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繪本在幼兒各個年齡段的應用
我們成人都知道: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段讀,會有不同的收穫。
因為我們每個人每個年齡段的理解力、洞察力和生活經驗都不同,對於文本的「拆解」自然也就不同。
而在為孩子選擇書、講讀書的時候,很多家長卻糾結得太多:
我家孩子一歲,該買什麼書?兩歲了,該買什麼書?深了怎麼辦?淺了怎麼辦?
這麼貴的繪本,不喜歡怎麼辦?讀一兩遍就放那兒了,是否可惜?
為孩子選繪本,要不要考慮年齡?——要考慮。
為孩子選書,要兩隻手抓,一隻手抓孩子,一隻手抓書。
因為我們大部分家長是抓不住書,所以,常見的就是抓孩子。
但是說實話,大部分家長對於孩子每個年齡段的心智發展能力如何、最需要的關鍵性幫助是什麼,也不甚清楚,所以,唯一能準確無誤地做參照物的,就是孩子的年齡了。
所以,家長呈現出的狀態是:選擇的標準不是書的好壞,而是以自家孩子當下的年齡段會喜歡哪些書。
兒童閱讀推廣人常說的一句話:繪本適合0-99歲的人群,這句話雖然有點誇張,但是,至少一套繪本,對一個幼兒來說,可以在多個年齡段發揮功效。
這裡,就以這套「貝貝熊咿呀學語系列」做例子。
這套書,很多家長糾結於「咿呀學語系列」這幾個字,覺得孩子已經過了咿呀學語的年齡,能用得著嗎?
而且這套書封底也是鎖定了「低幼讀物」、「為小小孩量身定製」等字樣。
其實,這套繪本,陪伴卡卡走過了幾個階段,一直到現在。
第一個階段:簡單認識、認物。大約在2歲之前。
講讀方法:「指讀」——文字讀到哪兒,媽媽手握著寶寶的小手,指著對應的圖畫。
第二個階段:認知。大約在2歲之後。
這是被很多家長誤解的一個概念。經常有家長認為,認知,就是認識圖上畫的是什麼。
認知與認識,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認知,是指運用對比、分析、提取記憶、分類等一系列能力,來獲取知識。
第三個階段:咿呀學語。大約2.5-3歲。
通常,孩子這個階段應該提到前邊。而卡卡因為說話比較晚,所以,這個階段置後。
那段時間,最喜歡讀的就是《小熊在夜裡》:七隻小熊在床上,跳下床,跳下床走向窗戶,到窗邊了,跳出窗外,跳出窗外,滑下樹,跳出窗外,滑下樹,翻過牆,翻過牆,鑽過橋洞,鑽過橋洞,繞著湖邊,……
其他七本也都超級喜歡。
第四階段:聽故事情節。大約3-3.5歲。
這套繪本的故事情節,對於成人來說,雖然有點無聊,但是,正好適合這個年齡段剛開始聽故事情節,但是又聽不懂帶扣兒等複雜情節故事的寶寶。
這樣簡單重複的句子結構非常吸引孩子。
第五階段:打入冷宮。
這套繪本,遭到冷落,似乎是從3.5歲之後,一直到五歲多。
三歲半之後的卡卡開始喜歡情節相對複雜的故事,對這種簡單重複的句子不再感興趣。
大約有一年多的時間,很少點讀到這套繪本。
第六階段:識字。
卡卡自從五歲之後,逐漸開始對文字敏感。
這時候,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買一些專門識字的教材,比如《四五快讀》等等。其實沒有必要,而且讀慣了繪本的孩子,對這種書,基本不買賬。
那麼,最好的選擇,可能還是繪本。
於是,某一天,卡卡再次拿出這套書。
還是「指讀」——但這次,是我文字讀到哪兒,卡卡的小手就指著相對應的文字。
第七個階段:寫作啟蒙。
應該在六歲左右,還可以再次利用這種繪本。
這樣一算計,一套繪本,是否買得超值?再也不必那麼糾結了。
編輯:榮榮


TAG:落雪蘭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