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膝關節詳細解剖

膝關節詳細解剖

來源:紫葫蘆與解剖

膝蓋是人體身體部位,位於大小腿之間的連接部位。膝的主要內部組成結構為半月板以及四條韌帶。半月板為膝內部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之間的接連處所墊的一塊新月形的纖維軟骨組織,作用是緩衝膝關節的震動,以及避免兩塊骨頭的直接摩擦。另外,它由四條主要的韌帶支撐著。其中有兩條在膝的兩側,稱為中側突韌帶和外側突韌帶,主要功能是防止膝部軸離位;另外兩條韌帶則分別分布在膝前後方,稱為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作用是防止膝部前後移位。膝關節的滑膜層是全身關節中最寬闊最複雜的,附著於該關節各骨的關節面周緣,覆蓋關節內除了關節軟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結構。膝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骨骼肌肉疾病,也是中老年人致殘的主要原因,85%全膝關節置換是由於膝骨關節炎,因此,了解膝關節的詳細解剖非常有必要。

骨性結構

膝關節詳細解剖

股骨:為長骨,構成大腿的骨架。它是人體最長的骨,包含一體兩端,近端的股骨頭參於構成髖關節;遠端和髕骨、脛骨一起構成了膝關節。股骨遠端為許多小腿肌肉的附著點。

髕骨前面觀

膝關節詳細解剖

髕骨:一短的、盤狀扁平骨,位於膝關節前部。髕骨凸出的前面受充滿液體的囊即黏液囊保護。另有一相似的黏液囊位於髕骨和腓骨之間。髕骨後面輕度凸出,有兩個關節面,與股骨髁相關節。髕骨為大腿、小腿多塊肌肉的附著點,股四頭肌肌腱附著於髕骨上部,延長形成髕韌帶,附著於脛骨粗隆。

膝關節詳細解剖

脛骨:一長而粗的骨,與腓骨一起構成小腿的支架骨,包含一體和兩端。近端較大,參與形成膝關節,遠端較小,與腓骨和跗骨一起構成踝關節。

膝關節詳細解剖

X線片顯示的膝關節:

膝關節詳細解剖

膝關節詳細解剖

膝內翻或外翻測量及判斷:

膝關節詳細解剖

膝外翻角:

股骨長軸與脛骨長軸在膝關節處相交形成的外夾角(股脛角),正常約為170度,其補角為膝外翻角,男性約12度,女性約16度。

膝關節詳細解剖

韌帶

伸位前面與側面觀

膝關節詳細解剖

髕韌帶:位於膝關節的前方,為股四頭肌腱延續部分。起於髕骨、止於脛骨粗隆。

功能:從前方加固和限制膝關節過度屈。

膝關節詳細解剖

膝橫韌帶:連接內、外側半月板前角的結構。

十字交叉韌帶:非常堅固,位於關節中央的稍後方。因為是交叉的,故它們外形呈「十字形」:前方和後方指向凸面的脛骨接頭。滑液的膜幾乎包圍了韌帶的全部,只有髁間部分沒有滑液覆蓋。

前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於脛骨髁間區的前部相連,部分和外側半月板的角相伴行,向後外方上行,至於股骨外側髁內側面的後部。平均長度38mm,厚度11mm,由2-3個功能束組成,根據它們在脛骨上的附著分別被稱為:前內側、中間、後外側束。

功能:防止脛骨過度前移,限制膝關節過伸。

後交叉韌帶:較前交叉韌帶厚且堅固,平均長度38mm,厚度13mm,起自脛骨髁間窩後部,纖維向前上內行,止於股骨內側髁外側面後部。由前外側束和後內側束組成,前外側束較大,在膝關節屈曲時繃緊,而後內側束較細,在伸直時繃緊。

功能:防止脛骨向後移位。

膝關節詳細解剖

脛側副韌帶:由深、淺兩層組成,淺層是通常所稱的內側副韌帶,由平行的和斜行的纖維組成,起自股骨內側收肌結節之下,止於脛骨的內側;深層為淺層下方的關節囊增厚所致。

功能:防止膝關節外翻。

腓側副韌帶:起自股骨外上踝的上方,止於腓骨頭下方,呈一圓索狀結構,長約5-7cm。在經過關節間隙時有腘肌腱將其與外側半月板隔開。

功能:防止膝關節內翻,並與膝後外側結構一起防止膝關節的內翻和外旋。

半月板

膝關節詳細解剖

月板為兩個半月形的纖維軟骨盤,介於股骨和脛骨之間,實際上僅表層覆以纖維軟骨,其內部混有大量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所以為膝關節的緩衝裝置,並彌補膝關節面的不相適應。因表面有滑液,亦能起到潤滑作用。

每個半月板斷面呈三角形,有3個面:邊緣面如圓柱狀,肥厚而突隆,與關節囊纖維膜深面相貼,滑膜附於其上下緣,並有冠狀韌帶連於脛骨髁邊緣;上面光滑凹陷,可加深脛骨平台深度,與股骨髁相接;下面平坦光滑,棲於脛骨平台上。半月板內緣銳薄而凹入。每一半月板約覆蓋脛骨平台的2/3區。

膝關節周圍的滑液囊

膝關節承負重荷,運動量大,肌肉和肌腱布滿四周,因此,滑膜囊較多。滑膜囊的存在對肌腱運動起緩衝作用,與關節腔相通的滑膜囊同時可擴大滑膜分泌和散熱的面積,但滑膜囊也常為病變發生的部位。

膝關節詳細解剖

膝關節詳細解剖

膝關節詳細解剖

膝關節詳細解剖

膝關節詳細解剖

膝關節周圍產生運動的主要肌肉

屈曲:主要是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輔助的有股薄肌,縫匠肌和腘肌。

伸直:股四頭肌,闊筋膜張肌輔助。

小腿屈曲時的內旋:腘肌,半膜肌和半腱肌,股薄肌和縫匠肌起輔助作用。

小腿屈曲時的外旋:股二頭肌。

(一)屈肌

膝關節詳細解剖

股二頭肌:

附著點:走行於大腿後部外側淺層的厚實肌肉,近端有2個連接頭:一個是長頭,通過一個和半腱肌共享的肌腱,從坐骨結節上面的下中壓跡和骶結節韌帶的下部出現;一個是短頭,在大收肌和股外側肌間從股骨外側唇出現。遠側端,股二頭肌附著於腓骨頭,腓側副韌帶附著點的外側。兩附著點之間被滑液囊分隔。股二頭肌同時也附著於脛骨外側踝,靠近腓骨頭和脛骨斜嵴的下方。

運動:

1.膝關節:屈曲膝關節,半屈膝時可使小腿外旋;當旋轉運動時固定膝部。

2.髖關節:使髖關節伸直,尤其在膝關節伸直的狀態。

3.骨盆:在矢狀面參與固定骨盆;使骨盆後傾。

神經支配:坐骨神經(第5腰神經,第1、第2骶神經)。

膝關節詳細解剖

半腱肌、半膜肌:

附著點:

1.近側端:通過與股二頭肌長頭和半膜肌的共同肌腱,附著於坐骨結節的後面。

2.遠側端:附著於脛骨內側面的上部,縫匠肌的後方和股薄肌的下方。

半膜肌:止於脛骨內側跟並延續為腘斜韌帶附著於關節囊

運動:

對膝關節:

1.屈曲膝關節。

2.半腱肌和半膜肌(作用較弱)可使膝關節旋內。

3.腘繩肌共同作用,可以在膝關節旋轉運動時穩定關節。

對髖關節:伸直髖關節,尤其是當膝關節伸直時。

對骨盆:1.在矢狀面固定骨盆。2.使骨盆後傾。

神經支配

半、膜腱肌:坐骨神經(第5腰神經、第1、第2骶神經)。

(二)伸肌

膝關節詳細解剖

股四頭肌:股四頭肌是人體最有力的肌肉之一,它有4個頭,分為四部分。分別稱為股直肌、股外側肌、股中間肌及股內側肌。由股神經支配。

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和髖臼上緣,止於經髕韌帶到髕骨底和脛骨粗隆。

功能:伸膝關節,屈髖。

股外側肌:起自大轉子和股骨粗線外側唇,止於經髕韌帶到髕骨底和脛骨粗隆。

功能:伸膝關節

股中間肌:起自股骨幹前面和外側面,止於經髕韌帶到髕骨底和脛骨粗隆。

功能:伸膝關節。

股內側肌:起於轉子間線、股骨粗線內側唇,止於經髕韌帶到髕骨底和脛骨粗隆。

功能:伸膝關節。

附表:(圖片可點擊放大看)

膝關節詳細解剖

膝關節詳細解剖

相關病症膝關節痛

一般在委中穴,

自我治療方法:卧睡,雙腿伸直,治療者站在側旁,用大拇指膝關節正中矢狀斷按壓委中部位。如果是左腿,用右手,是右腿,用左手,手指向上,力垂直向下。每天按一次,每次按十多分鐘,直到好為止。膝關節是人體較大而複雜的屈曲關節。它所受到的應力大,結構穩定而又靈活。膝關節疼痛時有發生,而這種疼痛往往被忽視或者被人們武斷地認為是關節炎等病症。其實,導致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多數關節疼痛並不是由外傷所引起。關節長時間受涼和巨大的溫差是導致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尤其在秋天,冷暖交替之際,低溫或巨大的溫差會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膝關節疼痛。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儘可能地保暖,可以採用熱敷的辦法。其次就是降低運動量,讓關節得到休息。如果以上方法不能使膝關節疼痛有所好轉,那麼就要去醫院就診,明確疾病因。

常見的可以引起膝關節疼痛的損傷有幾種情況:

1.脂肪墊勞損脂肪墊充填於膝關節前部的間隙,有加強關節穩定和減少摩擦的作用。脂肪墊勞損的發病原因可能是由於外傷或者是長期摩擦引起脂肪墊充血、肥厚並發生炎症,與髕韌帶發生粘連,從而使膝關節活動受限。這種損傷多發生於經常步行、登山或者蹲起運動較頻繁的30歲以上人群。患者會覺得膝關節疼痛,完全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關節活動並不受到限制,勞累後癥狀明顯。

2.半月板損傷半月板損傷是運動員的一種常見損傷,在下肢負重,足部固定,膝關節微屈時,如果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例如排球運動中,隊員在防守時突然轉身魚躍救球的動作),就有可能引起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會有明顯的膝部撕裂感,隨即關節疼痛,活動受限,走路跛行。關節表現出腫脹和滑落感,並且在關節活動時有彈響。

3.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膝關節滑膜是組成膝關節的主要結構之一。滑膜細胞分泌滑液,可以保持關節軟骨面的滑潤,增加關節活動範圍。由於外傷或過度勞損等因素損傷滑膜,會產生大量積液,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如不及時消除,則很容易引起關節粘連,影響正常活動。患者會感覺膝關節疼痛、腫脹、壓痛,滑膜有摩擦發澀的聲響。疼痛最明顯的特點是當膝關節主動極度伸直時,特別是有一定阻力地做伸膝運動時,髕骨下部疼痛會加劇,被動極度屈曲時疼痛也明顯加重。

4.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這種病症多見於中老年,女性居多,超重負荷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膝關節會腫脹而疼痛,有時活動關節會有摩擦音。膝部可能出現內翻畸形並伴有內側疼痛。

5.膝關節韌帶損傷膝關節微屈時的穩定性相對較差,如果此時突然受到外力導致外翻或內翻,則有可能引起內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臨床上內側副韌帶損傷占絕大多數。以這種損傷為例,患者會有明確的外傷史,膝關節內側疼痛、壓痛,小腿被動外展時疼痛加劇,膝內側有腫脹,幾天後會出現瘀斑。膝關節活動會受到限制。 以上引起膝關節疼痛的5種損傷單靠日常保健是無法自愈的。

專家提醒:如果有以上疼痛特點,要儘快請醫生明確診斷,以免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積水

就是滑膜炎,是職業運動員的常見疾病。滑膜炎是一種無菌性炎症的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關節內滑膜功能異常和形態改變,從而引起滑液生成過多和吸收障礙,產生以關節腫脹、疼痛、功能受限、肌肉萎縮等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其中以膝關節滑膜炎最為常見。膝關節是人體滑膜最多,關節最大和結構最複雜的關節,由於膝關節滑膜廣泛,負重大,運動多,最易受到損傷,所以臨床中膝關節滑膜炎最為常見。滑膜主要分布關節周圍,於關節腔相通,分泌潤滑液潤滑關節,在受各種病因(如骨質增生、關節炎、關節結核、風濕病和創傷性外傷、骨傷、關節內損傷,周圍軟組織損傷、手術等)刺激或直接刺激滑膜損傷產生炎症反應,而滑膜對炎症的刺激反應是分泌滲液。產生疼痛,嚴格地講,只要關節內有滲出積液,就證明滑膜炎症存在,其主要表現關節充血腫脹,疼痛,滲出增多,關節積液,活動下蹲困難,功能受限。

癥狀表現

怎麼知道自己是否膝蓋積水。浮髕試驗確定膝關節損傷時是否出現關節積液。正常膝內有液體約5ml,當關節積液超過達50ml時,浮髕試驗方為陽性。

檢查方法:患腿膝關節伸直,放鬆股四頭肌,檢查者一手擠壓髕上囊,使關節液積聚於髕骨後方,另一手食指輕壓髕骨,如有浮動感覺,即能感到髕骨碰撞股骨髁的碰擊聲;松壓則髕骨又浮起,則為陽性,提示關節內有積液。如果你自己不能確診,建議你去手術的醫院複查診治,以防耽誤病情的治療。

骨質增生

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諸骨由於長年磨損,周圍韌帶鬆弛,致使關節不穩定,造成病變引起相應部位骨質增生。此種增生是人體衰老的現象。40多歲以後,大多數人都有骨質增生,只是發生部位和增生程度不同,有的有癥狀,有的無癥狀。膝關節骨質增生的發病因素較多,如年齡的增長、長期勞累或有過關節創傷,關節發育畸形等均可導致膝關節退行性改變,影響到關節的穩定性,從而在關節周圍形成骨刺導致骨質增生。

中藥治療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內治法,即內服湯藥、丸藥、散劑、酒劑等;另一類屬於外治法,即酒類外搽劑、熏洗、外敷等法。 內服藥物通過腸胃吸收、消化、分解,最後通過血液循環,才可將藥物輸入送給局部,整個過程需要通過層層屏障才能到達病灶部位,然藥效已所剩無幾,因此效果極為緩慢且低效,且臨床應用這些方法只能緩解疼痛癥狀,功能康復是無法逆轉的,骨質修復更是無從談起。而且口服藥對肝、腎、胃腸損傷極大。因此選擇外用的藥物做藥物導入,效果會更好,從外皮滲透,藥物滲入骨質,也沒有副作用。

治療骨質增生的關鍵不是消除骨質增生,而是在於消除骨質增生周圍的無菌性炎症。如果有疼痛,可用消炎鎮痛葯或封閉治療進行對症處理,也可輔助採用熱敷、理療、按摩與牽引等促進血液循環,使局部肌肉放鬆和緩解疼痛,或用小針刀減輕對神經壓迫。 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骨質增生患者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GZ-IIIC型藥物導入熱療儀,它是利用低頻調製中頻脈衝電流,藥物導引,將中頻電和藥物導入結合在一起,達到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可單獨使用,也可配合外用藥物來使用,配合外用藥物時除自身的效果以外,還可使藥物的效果加倍。經臨床驗證證明具有確切的療效。非常適用於膝關節骨質增生來使用,操作簡單易懂,使用安全,易於攜帶,特別適用於診所及家庭使用。

老年人發現有明顯骨質增生後,適量運動仍要進行,但要避免長期劇烈運動,因為長期的劇烈運動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受力不均、負荷過重,加重疼痛。同時要注意防寒保暖。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復醫學網 的精彩文章:

醫學四大家族的異與同
2018年6月24日

TAG:康復醫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