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一個賣眼鏡的,跑來科技論壇幹什麼?

一個賣眼鏡的,跑來科技論壇幹什麼?

AI 當上眼科醫生之後,你去配眼鏡的時候就順便體檢了。

2016 年,來自英國的人工智慧團隊 DeepMind 開啟了一項特別的研究計劃,和日後一戰成名的圍棋大師「阿爾法狗」不同,DeepMind 團隊走進了倫敦 Moorfield 眼科醫院,希望利用人工智慧檢查疾病。無獨有偶,一家中國 AI 公司 Airdoc 也瞄準了這部分。

眼睛是人類身體信息接收首要工具,它高速處理人類每天觀察的信號並對大腦做出反饋,說它是人身體的 GPU 也毫不過分。這塊 GPU 上有著豐富的血管和神經,人的眼球是唯一可以不開刀直接觀察到神經的部位,豐富的眼球信息藏著我們身體健康的密碼。

通過觀察人的眼球病變,醫生不僅僅能夠檢查出白內障、黃斑等眼疾,還能夠提前監測出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甚至糖尿病,眼球能夠表現出的疾病信息超過 800 種,如果可以提前觀察,提前治療,就能極大降低人們的健康風險。

遺憾的是,在全世界,通過眼部查驗預防病變都存在極大供需差異,一個醫師需要診斷 3-5 萬人才能具備這樣的能力。以中國為例,正式註冊能夠查驗視網膜照片的醫生只有 1100 人,真正在職只有 800 人,水平好的甚至只有 200 到 300 人。

需求和供給的極大差異在於醫師人才的巨大時間和教育成本。而 AI 技術的出現,正是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將 AI 技術用於眼部檢查和疾病預防看似容易,實際需要滿足兩點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一方面,要有技術公司提供高精確度低價格的健康檢查,第二方面,要能夠有足夠多的設備為不同地區的人提供檢查,從而達到面向全社會的實際價值。

正是基於這兩點,才讓星創視界(旗下擁有寶島眼鏡、米蘭等品牌)和 AI 技術公司 Airdoc 聯合起來。在星創視界董事長 & CEO 王智民看來,通過遍布全國的眼鏡門店提供眼部檢查,勢必能夠讓 AI 技術最大化為人們提供眼部檢查和疾病預防服務,而這對於今天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國內狀況來說,是勢在必行的一件事。

以下內容來自星創視界董事長 & CEO 王智民和 Airdoc 董事長 & CEO 張大磊在極客公園 Rebuild 2018 科技商業峰會的聯合演講(極客公園略加整理、編輯):

王智民很多人問我說為什麼得穿這件衣服上台,我跟他們說,因為我把市場部的廣告預算全砍了,所以只好自己這麼幹了。這兩天我最常聽到一個問題是,你一個賣眼鏡的跑來科技論壇幹嗎,尤其是極客公園的科技論壇幹嗎。

在這裡我先跟各位介紹一下眼鏡行業的背景,行業的本質是視光,在國外,視光這個行業已經是有 100 多年的醫療服務行業的歷史的產業鏈。而且視光跟眼科是孿生兄弟,視光做的事情是什麼,檢查跟判斷老百姓本身的視力校正需要調整的狀態,視光的工作是讓老百姓看得清楚跟看得舒服。但是眼科醫生做的事情是要知道你的眼睛裡面有沒有疾病,他要治療的是眼睛裡面的疾病,這兩個科是很完整的各自分開,又有強關聯的醫學的科別,這是簡單的劃分。還有一個事情非常的重要,眼科醫生如果沒有學過視光學,他是不懂得視光的。視光師如果不學眼科的基本知識,也不懂得眼底的病況。

上面這張圖簡單的告訴一下,這是基本的檢測設備的狀態。我們檢查叫眼球的表面,類似於比如說翻開你的眼瞼的時候,看一看你的眼睛的這種結構狀態,適合不適合戴隱形眼鏡,有沒有砂眼,這個部分比較偏向於視光。

其中有一台機器叫做自動多動能綜合檢查儀,這是我們今年 3 月份發布的一台黑科技,也很神奇,這台機器可以在兩分鐘分析眼睛的 2000 個數據,比如說 白天晚上的視力差,視力疲勞狀態,有沒有青光眼、白內障、圓錐角膜風險,這是每個消費者去眼鏡店都應該要求做到的基本檢測。

我們今天的主角其實不是前面這台,是後面的眼底照相機,其實就是一台照相機,拍什麼,拍攝眼球後面布滿了神經和血管的地方,人類的眼球是非常特別的,非常神奇的器官,我們都說它是靈魂之窗,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健康的入口,人類的眼睛是唯一一個不需要開刀,可以直接觀血管跟神經的地方。也就代表說,只要跟血管、神經相關的疾病,在眼球裡面就會被觀察到。剛才看到的那台機器,就是進入到人類的眼球,拍一張照片,接下來判斷我們身上有沒有其他的疾病。

到目前為止,這都是一家眼鏡店或者眼科醫院會做的基本的工作,但是我們國家有一個比較大的缺陷就是,醫療資源不平均、不平衡,沒有那麼大量的眼科醫生和視光師能做這麼完整的檢查,因此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 AI 的合作夥伴。在這裡,我們也非常的開心,我們找到了 AI 的合作夥伴。

眼睛的檢查,眼底照相機拍出來以後,分成四個類別,一個是眼睛相關的疾病,第二,心血管相關的疾病,第三,糖尿病相關的疾病,第四,這一塊兒的空間特別大,目前為止,大概有幾十種疾病是可以篩查出來的,等一下我的合作夥伴會解釋更多在 AI 的這個領域,能夠通過眼底篩查出多少的疾病。我們現在專註的基本都是慢性病,所以篩查是特別重要的。

右邊的四個步驟是整個醫療的閉環步驟,第一是預防篩查,第二是確診,第三是治療,第四是治療後的回訪。在國內,這四個步驟基本上在醫院裡面都是閉環的,結果是什麼,就是看病很難,因為所有的人,大病小病全部到三甲醫院,所以為什麼國家這幾年在不斷的推動分級診療,包括開放醫生的多點執業,希望我們未來的疾病篩查可以往前推動,而不是大病小病都到三甲醫院。你們會看到很多的三甲醫院開始發文調整業務,門診會被取消。篩查未來不做了,而是發揮三甲醫院的強項>治療/開刀。現在我們跟 AI 的公司架構的事情就是這樣子,通過新的檢測設備的投放,我們就變成醫療的前置艙。

《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應該很多人看過了。活到多少歲是一回事,但是活到多少歲還有生活的質量,這是需要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做的。所以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透過大量的篩查,讓老百姓形成一種固定篩查的時間,讓自己能夠知道自己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況。我們都非常清楚,疾病越早篩選出來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成本越低。所以醫療分診治療對國家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可以降低醫保的費用,提升治療的效果。

1200 家門店再加上未來可能還在發展的新的設備,乘上 AI 人工智慧未來就會變成全中國最大的健康初篩的中心。我的分享就到這裡。

接下來我簡單介紹一下我的戰略合作夥伴。如果問我的合作夥伴現在做得怎麼樣他會說一般一般,全球第三。實際上大磊他在眼睛篩查層面,他在全球只有一個對手,就是阿爾法狗的母公司。我們一直在尋找全球範圍內的 AI 合作夥伴,接下來請大磊上台跟你們分享他怎麼做到全球第一的,謝謝。

張大磊:很多重大的慢性病,早期的時候沒有明顯的癥狀。舉個例子,比如說糖尿病,在發病的前一二十年的時間裡面,幾乎沒有任何的癥狀。很多這樣的疾病,最佳的治療窗口恰恰是在最開始的一二十年的時間,所以很多人會被漏診掉。有一些人比較幸運,給大家分享一個視頻。

剛才看到的這位老先生,我認為他確實是相對比較幸運的,因為他是中國一小部分的人。在我們國家像糖尿病病變導致的嚴重的併發症,能發現的人是非常少的。有很多的人是在默默無聞中,直接疾病到了非常嚴重的階段。

我相信這四位大家都肯定是或多或少會認識,裡面有我們非常尊敬的蔣經國先生,大家知道圖中的人的共同的特點嗎,他們都是因為糖尿病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有的被奪走了生命。可能會很奇怪,他們有很多的社會資源,有很多的錢,按說不應該被漏診。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會去體檢,但是有多少人會按照標準去體檢。比如說糖尿病,一個是孔腹的時候查血糖,然後喝 75 克的葡萄糖,2 小時後再去抽血,這些步驟做完才是完成了糖尿病的檢測,但是絕大部分的人不會這樣,因為覺得麻煩。

我們平常很多的中國人養成了一種習慣,是很不舒服了才去醫院,疼、難受了才去醫院,這樣往往錯過了早期治療的診斷窗口。

醫學上還有第二個很有一用的檢測的手段,就是通過視網膜。視網膜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我們全身上下所有的檢測手段裡面,只有病理醫生和視網膜醫生是能夠直接診斷和開處方的,因為他看到的是直接證據,不像 B 超是通過射線或者是超聲判斷一個人的體內可能是怎麼樣,他看到的不是直接證據,而視網膜醫生看到的是人類身體組織的真正形態,動脈、靜脈的比值發生了變化,可以精準的分級是輕度還是重度的,並且做出診斷。

這個看上去非常有用的技術,為什麼在中國難以得到普及,是因為它確實比較難。這個簡單的圖片上面,像河流一樣的一條一條的是血管,視網膜上面的血管非常的豐富。視網膜需要一個醫生 20 到 30 年的學習,看 3 到 5 萬人之後,才能真正的掌握這個片子到底是什麼病。

還有黑色的一片一片的部分是神經,神經是一層一層的,從我們的大腦裡面長出來的,視網膜也是唯一可以觀察到神經的地方。這個亮的部分是我們的神經血管發育的地方,假如說像艾滋病這樣的疾病,導致免疫缺陷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上面的水腫的變化來看到的。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對於患者來講簡單有效無創的手段,因為拍照就行,但是對於醫生來講,並不那麼簡單。在美國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醫生每判讀一張視網膜照片,保險會給他付 150 刀,7 自動駕駛萬多的醫生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照片的判讀。但是在我們國家,醫生無法通過診斷得到錢,這就導致我們國家的視網膜的判讀這件事情寫到指南裡面了,都有要求醫生去看。

實際上在中國真正會看視網膜的照片的醫生呢,只有 1100 是註冊的,真正在看的是 800 人,水平好的只有 200 到 300 人。這個辦法確實是非常簡單,無創有效,所以越等級高的人越喜歡。

但是帶來的問題是什麼,黃斑變性的患者有 3000 萬,很多人在晚上的時候看手機,光線差的時候直接會摧毀黃斑部位,在中國比較發達的省份,比如說江蘇,曾經診斷黃斑變性的醫生只有幾十名,這意味著很多病人並不知情。我們過去幾年,用演算法做了大規模的人群篩查,我們注意到黃斑變性率是不斷上漲的。怎麼發現這些患者,確實非常的可憐,最開始的時候看東西會扭曲,然後他的視野中間會有一個小黑點,這個小黑點會不斷的放大,最後把他的整個視野給吃掉了。不像白內障,還可以通過換一個晶體讓他重新看見,黃斑變性的患者是再也看不見的。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和我的團隊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拜訪了美國、英國、中國、印度的 100 多家頂級醫院,尋求他們的幫助。

非常幸運,我們找到了 300 多位頂級的教授,他們願意貢獻出他們的數據和經驗,幫助我們去做分析。他們做的事情非常的辛苦,像很多人可能做過就是像人或者是車這樣的數據的方案,但是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從視網膜的圖片上,醫生來做,他們要從視網膜上面去標出非常多的病變和病灶,一張圖片的標註,往往需要兩三個小時的時間。過去三年裡面,我們就是通過這樣的雙盲的標註,每個一生都不知道其他的醫生標的是什麼樣的,把標註的公共的部分,通過雙盲的標註,獲取了上百萬的病人的病例和樣本。

這樣我們的演算法可以向持續出診 760 年的老教授一樣,他知道這個病人現在是什麼病,接下來是什麼樣的,這是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收集樣本和標註。

和我們的合作過程中,有一些醫生成了院士,有一些醫生髮了科學雜誌這樣的文章,但是他並沒有得到商業的收益,經濟上並沒有給錢,很多人覺得這是有效的技術,但是沒有法規推廣開來的情況下在幫助我們。

第二件我們做的事情就是我們訓練了一個比較複雜的卷積神經網路,最開始我們想這個事情比較簡單,大量的把視頻變成圖片,去看看裡面有沒有色情的,暴力的部分。但實際上麻煩很多,因為視網膜照片識別的很多病灶是非常細微的,可能是一兩個像素、兩三個像素,在視野上面,圖片上面我們要識別的病灶往往是萬分之一的面積的大小。醫療圖像有自己的特點,看這個黃斑部位,其實恰恰是離我們觀察更近的,人的黃斑部分有非常多的感官細胞,視覺細胞,所以我們如果直接做一個學習的話,你得到的結果是非常糟糕的。

我們也是經過了幾年的積累,重新設計了自己全新的網路結構,在視網膜的照片上面做得非常好的識別,我們已經抽象出來了病灶變得非常清楚的照片。然後再把它得到一個判斷之後,我們把它的上面的哪些可能出血、哪些有微血管瘤,哪些是腫瘤、神經的變化,這些都非常豐富的展現給醫生,讓醫生可以去判斷他現在的治療方法是有效還是沒效的。

這些其實都是相對比較基本的醫生該做的工作,我們國家的指南裡面就要求醫生這樣做,但是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通過深度學習的演算法,我們把非常複雜的事情,變成了非常簡單的事情。在使用的醫生當中,有院士級別的,也有鄉村裡面的赤腳醫生,對於他們來講,需要做的就是拍一張照片傳上去就行。

與此同時,我們還把歷史上所有的相似的病人做了一個無監督學習。新來一個病人拍一張視網膜照片的時候,我們其實就能知道,這個人在接下來的一到三年內、病灶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做了幾十萬的分析之後,我們發現整體的使用是不錯的。

第三件就是把它部署到了很多的地方,比如說像中國出訪非洲的和平方舟就用了我們的方案,把非洲 6 國的人都篩選了一遍,還有現在的英國和我們國家領導人級別的用戶,還被微軟選中了做 keynote 的環節。美國和英國、中國印度的 Top 醫院我們覆蓋的比較多,中國的前五名的醫院都是我們的客戶,排名前 20 裡面的有 15 家是我們的客戶。

我們一直有一個想法,或者有一些遺憾,我們還在想,如何能夠不去醫院的這些人,也能夠更早的發現自己的問題。醫院裡面發現自己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內分泌、心血管的醫生以前不會看這些照片,但是會看了。可是醫院之外的人怎麼辦,這是非常困擾的問題,我們和星創團隊結合在一起,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通過更多的院外的篩查,讓更多的人能夠更簡單,低成本的掌握到自己的健康狀況。我的介紹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主持人:剛才聽了演講我覺得特別的興奮,其實在我們的 Rebuild 大會裡面你們是唯一一個雙人的演講。聽的過程中我知道你們做了很多,不管是技術上的嘗試還是在實際給社會帶來價值上的嘗試,我們在展區有舞台設備是可以給我們參會的每一個人做免費的檢測,大家可以下午去體驗在這裡面體驗到科技帶來的對於大家的關愛。我有一個問題,出了這個大會之後你們之後怎麼協作?

王智民:我們在年底至少要在門店部署 200 台機器,成為每一家店的標配,我也希望這種設備可以變成眼睛行業的標配。費用的部分我覺得前面要讓大部分老百姓有這個習慣,第一年的時間我們已經準備對寶島所有 VIP 會員全部免費。

主持人:我覺得大家應該給他們掌聲,這個是讓更多人享受科技的樂趣。作為創意公司不是做公益,要形成價值的循環。我聽到我們能夠檢測幾十種疾病,其中有一些可以免費的讓大家體驗,一段時間可以免費去。但是長期里來你們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做這樣完整的體驗也要創造價值,你們用什麼方式做?

張大磊:兩塊,第一就是簡單無創低成本的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我們希望測出更多的疾病。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個疾病,但是其中有 800 多個是相對比較罕見的,250 多種是常見病。拿演算法做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在 97% 以上,比人類醫生不差的有 30 多個病。剩下來的時間要把剩下的做完。

還有我們要把檢測成本降低,大家傳統去測的話做完這 30 幾個疾病費用是 6800 左右。我們的高端體檢中心服務一次是一千塊錢,我們今天也帶到了現場,就在展廳最裡面,今天大家在座的都可以免費的體驗。謝謝。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轉載聯繫 zhuanzai@geekpark.ne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掌門 1 對 1 張翼:鼓勵孩子這件事,AI 取代不了
專訪 Jeff Dean 和李飛飛,谷歌的 AI 理想該怎麼實現?

TAG:極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