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命早期那些影響寶寶心理成長的行為

生命早期那些影響寶寶心理成長的行為

這是何池蔭的第71篇原創文章

全文約2200字

讀書|親子|故事|案例

何池蔭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講了提供成長環境的重要性,本篇就講幾個常見的破壞成長環境的行為。

1

1

1

哺乳是將嬰兒與母親兩個人之間的愛付諸行動的表現,其本質是嬰兒與母親的關係

如果一切都是最自然的狀態:一個普通而健康的媽媽,生活在一個與丈夫共同營造的普通和睦的家庭中,她的寶寶又是健康而且適時的來到這個家庭。在這種理想的情況下,母嬰之間將有很強的情感鏈接,哺乳將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媽媽不需要太多的哺乳技巧,嬰兒也不需要不斷地稱體重和各種身體檢查,因為這兩個人比任何外人都清楚,怎麼樣才更合適。

然而現實是,媽媽可能也沒有經歷很好的養育過程,或者是爸爸沒有,那麼夫妻關係以及相對應的家庭氛圍可能不那麼和諧,如果寶寶到來的時間又不太合適,比如是意外懷孕原本不想要,或者是期待了太久才到來,那麼這個家庭中干擾寶寶成長環境的因素就會比較多。

最首當其衝體現出來的,就是哺乳將變得非常困難。

「有奶沒奶?」

「奶夠吃嗎?」

這兩個問題是絕大多數新媽媽都會被問到、並且極其反感的問題。更令人討厭的說法是:「哎呀,寶寶老哭肯定是餓的,你的奶不夠吃吧!」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會反感這樣的問題?因為她們攻擊了你與寶寶之間的親密關係。

我是寶寶的媽媽,這是我的寶寶;我給他餵奶,他吃奶。我有沒有奶,奶夠不夠吃的問題居然是由我們兩個以外的人來決斷的。這件事情不可笑嗎?不可恨嗎?

但是這反感的情緒在有些媽媽心中可能只是一閃而過,甚至連她們自己都沒有捕捉到。因為這樣問並指導她哺乳的人,可能正是她親愛的媽媽,或是權威的專家,也可能是強勢的婆婆。於是她們把哺乳的能力交了出去,甚至有些媽媽把養育孩子的能力,也交了出去。

曾有一位剛出月子的媽媽跟我吐槽:

「我感覺我就是一個活動的奶瓶。整個月子里我不停地被我媽我婆婆喂各種下奶的湯湯水水,一天六頓。我兒子是由我婆婆和月嫂一起帶的,我只有在餵奶的時候才能見到他。他被裹得嚴嚴實實的,只露出一個頭,我躺在床上,被解開上衣,我兒子被放過來吃奶,吃飽之後就抱走了。我抗爭過幾次,但是她們都說這是為了讓我好好休息,何況我也不懂怎麼照顧小嬰兒。說心裡話,我現在見到我兒子感覺挺陌生的,我有時覺得那個根本就不是我的兒子。?」

還有一些媽媽則在自我堅持與自我懷疑中猶豫著,糾結寶寶的身高體重大便小便,擔心自己的堅持會對寶寶造成不好的影響,一切不理想的數據和旁人的對比甚至小區偶遇的一個大媽的眼神,都可能引發她的焦慮。

這些顯然都不會是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促進性的環境」。

1

2

1

一個不良的外在環境,首先就會反應在寶寶的胃上。

胃是一個肌肉組織,而且構造還很複雜,溫尼科特認為它有一個和媽媽所做的事情很像的能力,那就是及時調整自己來適應新的情況。

很多新手媽媽都曾經被告知,喂完奶後,你一定記得要讓寶寶打嗝。為什麼要拍嗝?大概是為了讓寶寶把吃奶時吃進胃裡的空氣吐出來。那不吐出來又會怎樣?寶寶可能會不舒服,可能會吐奶。

真的是這樣嗎?

溫尼科特作為一個從業40餘年的兒科醫生,肯定足夠了解寶寶生理髮育的醫學原理,但他卻認為寶寶的胃也可以像新媽媽一樣,自動的完成調整和適應,除非受到興奮、恐懼、焦慮等情緒的干擾。

如果母親處於精神緊張的狀態,哪怕可能只是某些時候,那麼寶寶也會緊張起來,此時他的胃就需要用更長的時間來適應。

關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大寶小時候我也被告知要拍嗝,並且沒有人說過要拍到什麼時候。我大約拍到四個月左右,實在是覺得很煩人才停止。大寶只吐過一次奶,那可能是我著急哄他睡覺,抱著他來回搖晃導致的。

生小寶時,大約是心態更加放鬆,加之也犯懶,我從沒給小寶拍過嗝,她應該是吐過一兩次奶的,記不太清楚了,因為那時的我已不像初次當媽媽時那麼容易大驚小怪了。

溫尼科特認為寶寶吐奶是一個正常的情況,就是表明進食過程受到了一些影響,因此他提出如果在消化階段寶寶能夠保持平靜狀態,將非常有助於他的胃工作。

如上一篇文章中所說,寶寶平靜的狀態和讓寶寶平靜的方法只有媽媽知道,因此,你會發現,不同的人傳授給你的讓寶寶不吐奶的方法都不一樣。

1

3

1

在沒有紙尿褲之前,為了減輕照顧嬰兒的工作量,把屎把尿,這個不知道誰最早發明的方法,被一代又一代的廣為傳頌。

你肯定早就記不得,在嬰兒時期排便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了。溫尼科特認為排泄會帶給寶寶一種興奮的感覺,當寶寶多次體驗過之後,他會發現如果憋一下再排泄會更有快感,這種快感對於小嬰兒來說是一個小小的狂歡,這種完全的體驗會讓他體會到安全感與價值感。

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媽媽只要有點耐心等待著寶寶排泄就夠了。但事實是即便如此簡單的事情,焦慮的媽媽也無法做到。

好一些的情況是媽媽還沒有等到寶寶排泄結束,就匆匆忙忙的給他更換了尿布,隔一會寶寶又拉尿了,那就再換;

不太好的情況是定時把屎把尿,還美其名曰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

更糟糕的情況是,每當寶寶幾天沒有排便,媽媽就會使用灌腸劑,主動幫助寶寶排便。(其實母乳階段餵養的寶寶幾天不排便都是完全正常的)。

經驗表明,這些媽媽行為背後的焦慮、控制與恐懼,絕不會僅僅體現在干擾寶寶體驗排便感受這一個方面。

因此,在第六章的最末,溫尼科特再次強調: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基礎,是在媽媽對寶寶的日常愛護中鋪墊起來的。

1

END

1

這是共讀系列的第4篇,本期內容主要基於《媽媽的心靈課》一書中的第四、五、六章。感謝你的分享,請繼續關注下一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 的精彩文章:

原來孕媽出現這些情況,是胎寶寶在提醒你:該回家養胎了
親手繪製一張寶寶肖像畫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