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學人說:學童的體驗式教育:淺談英國的食農教育

學人說:學童的體驗式教育:淺談英國的食農教育

撰文:蕭易忻

責編:黃玉琴

我們的教育與生活常是嚴重脫節的,以飲食與農業為例,這是與生活最相關的議題,也是中國文化相當重要的元素。然而,在當今中國的義務教育中,卻一直缺乏關於飲食與農業相關的生活化教育:

首先,學童對食物相關知識缺乏認識,學生無法說出本地的菜名、植物名稱,不知作物的特性,也不會烹調,而由「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也欠缺認識。

其次,當飲食形態隨快餐文化及外食人口增加而改變,飲食的重要性卻被忽略。飲食不規律、肥胖與慢性病等問題愈發嚴重。但現有的教育中卻欠缺培養學生關於營養與飲食的認知。

再者,義務教育中也鮮少探討全球化農業的結構性問題、加工食品與添加物的知識、轉基因食品的問題、食品運送與保存的流程等問題,更缺乏規劃如何實行自然農法或有機農法的實踐課程。

總之,脫離農業化時代的學童,雖接觸了系統性的課堂知識,但經驗卻是封存的,學生們欠缺對與我們生活最深切相關的飲食與農業知識的學習。這也不禁令我們反思:在義務教育中應如何教導學生學習與生活最相關的知識,並具備實踐的能力。為此,融合生活的議題的體驗式教育,便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鑒於上述問題,其實已有許多國家在義務教育中設計出一系列和「食與農」相關的體驗式課程,簡稱「食農教育 (food and farming education)」。這是一個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學童透過親身和土地、農作物、農民互動之過程,明白飲食和農業與自身的密切關係,以及農業和飲食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以達到以可持續、健康意涵為目標的發展。推廣食農教育的國家不少,但中國迄今尚未系統地推動,大眾對此議題也認識不多。本文礙於篇幅無法詳細介紹各國食農教育的狀況,而僅挑選英國作簡介,也期盼透過此例來引發我們反思學童體驗式教育的推動。


1 英國的食農教育

1988年英國地方政府法案開放校園營養午餐外包。由於缺乏長期的飲食教育以及飲食習慣不當,使得日後英國學童肥胖人數激增。2005年,英國名廚Jamie Oliver與孩童校園飲食倡議者Jeanette Orrey發起 Feed Me Better 運動,點出英國小學的營養午餐充斥冷凍食品及加入過多人工色素的高糖分甜點等問題。Oliver認為要改善英國人的健康狀況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教育。藉由學童廚藝、耕種計劃,讓學童能夠真正明白每日的食物來源與加工方式,以培養學生判斷食物優劣的能力。

2006年,土壤協會 (Soil Association)、關注食物運動 (Focus on Food Campaign)、健康教育信託 (Health Education Trust)、有機庭園 (garden organic) 共同創辦「生活飲食夥伴聯盟」 (Food for Life Partnership),希望能夠整合各界資源來改善學校飲食,其中包含制訂校園食材標準、使用時令的有機食材、校園推行烹飪教學和農事體驗課程等內容。

英國名廚Jamie Oliver推廣食農教育,照片出處: https://www.jamieoliver.com/news-and-features/features/page/115/?wref=bif

由此,英國政府順應著民意,針對校園的飲食教育進行改革。先在2005年編列三年兩億八千萬英鎊的全國校園午餐預算,到2006年提出了35項改善方針的報告書,之後公布校園午餐營養的相關規範,並於2013年提出新版規範以及校園午餐計劃。教育部公布的教學大綱中,「烹飪」列為必修課程,依照不同年齡設計烹飪課程(見表1)。到2014年,提出結合烹飪課與校園午餐的全面飲食教改方案,明定7-14歲的學童必須學會20道料理才能畢業。孩子親自動手做飯能達成三個層次的學習:

1 對於食物從哪裡來的了解與尊重;

2 掌握基本料理的知識和技術,讓自己與家人吃的飽、吃的好;

3 當孩子對均衡營養有了概念,可以進一步成為監督學校餐食的力量。

改革的核心目的除為了讓餐點符合營養外,更重要是讓學童知曉食物的來源、享受烹飪的愉悅,避免飲食教育的斷層引起的健康與文化的危機。

英國食農教育的特色在於教育部門、職業技能部門與健保局三方面共同推廣課程,搭配「學校食物計劃」 (Food in School Programme) 在校園中實施「每日五蔬果」 (5 A Day)。為鼓勵學童參與食農活動,他們設計了八項重點主題:早餐俱樂部、食物小鋪、提供飲水、自動販賣機、盒餐、餐廳環境、料理俱樂部、栽培俱樂部,這些主題融入到各學科中進行教學,使學童能將知識自然地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見表2)。

除上述內容外,英國的學校亦與當地農場合作推動「成長學校」 (Growing School),讓學童進入田園從事農作。在合科教學、融入式教學方面,英國的學校食物計劃有顯著的成效。

學童到農場接受食農教育,照片出處:

https://www.face-online.org.uk/

學校中的烹飪課, 照片出處:

http://www.foodeducationtrust.com/fet-projects/


結語

英國校園飲食的改革是透過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大力合作推動,過程中建構出學校經營改革、本土可持續性食物體系的結合,讓健康訊息更廣泛地融入到各種教育活動中,並帶動家長飲食意識的提升,讓社會更認同這套教育理念。英國的食農教育以「從做中學」 (learning by doing) 的主題式體驗設計融入各學科中,促進學童對農業、營養、食安、耕作、烹飪等最生活化的議題有更深刻的認識與實踐。在當今這個經驗封存的教育體系下,我們能給下一代什麼呢?食農教育作為一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體驗式教育,或許正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育方式。


參考文獻:

董時叡、蔡嫦娟(2016),當筷子遇上鋤頭-食農教育作伙來,台灣農業推廣學會。

陳竫詒 (2013), 「食育」變英國必修課――當每個人會做五樣菜, 天下雜誌, (524), 98-99.

郭又甄、張簡如閔、蔡亦屏(2015) ,《名廚出任務!翻轉餐桌的飲食革命》,台北市:果力文化出版。

曾慶玲、李秀靜(2013),當家政遇上食育.中等教育.

鈴木洋子 (2008), 児童を対象とした食育推進への提言—英國における Food in Schools Programme および Healthier Cookery Clubs からの検討, 日本家庭科教育學會志, 51(1), 11-18.

余宛如(2014),《明日的餐桌》,台北市:果力文化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歐洲科研經費大漲,奔976億歐元
怎麼回事:人到105歲後,死亡率反而減緩?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