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為什麼我們對「樂」的標準越來越高?

為什麼我們對「樂」的標準越來越高?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劉江濤

——這一刻,做你自己

在硬卧車廂遇到一對老夫妻,早上起床後被子疊得整整齊齊,安靜地坐在床鋪上。倆人對話很少,但每一句都飽含關心。他們的眼睛像兩灣深潭,波瀾不驚卻充滿故事。

「小夥子,吃塊蛋糕吧!」看我一個人在那看書又沒吃早飯,大爺主動問我。我拒絕了三次,最終也沒接過這份陌生人的關心。

出於愧疚我找大爺聊起來,得知大爺1967年入伍參軍,然後考上大學,在大學談了戀愛,戀愛對象就是對面坐的這位阿姨—— 一位來自天津的城裡姑娘。阿姨17歲來額濟納旗下鄉,一直到她28歲。她說額濟納是她的第二故鄉,每十年都要來看一次,今年是五十年,這次帶著老伴一塊來。

阿姨清楚地記得來到額濟納旗的那天是八月一日,在這之前他們已經坐在一輛沒有篷布的大卡車上走了三天。比額濟納旗四十度高溫更火熱的是這一車的年輕人,他們一路吃著黃沙唱著歌,好像根本不屑這裡的炎熱和荒涼。

那時候額濟納旗風沙很大,一覺起來耳朵、鼻子、嘴裡全是沙子,可謂是「七竅流沙」。下鄉的生活就是墾荒、種地、割麥、蓋房,這對於這些一天農活沒幹過的城裡姑娘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年近古稀的阿姨說現在手上都有老繭,全是那時候留下來的。郵差半個月會送一次信,收到信的人像做閱讀理解一樣讀信上的每一個字,感受來自家鄉的溫度,沒收到信的會在一旁哭——說不想家那是騙人的。大爺說那時候信息全靠寫信,但是信里從來都不寫苦。

後來阿姨27歲的時候結婚生子,那時候掙93塊錢,因為要工作,每月付20塊錢雇了個保姆,從此以後,阿姨每天四五點就起來挑水、劈柴,給孩子洗衣服、洗尿布。當時條件有限,牧民家裡到處是虱子,也不好說什麼,愛乾淨的阿姨只能把所有的衣服洗乾淨,熨一遍。後來調回天津,大爺工資50塊錢,大部分給了農村的父母;阿姨每月工資43塊5,雇保姆30塊錢,自己每月生活費13塊5,每天就打五分錢的素菜,以至於大家都以為她不喜歡吃肉。我聽得直唏噓的時候,他們說當時也沒覺得苦。

陷入回憶中的兩位老人,竟然把「苦」的故事講得津津有味,讓我也不禁感慨起來。

記得小時候村裡有個老爺爺九十多歲了,臨終前的幾天就想吃雞蛋,可做好了卻怎麼都吃不下去,奶奶說這個人的口糧吃夠了。人這一輩子吃多少飯是固定的,譬如愛吃肉的人年輕時沒命的吃,最後吃出「三高」,最後只能戒肉,再不戒可能小命就沒了。阿姨說人這一輩子吃的苦也是一定的,年輕的時候不吃苦老了再吃更難受。

生活在這個年代,我們對「苦」的標準越來越低,對「樂」的標準越來越高,社會進步了我們卻越來越不高興了,憶苦思甜不是長久之計,提高苦的閾值,不矯情、不設限才會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讓我再看你一遍,美麗的科大校園
駐藏某合成旅在高海拔生命禁區開展偵察兵集訓掠影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