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精神分析引論#創傷的執著——潛意識

精神分析引論#創傷的執著——潛意識

Hi~

這是Sinhere的第49篇文章

估計閱讀時間7分鐘

這裡是正文前的bb部分

五月底從溫肯離開,六月底到達賓大,現在被時間推向七月的後半段,想寫點東西的慾望又隱隱作妖,這才想起來這個小公眾號里許久未更新了。

上一篇讀書筆記是在四個月前,先前立下的flag也倒得差不多了。時效已過,但還是不想放棄寫下去,所以現在繼續寫了。

六月和七月發生的事太多,不在此展開敘述。文字最為誠懇,此刻記述定是會有情緒在的,而且也只是我一人在敘述,有失公正。等到哪天真能把它們當作故事分享,再寫吧。

當下愛著自己,愛著家人朋友,也很滿足了。

前幾天開始做keep,每天發打卡的動態到鵝子那裡。開始關注自己食物攝入,開始記錄,開始想要讓自己走向自己喜歡的樣子。

漂了下半截頭髮,染成了自己喜歡的藍色,對著手機前置鏡頭拍了許多selfie,頗有一種享受當下的感覺。

另一邊,因為喜歡所以努力跟上老師的進度,當個偽美術生畫腦,又逼著自己背那些或許只是第一次見到的詞句。想要了解自己喜歡的東西更多一點,想要解決自己長久以來的疑惑。

寫讀書筆記與人分享也是這樣,享受著閱讀的過程,沉迷於探求疑惑最終解的過程。坐擁前人給予的諸多資源,需擇良而用。

這幾天費城的天氣都挺好的,下過幾陣雨,大多數時候都是開著太陽。

今天早上第一次起床去食堂吃早飯,外面溫度不高,走在陽光下滿心愉悅,幸福大概如此。

願你擁有同樣份量的幸福與溫暖。

創傷的執著——潛意識

"Find the hole and make yourself a whole."

From Raquel

在前一章節中,作者提到了兩個例子,患者均為女性且被認為是有強迫症,神經症的一種。他認為兩位患者均執著於過去的經歷,因而提出神經症的病因都是可以追溯到某一特殊時期的。

類似的神經症有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會在夢中重複一些特定的場景,表現出一種對原先的事件的遺憾,認為自己仍有未處理好的部分。如此反覆以往,影響了清醒意識時候的行為。

在這裡,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個「創傷經驗」的概念,並為之下定義:某種經驗,在短時期內給大腦提供強有力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應付或適應,從而使大腦能量的分配方式受到永久的干擾。

以此得出某些神經症患者的病因為「無力應對某種具有強烈情感色彩的經驗」。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的是,在神經科學領域,對於人體大腦的研究表明,創傷經驗的確會對大腦某些部位的神經元造成難以逆轉的損傷。同時,在PET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檢驗胴體尤其是腦部新陳代謝的斷層掃描)中我們能夠看見大腦某些部位對於特定創傷情景的反應激烈,消耗了更多能量。

(PET掃描圖,正常大腦與PTSD患者大腦)

(圖片來源: http://www.pinsdaddy.com/bipolar-neuroimaging_t5XDJhoOF3CtZQmPkZWlxQig9HOL29xN3QfR%7C6rWMkU/)

同時,基於情感與記憶的相聯關係,強烈的情感的確會影響到記憶。在人腦中可以追溯到的原因可能是海馬體(hippocampus, 與記憶相關的腦部構造)與杏仁核(amygdala, 與情感相關的腦部構造)的位置非常接近,兩個部分的神經元相對而言更易形成通道。

(海馬體與杏仁核位置示意圖)

(圖片來源: https://www.quora.com/What-is-the-function-of-the-amygdala-and-hippocampus-neuron-in-the-brain-Can-you-give-me-the-diagram-of-it)

在這裡,作者繼續提到了一個概念,「病態的悲傷」,即:一個人因遭遇到創傷事件而完全動搖了其生活基礎,他放棄了對現在和將來的所有興趣,並毅然永久地沉迷於對往事的回憶之中。

「病態的悲傷」與「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有相似的機理,兩者均為止步於某種消極性情感並沉溺其中。在腦部可以追溯到的形態變化可能是某些固定的迴路和其中的突觸。

(突觸示意圖)

(圖片來源: https://cedwardpitt.com/tag/synapse/)

除卻「執著於過去經歷」之外,作者還歸納出另一個結論:患者並不能清楚的意識到自身強迫行為的根源,即改正其過去的痛苦事件。弗洛伊德將此根源也稱作強迫行動的「意義」和「驅動力量」。由此,他提出了分析潛意識中的行為應當將潛意識帶出到意識中的觀點,並認為這是解決神經症的一大必備要素。

同時,他提出「由分析解釋給予神經癥狀以意義的可能性,是潛意識心理過程存在的一種可靠的證據」。

說到這裡,想到了abnormal psychology (異常心理學)課上教授的PPT中的一個觀點,他認為弗洛伊德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了潛意識(unconscious)。雖然老師強調了幾次這是他個人的觀點,但這個觀點的確為很多人所擁有。不同於當代人將「潛意識」認定為理所應當存在的東西,弗洛伊德在論證「潛意識」的存在上花費了不少功夫,不論是從對於「夢」的解釋,還是對於這裡「創傷」的解釋上。

(弗洛伊德將意識與潛意識與冰山相比較)

(圖片來源: https://unleashpotential.ie/conscious-and-unconscious-bias/)

提到了潛意識,他緊接著提出,神經症是患者對於應當知道的心理事件一無所知的結果。

這個觀點讓我聯想到了之前Raquel說的那句「Psychology is to find the hole and make yourself a whole.」(心理是去尋找那個缺陷處,然後讓自己成為完整的自己)

此處用的「yourself」和弗洛伊德下面提出的具體實施精神分析療法中的注意點有相通之處。弗洛伊德提到了治療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將自己所知的知識分享給患者之後,患者的第一反應通常是Denial(否認),但同時也激發了患者的自我分析。只有當患者自身內在發生了改變,才能說治療是有效的。也就是說,患者想要「被治癒」,是需要自身的努力的。這與其它疾病大抵相似,例如病毒性感冒,體內免疫細胞需要作出一定的反應才能夠使身體「痊癒」,外加藥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而不能直接「治癒」疾病。

(圖片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09eb520102vgf6.html)

在靠後的部分,弗洛伊德還提到了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另一點:患者記憶缺失。

這裡的記憶缺失並不是說患者忘記了其強迫性行動產生的情景或癥狀中起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而是缺失了某些重要的連接部分而使得他們無法意識到那段記憶與自身行為的聯繫。在病情的連續性上留下可以看到的空缺。

這一種記憶干擾使得患者本身難以明白潛意識的作用,於是在潛意識與意識中豎起了一道牆,像是將他們隔離了開來。

(圖片來源: http://www.tooopen.com/view/950255.html)

小小總結一下,關於本章節,弗洛伊德主要提出了:

1. 某些神經症的根源在於潛意識中對於過去創傷經驗的執著。

2. 患者本人可能無法了解到潛意識與神經症行為的關係,進行精神分析時應將潛意識帶出到意識中。

3. 神經症的「痊癒」需要患者的努力。

讀書筆記

今天的讀書筆記就分享到這裡啦

希望你喜歡

關於本話題,有什麼想要討論的

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哦!

按照慣例

為了證明自己吹牛也是打了草稿的(大誤)

在這裡呈現一下手寫版的讀書筆記

打賞功能開通啦!

到下面試試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nhere 的精彩文章:

TAG:Sinhe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