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負面情緒太傷身!一個量表,測出你生病的概率!

負面情緒太傷身!一個量表,測出你生病的概率!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而這些情緒也無時無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情緒與健康之間的聯繫,為此更加看重情緒管理。

也許很多人都見過這樣一個現象:每次生病去醫院,醫生在叮囑病人吃藥和飲食的注意事項後,都免不了一句「保持心情愉快」。

這是為什麼呢?情緒與健康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呢?


無意識的負面情緒正在壓垮你

19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C. G.Lange)提出情緒刺激會引起軀體反應,如產生恐懼情緒時血管收縮,而產生愉悅情緒時血管會舒張。

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Stanley Lazarus)認為,情緒是人們與情境互動的結果。在情緒活動中,人們在對情境刺激做出反應的同時也在調節自己的反應。

當人們的願望和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會有積極、肯定的情緒;當人們面對失敗、攻擊的時候,會有消極、否定的情緒。因此,情緒是人們與環境之間變化的關係。

事實上,情緒是一種動機,是自發的生理過程,並且常常在我們察覺到它之前就已經出現。因此,情緒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我們能夠通過無意識的身體表現覺察到我們的情緒,比如大笑、痛苦。

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大腦可以暫時忘記生活中承受的煎熬、壓力、傷痛,但身體會如實記錄下所有負面的情緒,日積月累,直到把你壓垮。

近期你的患病率有多高?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經歷一些令人不快的、消極的情緒體驗,心理學上稱這種體驗為「應激」,簡單地說,應激就是情緒的極端形式。極端的憤怒、恐懼、悲哀甚至是快樂都可能產生應激。

健康心理學家已經通過很多研究證明,在生活中,當人們為了適應某種外部變化而必須做出某種重大的內在心理調整時,其患病概率將相應地上升。這些外部變化就是所謂的生活應激。

生活應激的程度會隨時間而變化。例如在某一段時間內,你的生活中很多變化接連發生;而在另一些時候,生活狀態則保持相對穩定。

生活應激還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變化的多少與別人的有些不同。為了探究極端情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托馬斯·霍爾姆斯 (Thomas Holmes)與理查德·瑞赫 (Richard Rahe) 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最終編製了一個書面量表來測量生活應激。這個量表就是「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Scale,簡稱 SRRS)。它可以把某個人的生活應激換算成一個分值,並且還可以把這一分值與這個人的健康狀況聯繫起來。

下面就讓我們用「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來測一測自己的生活應激水平吧!

計分方式:

量表中包含43項生活事件(包括喪偶、結婚、離婚、退休、換工作等),這些事件通常均需要人們做出心理上的調整來加以適應,從而使人們達到應激狀態。

1. 圈出量表中近一年內你經歷過的事件,並記下相應的分數。

2. 將記錄的各事件對應的分數加和得到一個總分數。

評定標準:

總分數≥300分:近期患病率約為80%

總分數≤299分且>150分:近期患病率約為50%

總分數≤149分:近期患病率約為30%


負面情緒之源——壓力

當某種刺激事件打破了我們一貫的心理平衡或超出我們的承受能力時,那些刺激就是壓力。壓力的根源是生活環境發生了重大改變(如一場災難、一次創傷),這些重大改變會打破人們生活的常規,甚至帶給人們消極和失控的感覺。

人們面對短期壓力,主要表現為攻擊他人和逃離現場,目的在於進入一種保護生命安全的應激狀態;如果面對長期的壓力,人們則可能出現衰竭。而經常遭受頻繁、強烈的挫折會損害身體健康。

雖然壓力本身是無形的,我們既無法看到它,更沒辦法徒手抓住它甚至撕裂它;但是,我們無意識中表露出的情緒會暴露壓力的存在。

如果我們不能妥善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甚至是一味地壓抑或者封閉它們,最終當身體不堪重負時疾病就會全面爆發。

那麼,回到文章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醫生除了叮囑病人按時吃藥之外,還會額外囑咐一句「保持心情愉快」呢?

答案顯而易見,負面情緒太傷身!保持心情舒暢能夠提升免疫力,而一直悶悶不樂則會讓人免疫力下降。也就是說,負面情緒不僅是讓我們身體出現問題的幕後黑手,甚至還會成為阻礙病人恢復健康的絆腳石!


如何應對壓力,妥善管理負面情緒?

加拿大內分泌學家漢斯·塞里(Hans Selye)通過實驗發現,個體適應能力與壓力持續的時間有關,可以分為警覺反應階段、抗拒階段和衰竭階段。

他提出,個體對壓力具有很大的抗拒力與適應力,在抗拒階段如果不增加新的壓力,或者將壓力在衰竭階段出現之前減低或停止,個體可以得到恢復;在個體適應壓力的過程中增加新壓力,會大大降低個體的適應能力,使衰竭階段提前。

由此可以看出,面對壓力,我們並非束手無策只能被動承受。

心理學家把應對壓力的方式分為情緒取嚮應對和問題取嚮應對。情緒取嚮應對是人們在壓力情境中嘗試減輕自己的焦慮,而不是直接改變帶來壓力的情境;問題取嚮應對是人們在估量壓力情境後,通過改變自身和環境的關係來減壓。

問題取嚮應對是一種健康的途徑,但過於理想化,因為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所以多數人會綜合運用兩種應對方式,如可以在突發事件中先穩定情緒,再設法解決問題。

面對壓力時,大部分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方式,這些方式能夠幫助他們緩解壓力,調節情緒,更好地面對生活。當然,如果你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應對壓力的方式,不妨試試和田秀樹的那一套!

1. 深呼吸7秒:呼出自己的焦慮感

2. 嘗試改變髮型和服飾:換個形象,心情也隨之改變

3. 吃甜食:讓人元氣滿滿

4. 冷眼旁觀:和憤怒的自己保持距離

5. 試著把煩惱寫下來:有針對性地調整現狀

6. 換位思考:保持冷靜

7. 優先考慮自己的計劃:讓自己重新振作

以上觀點整理自《超圖解心理學與生活》,情緒調節術整理自《別讓壞情緒,趕走好運氣》。轉載請註明以上來源。

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心理學

認識自己,更好去生活,

從這裡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紫圖圖書 的精彩文章:

天哪,我竟然在一本正經的書里看到了這個……
北師大心理學博士,現場講述如何做守信的家長,培養自律的孩子

TAG:北京紫圖圖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