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榜題名」的精彩時刻:古代是這樣揭曉科舉結果的

「金榜題名」的精彩時刻:古代是這樣揭曉科舉結果的

原標題:「金榜題名」的精彩時刻:古代是這樣揭曉科舉結果的


目前,北京市高招本科一批提檔線已全部出爐,而一部分考生已經在提前批錄取中「捷足先登」,拿到了夢寐以求的錄取通知書。從古至今,「金榜題名」都是每位考生的夢想,「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對他們來說,考試結果的揭曉是人生的重要時刻。如今,考生們可以從網路上查到自己的錄取結果,學校也會寄出意義非凡的錄取通知書,那麼,古代科舉考試究竟採用什麼方法來公布結果呢?


唐代開始以「金榜」公布名單


清代鄉試放榜「每寫一名,易滿堂燈燭一次」


古代科舉考試的結果主要通過「放榜」的形式公布,也是「金榜題名」這一成語的來源。放榜也稱「放牓」,即通過張貼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試錄取結果。在古代,放榜日可謂是讀書人們的重要節日,唐人黃滔曾作《放榜日》一詩讚曰:「吾唐取士最堪誇,仙榜標名出曙霞。白馬嘶風三十轡,朱門秉燭一千家。」


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建立完善,《新唐書·選舉志上》記載了唐代科舉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經科和進士科最為重要,前者考經文(「帖經」)及時策,後者主要考詩賦。相比於範圍較為固定的明經科,進士科及第較難,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其結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關注。

進士科發榜的時候,榜文會張貼在禮部南院(貢院的東牆)上,據《唐摭言》記載:「南院放榜,張榜牆乃南院東牆也,別築起一堵,高丈余,外有壖垣,未辨色。即自北院將榜就南院張掛之。」這張榜由四張豎著的黃紙寫成,因此稱為「金榜」。唐代以後,各朝代基本延續了張貼「金榜」的發榜方式,只不過隨著錄取人數的增加,紙張數也隨之增加了。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確立為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每級考試的結果都會發榜,其中通過鄉試的稱為舉人,通過會試的稱為進士,最終通過殿試確定進士的名次。


清代的鄉試是省內考試,也是淘汰率極高的一個環節,其放榜過程也是萬眾矚目。據《清稗類鈔》載,清代鄉試榜單公布時,「自第六名拆彌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舉子卷面姓名,以藍筆書兩長條,交監試主試閱過,始發省事吏,省事吏交寫榜吏書之。自朝至夕畢,別自第五名倒寫至解元,每寫一名,易滿堂燈燭一次。至是時而人聲嘈雜,如鼎沸,如火警,如亂兵之入城,如夕鴉之歸林」。由此可見,這一過程頗具懸念性與儀式感,每寫一個名字,都要更換一下屋裡的紅燭,而屋外等著看榜的圍觀群眾更是心潮澎湃。


科舉結果會對個人的命運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每個觀榜考生面對結果的時候,難免會情緒失控。《唐摭言》便記載了元和六年一次監生撕毀榜文的事件,禮部只好「以虛榜自省門而出,正榜張亦稍晚」,暫時控制一下場面。此外,「金榜題名」也可能伴隨著「洞房花燭夜」,明代馮夢龍的《古今譚概》就說唐朝人喜歡「榜下捉婿」,甚至「多有勢迫而非所願者」,雖然可能是笑談,也足見進士科名的價值。


皇帝親自「唱名」


宣布殿試結果


錄取通知書被稱作「捷報」


除了張榜公布外,對於高中進士的,國家還會貼心地送上「錄取通知書」。《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新進士每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於家書中,至鄉曲親戚,例以聲樂相慶,謂之喜信也。」


到了宋代,錄取通知書「以素綾為軸,貼以金花」,稱為「金花帖子」。明清時期則將錄取通知書稱為「捷報」,上面會寫上中舉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專門的報錄人敲鑼打鼓地送到中舉人的家中,「范進中舉」的故事便生動描繪了這一場景。范進因為中舉而發瘋,還有人因為兒子被錄取而「起死回生」。據《堅瓠集》記載,嘉靖初年有位叫李鎮的人,晚年得子,「課其學業,日以顯揚期之」。及發榜日,李鎮本「絕氣一二日矣」,待到報捷者登門宣布其子高中,李鎮竟「忽驚起而問之」,多活了兩年。

不光有錄取通知書,為了表示對殿試的重視,古代還會採取由皇帝親自「臨軒唱名」的方式公布考試結果。「臨軒唱名」始於宋太宗,據《宋會要輯稿》記載:「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試進士,梁顥首以程試上進。帝嘉其敏速,以首科處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賜及第。唱名賜第,蓋自是為始。」當年共得進士二十五名,宋太宗按名次逐一呼出每位登第者的姓名,這一舉措突顯了皇帝對科舉選才的重視。自此以後,皇帝臨軒唱名賜第之制一直延續下來,其儀式也逐漸制度化。


隨著後來錄取進士人數的增加,再由皇帝一一唱名不太現實,就改成了皇帝象徵性地呼出前三名的進士,即狀元、榜眼和探花,其餘的由官員代為傳喚,稱為「傳臚」或「臚傳」。宋代趙升《朝野類要》記載:「唱名,謂之臚傳,聖上御殿宣唱,第一人第二人第三人為一班。其餘逐甲,各為一班。」


明清時期基本上延續了宋代的規制,據《清史稿·禮志》記載,傳臚當天,皇帝在太和殿接見新科進士,新進士們要換上公服,帶上「三枝九葉頂冠」,站在朝班之末等候。百官行禮後,由鴻臚寺的官員引領進士就位,跪下聽傳。之後會分別念到第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也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這三個人都要出班前跪謝恩。後面的第二甲和第三甲分別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不用單獨出班,只需要一起行三跪九叩禮即可。傳臚完成後由禮部的官員高舉著「金榜」領路,「諸進士出左右掖門,置榜龍亭,復行三叩禮。」最後金榜還會在東長安門外張貼三日,然後再交回內閣。


官方編纂名冊


以表彰進士


十二天內全國聞名


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進士,是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然而,固定張貼的「金榜」、送達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沒辦法將他們的名字傳遍各地,於是便有了刊印的「進士名錄」。


唐玄宗時就有人自發編撰進士名錄,《封氏聞見錄》記載:「好事者紀其姓名,自神龍已來迄於茲日,名曰《進士登科記》,亦所以昭示前民,發起後進也。」唐宣宗之後,開始由官方編次《進士登科錄》,據《東觀奏記》載,「自今放榜後,並寫及第人姓名及所試詩賦題目,進入內,仍仰所司逐年編次。」


宋代有官方編撰的《進士小錄》,《宋史·選舉志》記載:「綴行期集,列敘名氏、鄉貫、三代之類書之,謂之小錄。」明清時,則由禮部刊刻官方的《進士登科錄》,上面包括玉音、榮恩次第、進士家狀、御制策問及進士對策五部分,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聖旨、進士們的個人和家庭基本情況以及殿試的試題和前三名的回答等。《登科錄》刊刻完成後,先呈交給皇帝御覽,之後除頒發給該科進士外,還要發給在朝官員每人一份。


明代何喬新《書進士登科錄後》記載:「國朝故事,進士釋褐之後,禮部錄讀卷、執事之臣氏名與諸進士家狀並及第三人之對策,刻之為《登科錄》。既進御,乃頒在朝群臣及諸進士以佈於天下。」此外禮部還會在北京孔廟內立碑,刻上每科進士的姓名,稱為「進士題名碑」。


這些新進士的名錄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在全國各地迅速傳播,唐《通典》載:「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辰而周聞天下。」「浹辰」就是十二天,也就是說十二天內,新科進士們就已經名聞天下了。


而那些不幸落第的考生,對他們則會報以無比的艷羨,《封氏聞見錄》記載:「進士張繟,漢陽王柬之曾孫也。時初落第,兩手捧《登科記》頂戴之曰:『此千佛名經也。』其企羨如此。」



End


原標題:古代科舉結果如何揭曉結果


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六月初七壬子


耶穌2018年7月19日


本期主編:泗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春儒學 的精彩文章:

儒家女教,能讓現代女性安身立命嗎?

TAG:青春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