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長怎樣幫助琴童自我激勵?

家長怎樣幫助琴童自我激勵?

作者:柴林 吳駿

《琴童》2013年第5期

自我激勵是指無需外界的獎懲而為自己的目標努力的一種心理,它是促進孩子獲得超長音樂才能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琴童家長應逐步幫助孩子建立一套自我激勵的機制,讓孩子把來自家長和教師的外在要求內化為「自我要求」。

1.樹立遠景目標

遠景目標為孩子提供持久的動力。不能帶著「學著玩玩」、「學到哪裡算哪裡」的想法開始學琴。即使不打算走專業道路,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想像以下情景:苦幹年後,他/她擁有當眾表演一門樂器的能力,在生日聚會等場合為親友成功地演奏,得到讚歎。我們最終所成為的,都是我們曾經所想像的——成功,從想像成功、憧憬成功開始。這種想像力影響了孩子的未來。

2.為孩子設計每天「夠一夠」的蘋果

家長和教師為孩子設立的階段性小目標不要過高,讓孩子經過努力就能達到。既不能太難,讓孩子氣餒放棄,也不能過易——孩子會輕視問題,不夠專註,甚至失去了挑戰困難的樂趣。最理想的情況是把蘋果放在孩子努力跳幾次就能夠到的地方。例如,完成一首曲子,可以按照一周劃分為多個小目標,每天進步一點,爭取讓孩子每天都能獲得成就感。

3.因勢利導,好上加好

當孩子通過努力克服了練琴中的一個難點,積極加以肯定。家長可以這樣說:「你真棒!我沒想到你這麼快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很不簡單。看來,你在音樂方面真的有才能!」純粹的表揚不是目的,家長應趁勢提出下一個略帶有挑戰的目標,可以這樣說:「剛才的問題好像沒什麼挑戰,現在請你試一試……?」在孩子有初步的成就感的時候,就給他下一個小目標。有些兒童心理的特點是容易滿足,稍有一點進步就沾沾自喜,不知到天高地厚。這時家長可以說:「這太簡單了,難道你不想試一試更難的?」或:「我覺得你還有很大的潛力。既然你現在做到了過去沒有做到的,那麼你再努力一下,說不定就能做到你現在做不到的。」教過吳韻喆的甘本老師就經常笑眯眯地對吳韻喆說:「要更認真,更仔細,更嚴格」。

4.以壓促變,「注射疫苗」

家長可以聯合老師給孩子適當的外部壓力,「不能讓孩子太舒服」。告訴孩子,練琴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老師知道,三天不練全世界都知道。」為了不被周圍人笑話,就要堅持練習,我概括為「以壓促變」。外部壓力必須是精心設計的,藉助幽默巧妙的語言在生活中一點點地施加給孩子,這樣既不壓垮孩子,又能逐漸轉化為動力。遭遇困難的時候多加鼓勵,一帆風順的時候,家長卻要有意識地給孩子一些小的挫折感和緊迫感,這就好像注射疫苗,讓孩子獲得對挫折感的免疫力。「以壓促變」,「注射疫苗」都是漫長的過程,需要家長長期陪伴在孩子身邊,及時觀察到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幫助孩子調整。

5.藉助同伴去暗示

琴童家長應該努力找到周圍勤奮練琴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在榜樣的感染中自覺學習。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積極正面的心理暗示,可以這樣引導:「我看你也能做到!」「我相信你不比他/差!」最好避免說:「你看人家…,你卻…」這種「喪氣話」——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孩子之間的個體差異,家長要冷靜對待,不能公開地、簡單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

6.延遲滿足

與孩子充分地溝通交流,儘可能把一些願望延遲滿足。琴童家長從孩子學琴之初就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處理「練琴和娛樂孰先孰後」這個問題,明智的家長應秉持「娛樂後行」的原則,即「先練琴,後娛樂」。同時又保持適當的靈活度,注意勞逸結合,幫助孩子把娛樂當作練琴之後的自我獎賞,讓孩子獲得成就感,激發孩子的進取心。家長也要以身作則,有意識地抵制現在社會上常見的「及時行樂主義」,主動放棄一些個人娛樂活動,同時增加與孩子的相處時間,把和孩子共同進行學習型活動當作個人的娛樂。如果家長是克己的,孩子一定能學會自製。

7.來自父親的鼓勵

根據我個人進行的一項網路調查,我們中國的琴童家庭80%是母親陪練,琴童的爸爸們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缺位」。因此我建議:無論工作多麼繁忙,父親們也要儘可能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多多給予精神鼓勵。曾有教育家說過:「孩子最好的禮物是鼓勵」——多一種不同方式的鼓勵總是件好事兒——尤其是來自男性長輩的鼓勵。

8.言傳身教,理性對待錯誤和問題

學琴過程中,大腦學習同時集中處理多方面信息,建立並強化由眼到手、由眼到耳的快速反射,這個過程貌似簡單,從細微處觀察,卻又特別複雜,特別考驗孩子和家長的智力和心理。孩子練習犯了錯,家長要做的不是發慌,指責,而是耐心幫助分析原因,提出建設性意見。如果家長知識有限,不能直接給予技術指導,也可以鼓勵孩子自己鑽研,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樣言傳身教,幫助孩子逐步認識到:錯誤是學習中最普通、最常見的組成部分,犯錯不可怕,只要正視錯誤,向「錯誤老師」學習,盡量不再犯相同的錯誤,就是「好孩子」。

9.營造輕鬆愉悅的家庭氛圍

琴童在學琴過程中會遭受大量的挫折感,家長需要保持密切的關注,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大部分家長沒有音樂演奏知識,但是在心理調節上仍然大有可為,善於觀察與學習的家長完全能給孩子充足的心理幫助。低齡孩子或許不需要充滿專業術語的心理幫助,用形象化、幽默的語言營造輕鬆愉悅的家庭氛圍才是一劑良方:「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我們可不能被彈簧彈飛了」。「這些困難啊,你不怕他們,他們就怕你!你沉住氣,好好想辦法的話,不久,他們都會偷偷溜走。」大一點的孩子,可以使用接近成人的語言:「你現在遇到的問題是你這個年齡段孩子經常出現的問題。它們是暫時的,只要你努力。」此外,家長還應努力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相關知識,儘可能多地向其他琴童家長「取經」,了解每個階段的學習的特點,對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事先有所準備。畢竟,是知識和經驗讓我們對問題一笑了之。

結語:

家長陪孩子學琴,就像一起去「挖金礦」。事先誰也不知道能不能挖到、能挖到多少,在哪裡能挖到,哪裡有陷井要避開,家長和孩子對金礦的分布和開採一無所知。但是家長可以做冷靜的旁觀者——不過分關注挖掘進程;同時做積極的拉拉隊隊員——為孩子的每天挖出來的一小塊金子讚歎:「你是好樣的!」關鍵時刻的一句簡短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抵上千百句重複的說教。

和企業員工自我激勵的機制類似,琴童的自我激勵也是一種全面系統的「管理辦法」,它立足於孩子的長遠發展,著眼於大的困難發生之前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出了問題後無法收拾殘局的「危機處理」。用形象化的語言說,就是平常「扇小風,點小火」,必要的時候「潑涼水」,始終保持恰當的火候。歸根究底,是家長長期的謙虛好學、平穩心態、輕鬆幽默並恰到時機的引導性語言,讓孩子學會了自我激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和虎爸 的精彩文章:

TAG:虎和虎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