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國畫清風雅集:清 任伯年 作品三幀

國畫清風雅集:清 任伯年 作品三幀

《三友圖像》,清代/1884年,任頤,紙本設色,立軸,縱64.5 厘米,橫36.2 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三友圖像》作於光緒甲申(1884)年,當時任頤已經45歲,畫的左下角有作者自識:錦堂、風沂兩兄囑頤寫照,更許在坐,謂之三友,幸甚幸甚。另有清末進士鍾德祥的兩句題跋:不須對月自三人,自有鬚眉自寫真,脫去頭巾衣掃塔,似俞清老段祛塵;光緒甲申三月,錦堂弟索題山陰任頤伯年畫也,中坐者曾鳳寄,錦堂左向坐,伯年右向坐,皆僧衣,其有所寄託耶?鍾德祥。右跋:三友圖。丙辰秋八月,錦堂朱先生出此見際索題。石史徐允。

從上面鍾德祥的跋文可知,《三友圖像》畫中中間坐著的一人為曾鳳寄,左向坐的人為朱錦堂(上海著名書畫鑒藏家,九華堂箋扇店主人,為任頤的好友),右向者為任頤自己。畫中三人都穿著僧衣。這裡面據說還有一段原由:光緒甲申三月為明朝滅亡240年祭,而且當時的晚清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所以任頤繪三友圖,並且身穿僧衣,脫去頭巾,大有書畫寄志的深意。畫中三人神采自若,志氣昂揚,形露於筆端。

《三友圖像》背景簡單,用筆簡練,全以線勾,略施淡彩,神完氣足。面部注重用筆線,有別於明清以來的肖像畫。畫中的3人席地而坐,背後左側有一圓榻一畫筒,畫筒里樹有書卷畫軸,榻上也堆著數卷,寥寥數筆把背景描繪得顯露無疑。

任頤在這幅《三友圖像》中融入了自己的志氣,把那種對社會不滿而又無可奈何之氣刻畫得淋漓盡致。該圖繼承宋元而又融匯著民間的白描寫真和西畫的鉛筆速寫法,顯得人體結構比例準確而充實。衣紋多方折,縱橫迭出,似山石之皴筆,大有巋然獨坐之意。

《芙蓉白貓圖軸》,清代/1882年,任頤,紙本設色,立軸,縱134.2厘米,橫47.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芙蓉白貓圖軸》右上自題:琅圃X三兄大人教。壬午(1882年)九月上埦山陰,弟任頤伯年甫。任頤畫藝神妙,受益寫生乃原因之一。在動物題材中,他好畫貓。有流傳趣聞稱:有客人造訪,家人謂任氏在閣樓,客登樓,未見人,原來他已翻窗到屋頂,邊觀察數支貓射門,邊作寫生!他筆下為狸奴造像的精品頗多,本幅藏於上海博物館的《芙蓉白貓圖》,以寫意繪出假石一塊,海棠一株自石而出,乃小寫意繪之,石上白貓毛色細膩,憨態可掬。全圖工寫兼具,取法自如,攝得取景之物的形神精髓。

《華祝三多圖》,清代,任頤,絹本設色,立軸,縱212.5厘米,橫106厘米,藏處不詳。

《華祝三多圖》又名《華峰三祝圖》,所繪的是一個歷史典故,典出《莊子·外篇·天地》,說的是上古帝堯出巡至華,華封人向堯三祝,堯三次辭謝的故事,表現了堯的君子之風和華封人對聖人的敬仰,是一個極富有哲學意蘊的古老的主題。「三多」指多福、多壽、多男子,即俗謂之福壽三多,是較為常見的吉慶題材,但多見以佛手、壽桃、石榴等花果入畫而取其諧音,極易流俗。而任氏熟知其典,獨以人物畫表現,難度之大,自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正說明了畫家的苦心與對腕底功夫的自信。

《華祝三多圖》所繪隨堯出巡的侍女,武士和馬佚,一行七人從透明的陽光里來到茵潤蓊鬱的叢林里。華封三老從架臨飛泉的石樑上迎過來。在畫面的中幅組成了複雜的人物群,一株大樹隔為兩組,人物相向圍著,洋溢著歡悅的情調。居於畫中心的是帝堯,但目光所向,卻集中在畫右邊的三個老人,古貌奇偉,不知其有幾多壽。堯的隨行個個器宇軒昂,更襯託了堯的帝王之姿。人物與環境結合得那麼自然,而又不可移易。

高樹茂林,昂然直上,潺潺流泉,橫貫眼前;畫面濃蔭下露出空白,更將人們的視線引入充滿陽光的地方。三度空間的安排,運用了傳統的三遠法透視。而人物畫得古透渾厚,重彩大色,石青石綠的主調上,人物衣著五彩繽紛,仕女衣飾上勾著閃光的金色,岸草溪花更點綴得春光融融;芭蕉的翠綠映著潔白的流泉,濃翠的樹林間時而閃出硃砂的藤葉,處處散發著抒情的氣息。全幅詩情蕩漾,光感,空間感、色彩感、音樂感,交織成美妙的圖畫。由此可見任伯年運用多種藝術手段著意描繪藝術意境的卓絕造詣。任伯年很少在畫上題詩,可是他的作品卻很富有詩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2 的精彩文章:

精美視覺:初見 驚艷 良辰美景奈何天
俄羅斯繪畫:我願意在這樣的風景中光陰虛度

TAG:書畫藝術收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