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上海「露香園顧綉」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上海「露香園顧綉」

顧綉,

斗方作花鳥,

香囊做(作)人物,

刻劃精巧,

為他郡所未有。

《松江縣誌》

顧綉系明嘉靖三十八年松江府進士顧名世之子顧匯海之妾繆氏所創,是江南惟一以家族冠名的綉藝流派。顧名世次孫媳韓希孟善畫,在針法與色彩運用上獨具巧思,顯著提高了這種綉法的藝術品格,顧綉由此又稱「畫綉」。

其特點主要有三:

第一,半綉半繪,以補色、借色見長;

第二,用料奇特;

第三,運用中間色化暈。

韓希孟以這種綉、畫結合的方法,窮數年心力摹綉宋元繪畫名跡八幅(冊頁),為世所重。明代松江畫派代表人物董其昌對顧綉極為讚賞, 稱它「精工奪巧,同儕不能望其項背……人巧極天工,錯奇矣」。韓希孟創立「畫綉」階段是顧綉發展的初期,綉品多為家庭女紅,世稱「韓媛綉」,基本用於家藏或饋贈。

據清代嘉慶年間《松江府志》記載,顧蘭玉「工針黹,設幔授徒,女弟子咸來就學,時人亦目之為顧綉。顧綉針法外傳,顧綉之名震溢天下」。清代道光年間,松江丁佩既精刺繡又通畫理,著《綉譜》,於顧綉「心知其妙而能言其所妙者」。「後以仿效者皆稱顧綉,綉品肆竟以顧綉相稱榜,凡蘇屬之綉幾無不以顧綉名矣。

顧綉,對後世影響很深,清代的四大名綉皆得益於此。顧名世,是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晚年在上海縣城居住。顧氏女眷們的綉品有經過大藝術家"董其昌"的指點,甚至有些被送至京城請皇帝親自"御覽"。後來,顧名世去世了,家道中落,顧綉開始走向市場。

顧綉是民間綉藝與文人畫結合的產物,從業人員須具備傳統的書畫修養。正因如此,它很難普及,且製作費時耗工。20世紀50年代以後,上海曾辦過不少顧綉廠,現基本都已關閉。受現代工業的影響,大量顧綉仿製品湧入市場,形成對顧繡的衝擊,顧綉之名雖盛而真得「畫綉」真諦者在上海幾乎不復可尋,因此必須要採取措施對這一傳統綉藝進行搶救、保護、整理、挖掘。

如今顧綉研究所的綉娘僅7名

民族瑰寶面臨變成「孤品」的風險。

我們需要保護非遺文化

讓這一「非遺」技藝

走出「地下博物館」

關注我們

公眾號ID:haishangyafeng

讓我們一起記錄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上雅風 的精彩文章:

TAG:海上雅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