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3年前,她冒著生命危險研製疫苗,43年後……

43年前,她冒著生命危險研製疫苗,43年後……

疫苗是人類最偉大的醫學成就之一,「疫苗代表了生物醫學的最高承諾:疾病預防」。疫苗在疾病預防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言,但是疫苗也不是憑空得來的,疫苗的研發需要資金、技術和設備的支持。而在43年前,當這一切需求都可以被一窮二白所形容時,有個人用自己的生命健康作為代價,研製出我國第一支血源性乙肝疫苗!她就是北京大學肝病研究所首任所長、名譽所長、以身試藥的陶其敏教授。43年前,為了人民大眾的健康,陶教授可以置自己的生命健康於不顧,43年後,這種精神值得所有製藥人繼承和發揚!

眾所周知,我國是乙肝大國,而在1975年以前,我國連一支乙肝疫苗都沒有,面對乙肝病魔的肆虐,所有人都束手無策,這時研究乙肝疫苗的重任就落到了陶其敏身上。

早在1963年,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就被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布蘭博格在澳大利亞發現並命名為「澳抗」,「澳抗」陽性可以作為乙肝病毒感染的指標,而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才有可能研發出針對乙肝的疫苗。

要確定乙肝病毒攜帶者(「澳抗」陽性),就需要乙肝病毒檢測試劑盒,而這種試劑盒是我國沒有的,所以研發試劑盒是陶其敏面對的首要問題。要製作試劑盒,就要有純化的乙肝表面抗原,要純化乙肝表面抗原,就要有無菌條件和先進儀器,而這些又是國內欠缺的。陶其敏因地制宜,利用手頭所有的資源,製作儀器和耗材。沒有高性能的葡聚糖凝膠分子篩,就用不同型號的國產產品多次層析,同樣獲得了純化的表面抗原。用這種抗原對動物進行免疫試驗,動物血液紅細胞中就會產生特異性抗體,而要獲得這些抗體,需要超聲波破碎裝置,國內沒有相關設備,陶其敏使用手工土方法制出合格的紅細胞膜,進而製成了帶有表面抗原的敏感血球。就這樣,我國自行研製的中國第一套乙肝檢測試劑盒終於誕生了。在1973年10月日本東京召開的西太平洋肝炎實驗室工作會議上,這套試劑盒獲得與會8個國家研究學者的一致讚揚。

有了檢測乙肝病毒的利器,研製乙肝疫苗就成了工作的重點。陶其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研究國內外文獻,沒有無菌室,就自己設計製作,沒有隔離系統,就用鹽水瓶、輸液架配成密閉式裝置。她帶領團隊人員使用乙型肝炎抗原帶毒者的血清,經過離心後獲得了純凈的表面抗原,經過滅活後於1975年7月1 日製成了我國第一支乙肝疫苗。新製成的疫苗,需要在大猩猩身上驗證有效性和安全性,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大猩猩,陶其敏又一次發揚了我國科研人員獨有的獻身精神,毅然決然把未經驗證的疫苗注射到自己身上。三個月過去了,陶其敏沒有發病,身上成功的檢測出乙肝抗體,疫苗實驗獲得成功!

1975年7月1日,代號為7571的乙肝疫苗,這在我國疫苗研發和生產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此中國人可以脫離乙肝病魔的威脅,而以陶其敏為代表的疫苗研發人員為了人民大眾的健康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他們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紀念!

2018年,43年過去了,現在我們擁有先進的設備,充足的資金,疫苗安全卻得不到保證,和前輩相比,我們到底缺失了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過人生的風景 的精彩文章:

TAG:路過人生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