幾十種戶外體育類活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戶外拉練這項活動,學生要自己背著沉重的裝備,一次走10公里,一學期最少要進行3次這樣的集體拉練,從小學到高中都要參加這樣的戶外運動。

項目比較枯燥,但對孩子的意志力卻是極好的培養,讓他們在運動中學會堅忍,增強他們抗挫折、抗壓力的能力,並且拉練是一種團隊運動,這樣也教孩子從小建立對他人的責任感和集體之心。

瑞士寄宿學校的學術課程時間下午3點結束,之後的時間幾乎都是課外活動時間。很多時候,地理老師都會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山林溪流邊,認識奇珍異草,測量溪水的pH值,分析土壤的各種成分等;攝影和建築工作坊的同學也將跟隨帶隊老師,去往巴黎、巴塞羅那、佛羅倫薩耳濡目染流動的建築盛宴。

狹隘的教育是把課本當全世界,開闊的教育是把全世界當課本。學校之外的大千世界,才是他們真正的課堂。

貴=貴族教育?

NO。

瑞士私立寄宿學校貴且壕,就讀學生有「王位」可繼承的概率,也居於世界之冠。學生中不僅有歐洲王室公主、王子,還有那種一手締造商業王國的各大企業家子女,以及來自各國政要、學術精英家庭的孩子。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瑞士私立學校教育,您覺得是什麼?貴族教育?」我問柯瑞華先生。

「貴族教育?不。」出乎意料的回答,柯瑞華隨即反問我,「現在世界上還有貴族嗎?有地產的才能算貴族……如果真的談貴族教育,大概英國還有幾所。」

「如果不是貴族教育,那您覺得那個關鍵詞是什麼?」

創新教育和責任感瑞士從來都是一個資源很少的國家,但它向全世界貢獻了最聰明的頭腦。」柯瑞華說。

有這樣一組數據形容瑞士作為「人才庫」的存在方式:瑞士人口八百萬,是上海人口的三分之一,卻出了25個諾貝爾獎得主。今天的瑞士,也是全球智能製造中心之一。

▲愛因斯坦就是蘇黎世人,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柯瑞華向我展示了一本瑞士教育協會所有成員學校的名錄,在名錄的扉頁上,寫著瑞士教育家皮亞傑的一句話:

教育的目的是激發人類最大的創造潛能,而不是一味的沿襲前人的成果。」

皮亞傑批評那種「引導孩子成為他所處社會中的典型成人一樣的人」的教育,想想這有多麼超前,即使在今天,我們有多少教育,目標還是要將孩子培養成一個社會的典型成人。

我們的教育更關注學生的軟實力。很多硬學術方面的事,電腦將做得比人更好,教育要關注人的獨特之處。」柯瑞華說。

現在瑞士私校的學生,還是來自商界精英家庭居多,比如保時捷創始人、瑞銀集團主席,孩子都在瑞士私校就讀。中國選擇瑞士私校的家庭,多數也是這樣的家庭。他們將孩子送進瑞士私校,並非想將孩子培養成屬於舊世代的貴族,而是未來企業家或科技領域領軍人物。

而培養這樣的學生,柯瑞華認為責任感是尤為重要的,學生要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有意願帶著自己身處的共同體向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站在一個平台上一味尋求自我實現。

「更國際化」

「瑞士私校到底和美國私校、英國公學有何本質差異?」

「我們更國際化。」

「現在全世界都有IB學校,在IB發源地瑞士讀IB學校,有何不同?」

「我們更國際化。」

國際化,可能是瑞士私校自己最為稱道的一個品質,讓我從這樣一組數字看起:

美國的寄宿學校可能75%-80%是美國本土學生,20%-25%是國際生,其中即使絕大部分是中國學生,但跟總數相比,仍是少數派;

英國情況也差不多,一所學校的海外國際生比例在15%左右,中國學生占國際生的4%。並且和美國相比,英國文化氛圍更加保守一點。

那麼瑞士呢?拿11所頂尖寄宿學校來說,她們共同遵守一條規則,就是來自同一個國家的孩子,不得超過學生總數的10%,一旦過線,來自這個國家的申請者會轉入waiting list,直到名額重新空出。

沒有任何一國學生在學校里是絕對多數,一所有幾百名學生的學校,常常覆蓋60多個生源國家。

「我們希望學生把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源帶到瑞士,而不是學校把學生變成小小瑞士人。但無論是去英國,還是去美國、加拿大,本國文化被同化這一點都不可避免。」

學生從瑞士學校畢業,往往是流利說著3、4國語言,在世界各地都有朋友。

柯瑞華自己就是從瑞士私立學校畢業的,他回憶寄宿生活,談及自己作為「本地人」如何被他國文化的影響:我的兩位室友分別來自日本與突尼西亞,而我來自阿爾卑斯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突尼西亞同學每天要在一塊小地毯上祈禱5次,日本同學用筷子吃細長的麵條,在此之前,我只見過義大利面。

在經歷一些生活習慣的磨合後,柯瑞華和日本同學分享麵條,受邀去突尼西亞過夏天。「我們不斷接受彼此不同並做出妥協,這種關係的磨合,就像……夫妻一樣。到現在我們還是很好的朋友。」柯瑞華笑著說。

沒有人是校園裡的多數派,也沒有人是校園裡的少數派,這在瑞士校園形成一種獨特文化,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是學校的主人,一種共同體意識與觀念更容易建立起來,正如瑞士這個國家的國民文化。

同樣的,這種世界共同體的視野與責任感,才是IB課程的精髓,也是柯瑞華所說IB課程更國際化的地方。隨著IB課程越來越受歡迎,美國有IB學校,中國也有IB學校,在學科教法上,所有IB學校都是一樣的,但在世界觀建設能做到什麼程度,才是IB課程真正價值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爸真棒 的精彩文章:

18歲學霸女孩說,看書就是可以挑挑選選、半途而廢、三心二意!
同學們都提分了,為什麼只有我還在「原地踏步」?芝大男神教你避免學習陷阱

TAG:爸爸真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