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經》中的「貴和」思想

《詩經》中的「貴和」思想

《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

經歷戰亂的苦,方知和平是福。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多一半是戰爭與和平較量的歷史,自古至今從來沒有停止過。戰爭的根源或因信仰、或因財富,或因權力;好戰者如美國,不是直接發動戰爭,就是挑撥第三國進行侵略戰爭,自己坐收漁利。追求和平成為人們最大的願望,華夏先民更懂得和平的珍貴,故歌以詠之。

「和為貴」、「和而不同」是傳統儒學極其重要的思想,「貴和」哲學構建了中國人「人人親其親而友其友」以及天下大同、世界祥和的美好願景。

「貴和」思想最早見之於《詩經》,先民選擇用詩歌的方式表達對和平、和樂生活的渴望,是極自然的。到今天,唱歌、吟詩其中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求得同聲相應、同氣相和、知音相賞。從廣義上講,《詩經》無論是比、興、賦的表現手法,風、雅、頌的表現內容,還是弦、歌、鼓舞的表現方式,所有的內涵與精神都指向「和」這個核心。十五《國風》和萬民,《大雅》、《小雅》和君臣、將士、宗親、諸友、夫妻、兄弟,《周頌》、《魯頌》《商頌》和天地鬼神。

《詩經》中反映「貴和」哲學思想的代表作品有三篇,分別是《小雅·鹿鳴》、《小雅·棠棣》、《小雅·伐木》。

(一)鹿鳴之聲,祥和之音。首章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苹」與「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兩美比對而出,營造了祥和自然的美好景象。鹿,祥瑞之物;鹿鳴,祥和之音。鹿自鳴而食野之苹,怡然自得的景緻;嘉賓鼓瑟、鼓簧吹笙,雅人高士宴飲盛會。二章盛讚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有敬人、愛人、以禮待人的美德,「君子是則是效」成為天下君子的楷模。三章點出主旨:「鼓瑟鼓琴,和樂且湛」。綜觀全詩,充滿真誠、真心、真意,用真、善、美傳播著禮樂文化、滲透著貴和哲學,教人相知、相親又相愛。

(二)鳥鳴之聲,和樂之音。厲王不聽「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勸諫,導致國人暴動。當其時,王室內部人心離散,親友不睦,政治和社會狀況極度混亂和動蕩。宣王繼位之初,立志復興大業,而欲舉大事,必先順人心。《小雅·伐木》是宣王輔政大臣召穆公(伯虎)為安定人心、消除隔閡從而增進親友情誼而作。

詩歌三章,每章十二句。詩歌以伐木起興,以「釃(shi)酒」為束腰,以親情友情為詩心,鋪陳展開,感情飽滿,甚為動人。

詩歌一是營造了音聲相和、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高雅意境。三章首六句「伐木丁丁,鳥鳴嚶嚶」、「伐木許許,釃酒有藇」、「伐木於阪,釃酒有衍」的伐木聲、鳥鳴聲、篩酒聲、鼓木聲及第三章中的「坎坎鼓我」之鼓聲構成了詩歌的交響樂。二是突出了酒食之豐美,禮樂之講究。可以說是:美酒、肥羜、弦歌、鼓舞以和六親之心,「於粲洒掃,陳饋八簋」、「籩豆有踐」以美周公之禮。

(三)天倫之樂,人倫之和。父母、兄弟、兒女者天倫也,君主、妻子、朋友者人倫也。《小雅·棠棣》是周人宴會兄弟時歌唱兄弟親情的詩。「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為一篇主旨。不過詩篇對這一主題的闡發是多層次的:既有對「莫如兄弟」的歌唱,也有對「不如友生」的感嘆,更有對「和樂且湛」的推崇和期望。

詩歌八章,前四章寫道:

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以上四章十六句講了這樣一個道理:死喪危難之際,只有兄弟靠得住。兄弟者手足也,骨肉也,「分形連氣之人」,是天倫。至愛者莫如父母兒女,至親者莫如兄弟姐妹,是為天理。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安寧之際,和平之時,骨肉兄弟卻比不上朋友。此為世俗的人際,是苟且的人情。遠兄弟姐妹而近朋友外人,是人世間的悲劇。

七、八兩章「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家室,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告訴我們「家和萬事興」的道理。夫妻好合,琴瑟和鳴,但重要的是兄弟團結、齊心協力,才是家族昌盛、興旺發達的根本動力。

當是時,為周之初,成王年少,周公輔政,有管、蔡之亂,兄弟骨肉相殘,周公作詩告誡之。也有學者說是周召穆公伯虎所作。但無論何人所作,詩歌的主旨是對「天倫之樂,人倫之和」的期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姚言詩語 的精彩文章:

TAG:姚言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