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國11位世界級「哲學家」,你知道幾個?

德國11位世界級「哲學家」,你知道幾個?

德國11位世界級「哲學家」,你知道幾個?

文/編 巴山夜雨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

至於尼采,我最早拜讀過他的《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die)、《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等著作,是我最早了解的西方哲學的大師!

尼采性格里的骨感和堅硬不是一般的牛X。24歲就成為了德國大學的語言教授!早年也是一個憤青,叫囂上帝已死,最後上帝先叫他瘋了,也是正好應了那句話,「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尼采提出的最主要問題是:在傳統價值全面崩潰的時代,人如何重新確立生活的意義?

尼采正是在追尋這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提出了他的「超人」哲學。

尼采所說的「超人」是在他宣稱「上帝死了,要對一切傳統道德文化進行重估」 的基礎之上,用新的世界觀、人生觀構建新的價值體系的人。

尼采所指的「超人」形象大致概括為:

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現自己、主宰平庸之輩;

超人是真理與道德的準繩,是規範與價值的創造者;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

超人面對人類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希望;

超人是在不利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憎恨、嫉妒、頑固、懷疑、嚴酷、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堅強。

尼採的名言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是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不能聽命於自己者,就要受命於他人。

阿圖爾·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

叔本華,最早的時候在學界並不被認可,屬於「大器晚成」的那一類人,但到了晚年就突然火了,有點像百家講壇的易中天、王立群等教授一樣,不知怎地就成了學界的大紅人。

叔本華晚年成名之後,小宇宙開始爆發,沒事了就懟懟這個,懟懟那個,開始炮轟大師。

並大放厥詞「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當年他寫了兩本書分別投給了挪威皇家科學院和丹麥學院,第一本書獲獎,另一本書沒獲獎,老頭子很不高興,於是怒懟丹麥學院,搞得丹麥學院很沒面子。

老夫子當年也是暴脾氣,而且性格孤僻,寧可養條狗也不願跟人打交道。

炫酷的髮型,奇裝異服,沒事老牽著狗去公園遛彎,不認識他的人很容易把他當做精神病患者。

德國的另一個大神黑格爾,當年比他牛,名氣比他響,學校教室的上座率比他高,老頭子心情很不爽,閑來無事「披掛上陣」,炮轟黑格爾。

說黑格爾是「詭辯家」,「他們用野蠻神秘的語言使時代的思想力量疲倦」,「使大家失掉哲學的信仰」,並大聲疾呼應該取消他們的「哲學家資格」,「像古時一樣,牟利的人都要趕出廟宇」。

此外,叔本華還在其著作中對黑格爾進行激烈了批評,說黑格爾哲學是「赤裸裸的胡說、拼湊空話無意義的瘋狂的片語」,是「只有在瘋人院里聽到過的最大的狂妄」。

又怒罵黑格爾是「最厚顏無恥的」、「臭名昭著的騙子」;還將他比作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中的丑鬼,稱他是「精神上的咖利本」。

其言詞之尖刻為思想史上罕見。

叔本華所以對黑格爾及其哲學採取如此仇恨的態度,根本緣由在於他的哲學思想和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尖銳對立,他堅決反對黑格爾的理性主義哲學。

叔本華名言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只有知道了書的結尾,才會明白書的開頭。

所謂輝煌的人生,不過是慾望的囚徒。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

接觸到黑格爾是源於《美學》那套經典教材,多年過去,卻早已經忘得差不多了,當時的感受就是寫的非常好,黑格爾絕對是一派宗師,在西方的哲學史上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他的哲學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

俗話說的好,人怕出名豬怕壯,前面也講到了叔本華一萬個不服氣,在黑格爾名氣如日中天的時候發起了挑戰!

他的名言之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那句「存在即合理」。

這位大神也是「工作狂」類型的,當年家裡著火,僕人衝進書法跟他說,著火了,這位還氣定神閑地說,我不告訴你了嗎,家裡有什麼事情找我太太啊,想先心也是夠大的。

黑格爾的名言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人們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選擇和自決都不是出於意志的理性,而是出於偶然的動機以及這種動機對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賴。

無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

個性像白紙,一經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潔白。

麻木而冷漠的民眾,是專制政體最穩固的群眾基礎。

伊曼努爾·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

認識康德是在《西方哲學十五講》和美國大學教授麥克爾·桑德爾的公開課《公正,該如何做是好?》,久仰大名卻未曾拜讀過他的大作,因為傳說一般人讀不懂,所以我放棄治療。

康德絕對是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鼻祖,開創了德國唯心主義流派的先河,同時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1755年,康德獲得碩士學位後,得到了一份「大學助教」的差使,開始教授哲學,一干就是15年。

由於大學助教的主要收入來源與學生的上座率直接掛鉤,幸運的是康德的哲學課很受學生們的歡迎,喜歡聽他課的學生也很多。

因此,他過上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康生活。

康德的名言

自由不是讓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準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我是孤獨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三樣東西有助於緩解生命的辛勞:希望,睡眠和微笑。

大海之所以偉大,除了它美麗、壯闊、坦蕩外,還有一種自我凈化的功能。

這個世界惟有兩樣東西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 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卡爾·馬克思

Karl Marx

(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

十年前看過他的《資本論》,講真經典就是經典,或許他沒有想到他的理論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他跟好兄弟恩格斯可以合成為共產主義雙傑了!

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還順便看了看,受益匪淺,但是對他的政治哲學所衍生出來的產物,鄙人表示不敢苟同,別問我為什麼?你懂得!

馬克思的名言

一個人應該:活潑而守紀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不魯莽,倔強而有原則,熱情而不衝動,樂觀而不盲目。

當利潤達到10%時,便有人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有人敢於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時,他們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而當利潤達到300%時,甚至連上絞刑架都毫不畏懼。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自暴自棄,這是一條永遠腐蝕和啃噬著心靈的毒蛇,它吸走心靈的新鮮血液,並在其中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汁。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

世界上最早發現微積分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牛頓,一個是萊布尼茨。

有人會問,為什麼是兩個人,這個總是有個專屬吧?對不起,就是因為這個事情,英國和德國兩個國家吵了一百多年,還專門成了仲裁委員會。

牛頓是在1665-1666年之間作出微積分的發現,但在1704年才發表結果;

萊布尼茨在1673-1676年之間作出發現;

兩人的論文分別發表於己於1684年和1686年。

但兩個人的出發點完全不一樣,牛頓是從運動學(物理)的角度出發,而萊布尼茨則是通過幾何(數學)的方法發現的。

這樣來看,顯然萊布尼茨佔了上風,最後被其他歐洲國家所接受。

最後英國人怒了,同時拒絕使用萊布尼茨的微積分體系,最後搞得英國的數學體系跑到了其他歐洲國家的後面。

這位大神不僅是數學家,而且還是牛X的哲學家,他的「樂觀主義」十分著名,如「我們的宇宙,在某種意義上是上帝所創造的最好的一個」。

同時,他和笛卡爾、巴魯赫·斯賓諾莎被認為是十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

萊布尼茨的名言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在世界上只有兩件事值得我們操心:德行和健康。

虛數是奇妙的人類棈神寄託,它好像是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一種兩棲動物。

儘管據說全部生命只是一場夢,並且可見的世界只是一種幻影,但假如在充分運用理智的情況下我們絕不會被其欺騙,那麼我就說這場夢或這種幻影是足夠真實的。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馮·費爾巴哈

Ludwig Andreas von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

當年費爾巴哈也是個叛逆的青年,他父親是法學家,由於他非常崇拜黑格爾,於是不顧父親的反對,成為了黑格爾的門徒。

據說對馬克思的影響挺大的,馬克思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費爾巴哈的名言

你的第一責任是使你自己幸福。你自己幸福了,你也就能使別人幸福,因為,幸福的人願意在自己周圍只看到幸福的人。

愛就是成就一個人。

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體中認識世界之用。

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馬丁·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

很早就買過他的《存在與時間》,但卻一直靜靜地躺在書架里,知道海德格爾也是在趙汀陽、陳嘉映等國內知名的哲學教授的一些著作中,當然所知甚少。

海德格爾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的猶太女學生漢娜·阿倫特也是著名的哲學家,近些年掀起了一片研究她的熱潮,同時兩個人也有過一段「師生戀」。無非是少女對大師的鐘情,沒有狗血,沒有國內大學所謂的性騷擾。

不知道怎麼的,老頭子最後跟希特勒走到一起,同時加入了反猶太的陣營。

1933年,他加入了納粹黨併當選為弗萊堡大學的校長。他的就職演說(Rektoratsrede)中運用了大量的納粹的與納粹宣傳合拍的言詞,搞得自己聲名狼藉。

在海德格爾在筆記中,他譴責猶太人的無根性,以及他們空洞的理性和計算精神。海德格爾在1941至1945年之間沒有做筆記,1945至1946年之間的筆記中亦沒有反猶言論。

據猜測,這是因為海德格爾1950年跟他的猶太學生和情人阿倫特再次邂逅,從而改變了他對猶太人和大屠殺的看法,不得不承認愛情的偉大。

海德格爾名言

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一朵花的美麗在於它曾經凋謝過。

人生的本質是詩意的,人是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的。

有擔當,才有自由。

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

(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

12年讀過一點她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後來又買了她的《人的境況》、《在過去和未來之間》、《共和的危機》、《反抗平庸之惡》等著作,可惜,幾乎是一直束之高閣。

14年第一屆德國電影節的參展電影中就有一部關於她的傳記電影《漢娜·阿倫特》。

電影《漢娜·阿倫特》 海報

年輕時候的漢娜·阿倫特正趕上納粹上台,接著二戰爆發,納粹對猶太人進行種族大清洗,漢娜不得不流亡美國。

「漢娜·阿倫特被廣泛認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惟她本人始終拒絕這一標籤,理由是「哲學關心的是單個的人」,而她的著作集中關注「生長繁衍於大地之上的人類,而非個人」,因此應該被視為政治理論家。

(源自維基百科)

她的著作討論從極權主義到知識論等議題,且涉及權力的本質以及政治、直接民主、權威和極權主義等主題。對政治理論造成了長遠的影響。

(源自維基百科)

在電影《漢娜·阿倫特》中講述了她參加了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對阿道夫·艾希曼(納粹德國高級軍官,在猶太人大屠殺中執行」最終方案「的主要負責者,被稱為」死刑執行者「)的審判,並為《紐約客》撰寫了五篇文章後來結集出版即《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的畫面

這本書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阿倫特在文章中提出了「平庸之惡」,即「在意識形態機器下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一種對自己思想的消除,對下達命令的無條件服從,對個人判斷權利放棄的惡」。

這在猶太人看來無異於有為艾希曼開脫的嫌疑,於是一下子就炸了鍋,漢娜·阿倫特為自己招惹了不少麻煩。

然而這還不算完,她對審判的「合法性」也提出了質疑,因為當年艾希曼是被以色列特工秘密逮捕,並押解回國。

同時又在以色列人組成的法院進行審判,然而作為猶太人的漢娜·阿倫特還是以真實、客觀的角度去解讀這場審判,但她的思想在當時看來太前衛了!

可以說,在真理與人情世故,抑或隨波逐流中漢娜選擇了真理,理性的批判是不可能參雜過多的私人情感,而是獨立的思考,多少名冠當時的大家,在歷史的洪流之中被沖刷的慘白,而有些人卻能在星海浩瀚中愈發閃亮,漢娜就是其一。

阿倫特的名言

絕對的統治並不容許任何一個生活領域中的自由創造力,不容許任何一種無法完全預見的活動。

凡是有群眾的地方,就有可能產生極權主義運動。

思考的風所表現出來的,不是知識,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斷美醜的能力。

惡來源於思維的缺失。當思維墜落於惡的深淵,試圖檢驗其根源的前提和原則時,總會一無所獲。惡泯滅了思維,這就是惡的平庸性。

馬克斯·韋伯

Maximilian Emil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

馬克思韋伯,德國著名的法學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被公認為是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是一位現代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思想家。

當過德國多所大學的教授,參加過凡爾賽會議,參與起草了魏瑪共和國的憲法,對德國的政治影響巨大,並與卡爾·馬克思和愛米爾·塗爾干被並列為現代社會學的三大奠基人!

不可思議的是,他還研究過中國的宗教,並寫了一本書叫做《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研究了為什麼古代封建中國一種沒有資本主義?內容我看了一些,寫的有理有據,不得不服,比國內自稱大師的教授們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他的主要成就:「開創了比較社會學、理解社會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對於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系統的闡釋了東西方宗教倫理差異對於社會現代性以及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

「他和迪爾凱姆被認為是宗教社會學最早的開創者,也是宏觀社會學的集大成者。其學術成就之宏大精深,影響之深遠,在社會學界乃至整個世界社會科學理論體系上都是空前絕後的」。

(內容源自:《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序)

韋伯的名言

靈魂不經過寂寞和清苦之火的鍛打, 完全煉不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來。

一個國家的落後,首先是精英的落後,而精英落後的標誌就是嘲笑民眾落後。

人類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如果你不能從學問中獲得陶醉感,那就離學術遠一點。

人們並非天生就希望多多地掙錢,相反,他們只是希望生活,還是像他們已經習慣的那樣生活,並且掙到為此所必須的那麼多錢。

威廉·馮·洪堡

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

(1767年6月22日-1835年4月8日)

洪堡名字聽起來很熟悉吧,沒錯,柏林洪堡大學就是他一手創建的。

可以說,洪堡是德國現代大學的奠基者,德國文化史上影響最為深遠和最為深刻的偉大人物之一。

德文人名中的von(翻譯成「馮」)是屬於貴族的頭銜的,一般的老百姓是不能用的,洪堡不僅是大學校長,語言學家,還是當過政府的官員,曾出任過政府的羅馬外交官。

當然,作為哲學家的洪堡自然不能跟康德、黑格爾的等大牛相提並論,他只是從哲學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和語言等諸多領域的問題,並有相當不錯的成果。

洪堡的名言

一個國家、一個時期、整個人類要獲得我們的讚美的條件是什麼?

其條件是教育、智慧和美德在這個社會中僅最大可能地普及和施展,使得其內在的價值提到非常高的地步。以至於假如我們將人從這個社會中抽出的話其教育、智慧和美德留下巨大的成分。

人的目的,不是他變換的興趣,而是他的理智不斷驅促他的永遠的願望,是將對他的所有能力最高的和最完整的教育。

自由是教育首要的和必須的條件。

喜歡就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READINGTIM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享時光ReadingTimes 的精彩文章:

明明就是一張「英文歌單」!又騙我看「電影」?

TAG:閱享時光ReadingTi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