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爸,錢真的比我還重要嗎?」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看哭無數人

「爸,錢真的比我還重要嗎?」父母的有效期只有10年,看哭無數人

錢可以回頭再賺,但孩子的人生不可能重來。

——凱叔

作者 | 若桃 主播 | 周周

天被兩個孩子戳心了。

我的淚點不低,但看孩子們說的話,眼淚掉了一遍又一遍。

《少年說》里,二年級的女孩歐陽霜榕,心愿是想要爸爸媽媽陪她過個生日

她說:「我印象中,爸爸媽媽從來沒有陪我過過生日,我看見別的小朋友有爸爸媽媽陪著過生日時,我很難過。」

她自問自答:

爸爸媽媽,你們會回來嗎?

你們不會回來吧!

看著她失落的、受傷的小眼神,我的眼淚忍不住「啪」地掉了下來。

1709班的葉欣雨,自從爸爸媽媽開了超市,就很少在乎她的感受。

她剛說出「你們一門心思全在工作上」,就開始流淚了。

在孩子的哭聲中,聽到她的委屈:

一個月我能見你們幾回啊?這次家長會,別的孩子爸爸媽媽都來了,你們又是因為工作,又沒有來。

你們能不能多關心我啊?賺錢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十年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孩子成長,就如花朵的綻放,每一朵花都有屬於自己的花期,而且這個花期不可逆。

即使給孩子再好的環境,沒有陪伴,孩子的內心就是一座「孤城」。

我們小區有一戶人家,夫妻二人在廣州打拚了好幾年。

他們拿著積蓄,回到南昌,火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可是,還沒決定要孩子的他們,竟偶然發現:妻子意外懷孕了。

在這關鍵時刻,為了不影響公司運營,全家商量決定,保留孩子,並且把照顧孩子的重任交給雙方父母。

孩子出生以後,夫妻倆便一門心思用在了打理公司上,孩子就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照顧。

但他們很捨得為孩子的教育花錢,2歲開始,就上蒙氏啟蒙班、英語啟蒙班、國學班,一年下來,花費好幾萬。

圖片來源:《現在去見你》

每次回家看孩子,他們都覺得孩子很乖,不像其他孩子那樣,非得吵著要爸爸媽媽。

去年孩子幼升小,他們計劃讓孩子上民辦小學。然而,面試時,老師以孩子有社交障礙為由,拒收了。

老師的話,簡直是晴天霹靂。

他們一直以為,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就夠了,卻從沒想過,忽略對孩子的陪伴,竟會有這麼大的影響。

GIF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常常走進「金錢大於陪伴」的死胡同,認為只有我掙更多的錢,才能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資源,才可以花昂貴的學費,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

可孩子的成長現實告誡我們:捨得為孩子花錢,不如捨得為孩子花時間。對於孩子來說,後者要重要得多。

錢什麼時候都可以賺,但孩子的成長不會等我們。

GIF

心理學家鮑爾比曾提出一個著名的依戀理論,關於「早期與父母的依戀如何塑造餘生的人際關係」。

換言之,父母恰當的陪伴,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鮑爾比注意到,嬰兒出生時,生存技能極其有限,要多年以後才能獲得一定的自理和獨立能力。

嬰兒需要通過與父母產生緊密的依戀來確保自己能生存下來。尤其在孩子的早期發展中,孩子依靠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可以探索環境和學習。

而能幫助孩子建立信心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於父母及時有效地回應孩子的不斷變化。

有心理學家指出:

0~7歲期間,如果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親)有一段顯著的分離時間,那麼孩子就有所謂的「親子中斷」創傷。

這樣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現性格內向、情感脆弱、內心封閉、長大後難以跟其他人建立信任的關係,哪怕是親密的伴侶。

陪伴的重點不是「陪」,而是「伴」

昨天帶孩子們去遊樂場玩,有一4歲左右的男孩,在遊樂設施中間跑來跑去,一邊跑一邊大聲喊:「爸爸,你看我呀,快看我呀!」

爸爸坐在場邊的椅子上,翹著二郎腿,心思完全沉迷於手機。

男孩以為是爸爸沒聽見,又跑到爸爸面前大喊:「爸爸你看我呀,看我玩呀!」

結果爸爸一抬頭就不耐煩:

我陪著你就行了,你玩你的可以嗎?

其實,父母坐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玩玩具、玩遊戲,或者陪孩子看電視,都算不上陪伴,因為沒有互動和交流。

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

一起玩遊戲,一起搭積木,一起畫畫,一起做手工,遇到小困難,一起想辦法解決。

圖片來源:《當幸福來敲門》

即使不在身邊,孩子也不能「缺愛」

因為生計,表弟和弟媳長期不能在孩子身邊,一家三口「分居」三地。

表弟遠在東北,弟媳在成都工作,孩子3歲,在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

弟媳偶爾會跟我抱怨,「現在的樣子真的不像是一個家啊!」

不過好在孩子過得快樂。這都得益於他們獨特的陪伴。

表弟會在每晚8點半準時和孩子視頻,給他講故事,遠程哄睡。

圖片來源:《不一樣的爸爸》

弟媳每周回一次家,陪孩子聊感想,做好吃的飯菜。走時會親親他,告訴他,想媽媽的時候就畫一幅畫,「寶貝,等你畫夠5張,媽媽就回來了。」

他們會把愛寫成日記,在孩子說想念的時候,念給孩子聽。滿滿的儀式感,也給了孩子莫大的幸福。

表弟說,有時想孩子會想到哭,但每天能聽到孩子稚嫩的聲音,知道他很快樂,就值了。

孩子,很抱歉,

爸爸媽媽因為工作,

不能時刻陪在你身邊。

背起磚頭就抱不動你,

放下磚頭就養不起你。

請你原諒我們。

也許,等孩子長大就懂了。

圖片來源:《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

陪伴可以遲到,但不能缺席

還記得《媽媽是超人3》中,黃聖依的兒子安迪戳心的回答:

爸爸媽媽平常工作忙不能陪你,你感到孤單嗎?

不孤單。我習慣了。

真讓人心酸。

GIF

黃聖依愧疚地跟他說「對不起」,並決定重新走進兒子的生活,一點點走進兒子的心。

她想跟兒子多一點獨處的時間,更好地了解彼此。

為了兒子,她開啟了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生火做飯,給兒子做他喜歡的煮雞蛋和西紅柿蛋湯。

第一次做農活,戴著沾滿泥巴的手套,跟兒子一起拔蘿蔔。

她還一次次近乎討好地給兒子夾菜,吃兒子咬過一口的草莓。一次次撒嬌幼稚地問兒子:「我做的飯好吃嗎」「你愛我嗎?」

摘草莓的時候,還跟兒子一起比試誰摘的草莓更大。

常跟孩子交流和溝通,會讓孩子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並在這種被需要和被尊重的基礎上去靠近媽媽。

節目的最後,安迪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會抱住媽媽跟媽媽撒嬌,親昵地喊媽媽「小笨蛋」,大聲地說出「我很愛我的媽媽」,言語中滿是對媽媽的親昵和愛。

陪伴打開了安迪的心,願意讓媽媽走進他的生活。

父母一點點靠近孩子的模樣,孩子是會認真地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

陪伴,不拘泥於時間的長短,也不限制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父母的愛,就是兒女的天堂。

GIF

英國兒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師羅派克教授說:「育兒,就是父母陪孩子一起長大。因為在孩子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沒有人比父母更懂孩子的需要。」

孩子是投奔父母而來,在孩子心中,父母就是全世界。賺錢養家和陪伴孩子這不可兩全的難題,不該由孩子來解。

父母多做一點,孩子得到的愛就多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問題疫苗後續:除了狂翻疫苗本,最緊要的是這4個問題!
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愛你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