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重臣李鴻章為何沒能成為中國的伊藤博文?

晚清重臣李鴻章為何沒能成為中國的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政治家。作為日本明治維新的先驅和中堅,伊藤博文曾經4次組閣,在日本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將日本變成東亞第一強國,並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在晚清時期的中國,也有一名類似於伊藤博文的人物。他領導了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北洋水師。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他就是晚清重臣李鴻章。

很多人將李鴻章看作中國的伊藤博文。然而,李鴻章並沒有將中國變成亞洲強國。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一敗塗地,將30年洋務運動成果敗得精光。有人不無憤恨地說,這是李鴻章對伊藤博文的失敗。

當然不是。中日甲午戰爭實際上是兩種制度之間的戰爭——伊藤博文一代人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度,最終打敗了李鴻章維護的封建君主制度。

那麼,李鴻章為何沒能成為中國的伊藤博文?他難道不可以在中國建立君主立憲制度,將中國變成亞洲強國嗎?

不可以。中國從來就沒有建立君主立憲制度的土壤。君主立憲4個字,就意味著最高統治者要進行自我限權,要將權力控制在憲法允許的範圍內。對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皇帝(皇太后)來說,怎麼可能接受呢?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到西方列強輪番侵略,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但是,清朝統治者從來就沒有削弱手中權力的想法。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連「戊戌變法」這樣溫和的改良派都容納不了,殘酷地將他們掐死在搖籃狀態,怎麼會容忍有人大膽否決自己的諭旨?

想都別想。

哪怕到了20世紀,被西方列強打怕了的慈禧太后,終於羞羞答答地啟動了所謂「清末新政」,還似模似樣地打算「預備立憲」。但是,5年過去了,「清末新政」也只出台了一個大多數成員都是皇族和滿人成員的內閣,被革命黨及立憲派諷刺為「皇族內閣」。此外,一無所獲。

反觀日本,伊藤博文固然是明治維新的中堅力量,可是,如果沒有明治天皇本人自上而下的推動,沒有大量改革派的支持,光靠伊藤博文一個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

同時,李鴻章在見識上也比伊藤博文差了很遠。

沒錯,李鴻章是響噹噹的進士出身,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起家,先後創建了淮軍和北洋水師,又參加領導了洋務運動,其個人能力完全沒得說。然而,李鴻章終究是封建官僚系統中的一員,他的見識或許比同僚好一點,但仍然逃脫不了時代的局限。

李鴻章發自內心地認為,中國的那套封建君主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只是暫時遇到了困難。因此,李鴻章堅持「中體西用」,寧願像一個裱糊匠一樣,在清朝這間破屋裡修修補補,絕不願意、也想不到要推倒重來,建立君主立憲制度。

這一點,李鴻章甚至還比不上自己的幕僚馬建忠。馬建忠經歷過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讓他大受刺激。馬建忠成為李鴻章幕僚後,於1876年被後者派到法國學習國際法。馬建忠在法國呆了3年。就是這短短的3年,讓馬建忠切身地感受到法國與中國在制度層面上的巨大差異。

1879年,馬建忠被李鴻章召回國,幫助他辦理外交與洋務。那時候,馬建忠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李鴻章指出:西方的富強並不是簡單的富國強兵,更不是那點堅船利炮,而是一種文化、一種制度。中國必須拋棄「中心主義」錯覺,從文化層面、制度層面全面學習西方,才能真正強盛起來。

可惜的是,李鴻章根本就聽不進去這番話。

【參考資料:《清史稿》《明治維新》《清末新政》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李世民一生英勇無敵 不幸慘敗於此人 令人感慨萬千
他花了一萬銀子捐官 曾國藩誇「他的才能勝我十倍」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