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棣逆歷史潮流而動,建文改制比朱棣先進一百年|文史宴

朱棣逆歷史潮流而動,建文改制比朱棣先進一百年|文史宴

文/行在陽秋

建文改制並未失敗,只是被朱棣的軍事勝利和暴政暫時終結。明朝中後期的制度轉型,正是朝建文帝規劃的道路上迴轉,因此帶來了社會文化經濟的大發展。朱棣把這個大發展推遲了上百年,可以說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帶來深重的災難。

朱棣逆歷史潮流而動,建文改制比朱棣先進一百年|文史宴

建文改制失敗了嗎?

1

建文改制是失敗還是成功?它給明代以至後世留下了什麼?

當然,就政治史而言,建文改制已經隨著建文朝廷的覆滅而灰飛煙滅,於事實上確已失敗。不過,建文朝的覆滅極其偶然,它亡于軍事,並非亡於政治。以建文朝失敗而推出建文改制失敗的結論,無疑屬於事後歸因謬誤(post hoc,ergo propter hoc fallacy);此外,以建文改製作為建文朝失敗的原因,無疑又是過度簡化因果謬誤(causal oversimplification fallacy)。

對建文改制持負面態度的論者,多半堅持這兩種論調。

朱棣逆歷史潮流而動,建文改制比朱棣先進一百年|文史宴

建文改制並未失敗

陳建、高岱、何喬遠便認為建文改制失敗了,朱鷺也認為建文改制是悖逆太祖祖訓。《明史》也認為,「時井田雖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無濟實事,為燕王藉口。論者服叔英之識,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晁中辰等現代論者,也認建文改製為不切實際,間接導致建文朝的失敗。

建文朝確實亡于軍事,不過軍事上的失敗亦極其偶然。實際上,朱棣軍隊在建文四年,仍然遭遇了小河之戰的重挫,朱棣本人甚至對前景都並非樂觀,賴朱能勸阻方堅定南下決心:


進戰小河,為敵所乘,稍卻,諸將遽請班師。獨王(朱能)力勸上行,曰:「用兵未必常勝,豈可因小挫系自沮?項羽百戰百勝,竟亡,漢高屢敗而終興,自殿下舉兵以來,克捷多矣,此小挫何足置意,但當以宗社為重,整兵前進耳。」上撫掌嘆曰:「爾言深合吾心。」遂行。

南京的陷落由一連串偶然因素導致(陳瑄、童俊的水師叛降,李景隆、谷王打開金川門)。政治上,建文朝並未失敗。顧起元《客座贅語》載:


父老嘗言:建文四年之中,值太祖朝紀法修明之後,朝廷又一切以惇大行之,治化幾等於三代。一時士大夫崇尚禮義,百姓樂禮而重犯法,家給人足,外戶不闔,有得遺鈔於地,置屋檐而去者。及燕師至日,哭聲震天,而諸臣或死或遁,幾空朝署。蓋自古不幸失國之君,未有得臣民之心若此者矣。

顧氏的說法容或有誇大之處,但這段文字能夠證明:建文四年內外施政頗得人心,且成效斐然,「四載寬政解嚴霜」。

軍事上的失敗不能抹煞政治上的成功。如果以軍事上的失敗而否定建文改制,顯然不能成立。問題逼到這一步,第一個謬誤,不證自明。

筆者認為,以建文改製作為建文朝失敗的原因也不成立,並且犯了過度簡化因果謬誤,這則需要多費筆墨證明。攻擊建文改制者多以建文改製為不切實際、書生誤國,然持此論調者,亦不免多發空論,說服力有限。

改制的效果如何,前引《客座贅語》足以說明。第二個論調若以「建文改制在政治上失敗,建文朝亡於政治」作證據,已經不成立。那麼,「建文改制影響了軍事,而招致建文朝覆亡」,這個證據需要認真對待。

有一點是站得住腳的:建文改制重文輕武,卒使武臣寒心,揚州、鎮江鎮守將領叛變,多投效燕王,與之相關。在邏輯和事實上,它都成立。因此,以建文改製作為建文朝軍事失敗的部分原因,是可以的。

但如前所述,這屬過度簡化因果謬誤(causal oversimplification fallacy)。事實上,改制對軍事上的影響有限。軍事上的失敗,多半還屬於作戰策略之誤:

撤徐輝祖還京,犯兵家有進無退之大忌;主要兵力駐守淮安、鳳陽而被朱棣繞開,徒費兵餉;使李景隆、谷王守城,則根本是用人不當。決策接連失誤,造成了南京陷落的小概率事件。

准此,第二種論調也不能成立。

建文改制本身成功;建文改制間接導致軍事失敗,不過對其影響堪稱微弱;建文改制因軍事失敗而間接失敗。——這就是筆者的結論。

如前所述,建文改制雖然本身的運行尚稱良好,但仍因軍事上的失敗,而連帶失敗了。

除了朱棣保留的部分制度,建文改制還給明代制度留下了什麼遺產?

鄭曉曾總結道:


靖難後,復洪武舊制,惟存大理寺,不設斷事官及斷事司。正統(明英宗年號)中復京衛武學。

鄭氏其時不能讀到《明太宗實錄》,故而對朱棣保留的制度,只看到大理寺的存續。而後世又向建文迴轉的制度,確有正統中京衛武學的設立。不過,筆者以為,就明朝制度而言,對建文制度的迴轉,還不止於此。

建文制度正是明朝的發展方向

2

筆者以為,就制度條文而言,建文改制確實已隨著建文朝的覆亡而消亡,不再留存。明人在公開場合對建文改制幾乎不提,明代官方政書正德《會典》、萬曆《會典》,都不載建文制度。建文朝特有的機構名、官名,甚至終清末,再未出現,也不再引人注意。近年來編纂的大型辭書,也見不到這些新設的官名。

筆者遍檢《歷代職官表》、《中國官制大辭典》、《中國歷代官制辭典》、《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均沒有哪怕一個字涉及到「文學博士」、「資政上卿」、「通政寺」等建文新制。

制度條文上,建文改製成果迅速瓦解,並未給明代留下遺產。准此,筆者嘗試用「抽象迴轉」,來形容建文改制對明代制度的影響。必須首先鄭重聲明的是,在本項研究中,這個論斷實證性有所缺乏,只是筆者的一點推測,證明它的工作,還需要繼續努力才可告成。

相較於明前期,明中後期發生了廣泛而深入的變革,簡直如同兩個朝代。這體現在:

內閣制逐漸有真宰相之勢,政治制度已經深刻轉變;白銀貨幣化,商品經濟發展;海上貿易興盛,工商業勃興;人身依附減弱,賦役制度變革;科學技術進步,西學東漸開始;思想文化領域多元開放,異彩紛呈,斗奇炫博的時代來臨,完全掃除了明初的「古拙」之風。

「晚明」既區別於明前期,也與清前期有著顯著的區別。「明中後期」足以構成一個獨立的歷史單元。

若將明代中後期巨變與建文改制合觀,我們無妨說,「明中後期」對洪武永樂鮮明的反動,恰恰屬於向建文改制的「抽象迴轉」。

法定製度,也即制度條文上,建文改制的成果固無存世者。不過,制度外緣第一圈——制度運行狀況、制度外緣第二圈——經濟、文化社會狀況,這制度的另外兩圈均已幾乎完全從洪武、永樂制度中「抽離」。洪武祖制、永樂「復舊制」均已名存實亡,起碼是面目全非。

朱棣逆歷史潮流而動,建文改制比朱棣先進一百年|文史宴

《南都繁會圖》

明朝中後期的的大變局與建文制度相合

准此,明中後期之巨變,恰可與建文改制相合:

建文帝提高六部品秩,令翰林官得參國事,在事實上已經向丞相制迴轉。建文朝於中央決策機構之重組,雖然沒有形成永樂時固定的內閣制,但確然已經造成大臣柄政的事實,齊黃二人的權力決不下於丞相,對比明中後期,確有異曲同工之處,此其一;

「蘇州的豪族自明初開始受到了嚴厲的鎮壓。……明初的蘇州如此劫難不斷,不僅在經濟上,文化上亦受到彈壓。」建文朝蘇州的短暫復興,為朱棣奪位所中止。不過,明中後期江南社會經濟大進,江南勢力勃興,蘇州成為明代典型城市,這均於建文朝可尋到先聲:建文改制,取消蘇松重賦,令蘇松人仍得官戶部,政權之本位落在江南。甚至在宣德、正統年間,況鍾、周忱居官蘇州,即已用平米、濟農、兌運、折征等經濟政策,曲折實現了向建文改制精神之迴轉,此其二;

明中後期,宗藩制度名存實亡,瀕臨崩潰,朝廷不斷推出新政策(如嘉靖朝修訂《宗藩條例》、萬曆時始准宗藩應試入仕)建文削藩,早著先鞭,此其三;

依據現有的史料,已經可以得出結論:明中後期之巨變,差可視為向建文制度之迴轉。易言之,因靖難戰事之失敗,建文改制之願景推遲了一個多世紀,方緩慢顯現。

《儒林外史》有言:


鄒吉甫又道:「我聽見人說:『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樣好的,就為出了個永樂爺就弄壞了。』

這反映民間長期流傳對建文朝的觀感,以及於朱棣的貶斥。

永樂「繼統」,使建文改制這一歷史趨勢遭遇了一大迴旋,延緩了建文改制之大趨勢。有明一代,建文改制之勢雖遭逆轉,卻仍緩慢回歸。其勢之至,則需要一百多年的潛滋暗長。

建文改制,實際制度條文雖然鮮有留存,但制度外緣的實際運行狀況,再外緣的經濟、社會、思想狀況,這些建文改制的施政目標和制度規劃目標,均於明中後期產生。質言之,建文改制在明中後期完成了「抽象迴轉」。

朱棣終結了華夏文明自我刷新的希望

3

人亡政息。短短四年的建文改制,與建文朝廷一起淹沒于靖難的硝煙中。如何評價這場改制運動?

筆者嘗試用「思想史上的三大特色、制度史上的三大概念」作結,庶幾可作為本項研究的結語,對建文改制的論斷。

建文改制,可稱者多矣。首先,就思想史而言,建文改制有三大特色,這三大特色均非常突出:

建文改製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儒家理想主義改革運動,自此之後,再無出現。建文改制,堪稱絕響,此其一;

吾國歷史上,道統、政統之最末一次合榫。質言之,如若「道統」、「政統」的解釋效力仍然成立,那麼在建文改制中我們看到,政統並非操縱、亦非利用道統,道統亦非俯就、屈從、諂事於政統。「君臣際遇」之合作,自此再無出現。儒學士大夫再無機會取得君權的奧援,開展理想主義色彩劇烈的政治改革,以期實現他們心中不絕如縷之「迴向三代」政治理想,重建合理的人間秩序,此其二;

史上歷次《周禮》改革運動中,建文改制與新莽改制、北周革典、熙寧變法相比,具有絕無僅有的自身特質:與新莽改制之華麗鋪張、不切實際相比,建文改制呈現出合理化之實用色彩;與北周革典之粉飾虛張、「陽傅陰適」相較,建文改制又展現出篤實切當之特質;與熙寧變法之務求財用、富國強兵對勘,建文改制又具備了「義利雙行」、藏富於民之衡平特點。此其三。

朱棣逆歷史潮流而動,建文改制比朱棣先進一百年|文史宴

朱棣才是損害文明前途的暴君

筆者嘗試從制度史角度,提出三大概念以論建文改制:斷裂,連續,迴轉。筆者看來,建文改制實已涵蓋了這三大概念,而又不僅限於其中的每一個。當然,這三個名詞所指代的內涵和本身的語境並不完全相同,將它們並列到一起,只是出於排比概括的需要。

斷裂。就明史而言,如果我們接受「明前期」、「明中後期」的歷史分期法,認同這兩個時期的巨大斷裂,那麼,若將建文朝四年置於「明前期」之內的話,建文朝無疑是洪武以至正德、嘉靖百餘年「古樸」歷史中的一段短暫插曲。這四年時間裡,士大夫階層進入權力核心、經濟社會政策寬放,均與「明前期」的其餘任何時段顯著相異。可稱「斷裂」。

連續。仍從明朝一朝內部,如果縱向觀察,如前所述,建文朝實際上接續了洪武末期的種種演化趨勢。洪武一朝,朱元璋不斷創設、更迭制度,既否定前人,也在否定自己,有自我作古、上承三代之意。他晚年的諸多做法,已是為嗣君留下有利的政治環境,以實現安民求治之願望。建文朝改制,毋寧說是對朱元璋晚年政治的連續和完成。

迴轉。方孝孺曾說:


至於近世,惟宋之俗為近古。尊尚儒術,以禮義漸漬其民。三百年之間,宰相大臣不受刑戮,外內庶官顧養廉恥。

若將建文朝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中縱向考察的話,它無疑是一次迴轉——向宋代文人政治、以及秦漢以前「三代」的迴轉。

特別是後者。以「迴向三代」為己任的政治理想,自秦漢以來始終蕩漾於歷代儒生心中。建文改制,遂成為近世之前,儒家理想主義的最終一次機會,最後一次努力,最末一次實踐。

燕王篡位,方氏喋血。這個夙願終告徹底落空,在帝制時代它便永告失敗了。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文史宴:目前談三國最獨特的一本書,大司馬傾情創作
文史宴:崇禎的執政水平究竟如何,明亡與他有多大關係?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