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感受古人的夏日涼風

感受古人的夏日涼風

扇面作為繪畫的一種形式被繼承、發揚、光大。畫家在命筆之時必須考慮在這種特定的空間範圍中安排畫面,精思巧構,展示技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匠心獨具,筆隨意轉,化有限為無限,創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有言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文化亦是如同明月般傳承。讓我們一起欣賞精美的扇面,感受古人夏日揮動扇子間帶起的涼風習習。

《猿猴摘果圖》

圖繪深山野林中,三隻猿猴攀援棲止於樹枝上。其中兩猿正品果嬉戲,另一猿右臂抓樹,左臂摘取紅果,形象生動可愛。作者運用極為工細的筆法,描繪猿猴茸茸的細毛、靈巧的動態以及老樹的虯枝和枯葉,顯示出深厚功力。圖中坡石用小斧劈皴,枝葉用雙鉤填色,筆法精工巧麗。

猿猴和景物都集中在畫的右半邊,為典型的南宋畫構圖方式。猿猴神情畢肖,尤其是茸毛的繪製極為細緻嚴謹。樹葉用勾勒填色法,色彩並未完全填滿,顯得自然隨意。黑白色對比使畫面更具動感,紅色的小果實在整幅畫面中十分醒目。

畫面鈐有「黔寧王子子孫孫永保之」、「都尉耿信公書畫之章」、「信公珍藏」、「安國珍玩」等印多方。對幅有清代著名收藏家耿昭忠題記,此圖曾經被沐璘、耿昭忠、安岐收藏。《石渠寶笈》著錄。

《枇杷山鳥圖》

圖繪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隻綉眼翹尾引頸棲於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現其上有一隻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十分生動有趣。

枇杷枝彷彿隨著綉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顫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綉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暈染,隨後以工細而不板滯的小筆觸根根刻畫,表現出鳥兒背羽堅密光滑、腹毛蓬鬆柔軟的不同質感。枇杷果以土黃色線勾輪廓,繼而填入金黃色,最後以赭色繪臍,三種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從而展現出枇杷果成熟期的豐滿甜美。

枇杷葉用筆致工整細膩的重彩法表現,不僅如實地刻畫出葉面反轉向背的各種自然形貌,且將葉面被蟲兒叮咬的殘損痕迹亦勾描暈染得一絲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鳥畫在寫實方面所達到的藝術水平。

《豆花蜻蜓圖》

五代北宋初年畫家徐熙所作,此圖畫家裁取苗圃籬邊之景,寫豆花一幀,悉察精微,用筆疏簡,淡墨渲染然後敷色,天趣自然,別饒風致,筆姿動人,妙得神韻,野逸一派。

雖尺幅不大,但意趣超然,蜻蜒雙翼翹起飛落技頭,曲身下垂,形象逼真,枝頭作特寫狀,淡墨粗筆寫成而備施粉彩,花色鮮活,香氣四溢,新色滿園,碧葉下垂,倒掛豆莢,似有輕風拂來,「風吹疏籬添景色,晨露秋妝一夜新」之妙,構圖打破平穩之勢,美不勝收。《聖朝名畫評》評:「多做園圃以求情狀,蔬菜莖苗,以入圖寫」。畫史記載:「徐熙筆不以色暈染淡細碎為功」。

《從菊圖》

圖繪秋菊一叢,紅白相間,繁枝茂葉,生機勃發,不見肅殺秋意。

花瓣用中鋒細筆勾描,再以朱紅或白粉暈染;花蕊用細筆點出;茂密的葉片或用赭石、或略入汁綠、或稍加藤黃染出,以示老嫩不同的色彩。

花之欲開、盛開、將殘,葉之翻卷及明暗向背,刻畫得恰到好處。畫風工緻細膩,構圖豐滿,繁而不亂,密而不窒,設色艷而不俗,為南宋寫生畫佳作。

《出水芙蓉圖》

傳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錄最早的荷花繪畫。一畫雖小,卻十分精緻生動。一朵盛開的粉紅色荷花佔據整個畫面,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搶眼而奪目,布局、設色端莊大氣,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氣質表現得十分完美。全圖筆法精工,設色艷麗,不見墨筆勾痕,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

蓮瓣的描繪技法類似後世的「沒骨」法,不見勾勒之跡,渲染出花瓣既輕盈又腴潤的質感。畫家的寫實功力極為紮實,每片蓮瓣的形狀、角度、色澤和光感都安排得無懈可擊。淺粉色的花瓣、嫩紅花蕊似乎還帶有拂曉時分的露珠,這正是花苞初發的最佳時刻。粉紅色的蓮花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顯得格外的清妍艷麗。瓣上紅絲、蕊端膩粉,也一一仔細料理,微妙之處,使人嘆為神工!

《晚荷郭索圖》

圖中一隻碩大的河蟹張牙舞爪踞於殘荷之上,肥重的身軀竟將荷梗壓斷。襯以蒼老的蓮蓬、枯黃的荷葉、稀疏的蘆荻,更增添了蕭瑟冷寂的氣氛。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色鮮艷濃重。

舊簽題 「黃居寀」作,究其畫風,與黃居寀相距甚遠,故改為無名氏畫。

此圖原載《煙雲集繪冊》(《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

《聖朝名畫評》云:黃居寀亦善畫花竹毛羽,多與筌共為之,其氣骨意思,深有父風。孟昶時,畫四時花雀圖數本,當世稱絕。

評曰:居寀之畫鶴,多得筌骨。其有佳處,亦不能決其高下。至於花竹禽雀,皆不失筌法。

對開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一首:「從來螯蛫善橫行,稻熟秋風意氣生。甲介向稱無所畏,如何每入膳人烹。」鈐「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等璽印多方。

《長橋卧波圖》

圖中高架平湖的木橋刻畫精微,與波瀾不興的水紋相映成趣。畫面大片的空白使得作品兼具堅實與空靈之美,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給觀者以「無畫處皆成妙境」的想像空間。

繪朱紅長橋一座,橫卧江面,兩岸房舍成群,古塔高聳,樹影婆娑。河面水波漣漪,舟船點點,以破長橋的呆板形體。遠方雲霧中露出銀裝素裹的山峰,分外妖嬈。全圖用筆精工,設色艷美,構圖空闊浩渺,意境深遠,是南宋早期畫院高說所作。

此圖原載《紈扇畫冊》。畫中鈐有「儀周珍藏」印一方,說明此圖曾為清人安岐收藏,見《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秉燭夜遊圖》

此圖取材自蘇東坡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霏霏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繪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廡,茫茫夜色中庭院燭光高照,映照園中海棠盛開。

一士人據太師椅當門而坐,品味幽靜月夜良辰美景。馬麟對自然觀察敏銳,寫生功夫頗深,抒情小景工緻細膩,表現宮廷園苑亭廊建築和園林布局,作品有院體畫工整細緻的特點,極富有情致。

朦朧的幽霧,伴隨著鵝黃的月光,輕輕地降臨人間。黝黑的短亭、長廊前,一朵朵猶如淡抹著胭脂、醉卧在綠沙中的海棠花們,深深地吸引著屋內主人的目光。他喚來了僕人,點起了蠟燭;在燭光映襯下,他滿足地倚坐於亭內,望著這萬重綽約如仙的紅顏,看得都痴了。

宋人愛花成痴的傻勁兒,是令人稱奇,也令人稱羨的。其中,又以素有[花中神仙]之稱的海棠,最令宋人鍾情、痴狂。

海棠激發了宋人賞花的熱情,不僅不分晴雨,也不分晝夜。古人燃燭夜賞芳華,或為牡丹,或為梅花;但能令宋人[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的,卻獨獨只有-海棠。

這幅作品幽雅而又富詩情。高突的短亭與低回的長廊,呈現了宋人園林建築的典雅;庭園裡遼繞的香霧,若隱若現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築的沉厚單調,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

畫家馬麟,對於人物、花鳥、山水情態,有著敏銳的觀察與刻劃的能力,是南宋了不起的宮廷畫家。這幅《秉燭夜遊圖》上有其名款,堪稱是他的存世名作了。

《蕉蔭擊球圖》

此圖繪南宋貴族庭院里的嬰戲小景。庭院內奇巧的湖石突兀而立,其後隱現茂盛的芭蕉數叢。石前的少婦正與身旁的女子專註地觀看二童子玩槌球遊戲。一童手持木拍正欲坐地擊球,另一童子則向他急急地喊話。圖中四人的目光同時落於童子所欲擊打的小小球體上。

構思巧妙,情節生動,顯示出作者善於觀察人物並且捕捉生活細節的能力。此幅在構圖上巧妙地將玲瓏剔透的湖石正立於畫心中部,以其自身的完整性起到了鎮住畫面的作用,聚攏了交疊張揚的芭蕉葉及分散的人物,避免了畫面因景物繁雜而出現輕浮感。

此外,湖石拉開了前景人物與背景芭蕉間的距離,增強了畫面的縱向層次感。在筆法上,作者注重物象間的對比互襯關係。人物與芭蕉為中鋒運筆,線條工整細勻,如行雲流水;著色渲染濃淡相宜,清新明潔的色調有助於表達輕鬆活潑的主題。

原題籤作者為蘇漢臣。此幅雖在題材、筆法上與蘇漢臣的畫風較為接近,但在藝術表現的造詣上卻遠不及蘇漢臣,此圖當為與蘇漢臣同時代的佚名畫家之作。

《浴嬰圖》

此圖展示了古人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場景;為嬰兒洗澡。畫面設色淡雅明快,氣氛溫馨和諧,婦人的神情慈祥、嬰兒的天真無邪,無不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和現實意義。圖外有"周文矩"款字,系後添。

編輯:胡心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波藝術品鑒 的精彩文章:

TAG:寧波藝術品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