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綠砥」身世:康熙皇帝將磨刀石變為大清國寶

「綠砥」身世:康熙皇帝將磨刀石變為大清國寶

「硯德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以8個單元展示了清代宮廷藏硯140餘件和30餘件輔助展品。其中,開篇第一單元即為「松花石硯——色綠而瑩 文理燦然」。可以說,松花石硯走入宮廷,乃至於成為大清國寶,實在是有一段歷史可談。

「綠砥」身世:康熙皇帝將磨刀石變為大清國寶


松花石瓜池硯

清康熙,長15.6cm,寬10.5cm,厚1.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收藏》雜誌新產品「收藏軍師策」上線,幫您快速對接專家資源,一眼為您鑒寶!歡迎搜索體驗。

「綠砥」身世:康熙皇帝將磨刀石變為大清國寶

松花石硯,又名松花硯、松花玉、砥石硯、綠石硯、烏喇(拉)石硯等。康熙帝製作松花石硯是以他學習儒家文化以及治國方略並轉向文治為背景的。

康熙十年(1671),一批通熟儒家經典和歷史知識的官員被任命擔任經筵講官,並從翰林院選出十人充當日講官員。康熙帝身邊也常有文人學者,便於他學習傳統文化。此前的九年,清廷曾特旨召對繼承晚明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書風的江蘇松江人沈荃指導皇帝練習書法。十六年設立南書房後,康熙帝身邊常有內廷翰林侍值。南書房的基本活動是討論經史、研習唐詩,先由皇帝親自講說儒學著作,次日皇帝復誦前一天內容,開講新的部分,並閱讀史書以及古文。配合講經讀史,還有詩詞欣賞與創作以及書法練習。康熙帝對於漢族的儒家文化興趣濃厚,作為文房用具的硯台又是書法練習的必備工具,康熙帝喜歡甚至研究硯台也就很自然了。

「綠砥」身世:康熙皇帝將磨刀石變為大清國寶


嵌蚌池松花石硯

長17.5cm,寬11.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三藩叛亂期間,京中的康熙帝一方面指揮平叛,另一方面認真研習漢族傳統文化,尋求治理國家的良策。當康熙二十年三藩平定後,已經深諳儒家文化的康熙帝,便從以武定天下轉向了以文治天下。康熙帝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深厚的漢族文化修養贏得了漢族的擁戴,通過文化認同換得漢族的政治認同。以此為背景,松花石硯被康熙帝「發現」了。

關於康熙帝制松花石硯,最詳細的資料出自康熙帝本人的《制硯說》,其全文如下——

盛京之東砥石山麓,有石壘壘,質堅而溫,色綠而瑩,文理燦然,握之則潤液欲滴,有取作礪具者。朕見之,以為此良硯材也。命工度其小大方圓,悉准古式,制硯若干方,磨隃糜試之,遠勝綠端,即舊坑諸名產亦弗能出其右。爰裝以錦匣,臚之棐幾,俾日親文墨,寒山磊石,洵厚幸矣。顧天地之生材甚伙,未必盡見收於世,若此石終埋沒於荒煙蔓草而不一遇,豈不大可惜哉。朕御極以來,恆念山林藪澤必有隱伏沉淪之士,屢詔徵求,多方甄錄,用期野無遺佚,庶愜愛育人材之意,於制硯成而適有會也。故濡筆為之說。

該文未具寫作時間,收入《聖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二集,而收入此集的文章系康熙二十二年至三十六年所作,則《制硯說》的寫作當也在這一時期。同理,康熙帝御制砥石硯亦應在這一時期。那麼,康熙帝見到砥石更具體的時間是何時呢?

「綠砥」身世:康熙皇帝將磨刀石變為大清國寶


松花石桃式硯

清康熙

長6.7cm,寬6.4cm,厚0.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帝出關東巡盛京,展謁太祖福陵、太宗昭陵以及列祖永陵(在遼寧新賓),共計三次。首次在康熙十年(1671),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一年(1782),第三次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第三次東巡已經出了寫作《制硯說》的時間範圍,第一次東巡時間離得太遠,加之在盛京住了五天後立即陸行奔赴吉林邊防,似無暇考察山水物產,不大可能「發現」砥石。

而二十一年二月至五月間的第二次東巡,離寫作《制硯說》時間最近,特別是這次東巡以平定三藩之亂祭告祖先,康熙帝心情愉快,途中不斷行圍打獵,東巡期間在盛京附近盤桓八天,然後前往吉林烏喇視察,抵達後還登舟泛松花江,歸途亦很輕鬆。第二次東巡歷時80天,較首次東巡的歷時50天多出一個月。因此,我們推測康熙帝在二十一年東巡時,關注到砥石。

「綠砥」身世:康熙皇帝將磨刀石變為大清國寶


松花石旭日東升池硯

清乾隆

長12.5cm,寬10cm,厚1.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砥石,即磨刀石之意。本為「礪具」之材,康熙帝因其「質堅而溫,色綠而瑩,文理燦然」,視為良硯之材。經康熙帝制硯研墨,發現遠勝綠色端硯這樣的名硯,康熙帝還認為即使其他品種的名硯也超不過砥石硯。康熙帝還以此為喻,說明發現人才之難以及重要性。

康熙帝如此喜愛砥石硯,後來再出關就會進一步關注硯材。康熙三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到十一月十三日,第三次東巡,歷時三個半月。這次東巡告祭祖陵,是因為平定了準噶爾蒙古。康熙帝心情愉快,出發繞道蒙古,抵達科爾沁,然後轉向吉林,一路行圍狩獵,還在松花江擲網捕魚,從吉林南下赴盛京舉行告祭禮。康熙帝大量賞賜大臣松花石硯出現在四十年代,或許與康熙帝第三次東巡有關,第三次東巡後的三年多,康熙帝極力推崇松花石制硯技術和藝術觀賞性並擴大製作規模,製作出了大量的松花石硯以供賞賜之用。

《康熙幾睱格物編》有「木化石」條,記述——

黑龍江、烏喇等處,水極涼。河中嘗有木化為石,形質與石無異,而木之紋理及蟲蠹之跡仍宛然未泯。或有化石未全,猶存木之半者。以之磨礪刀箭,比他石為佳。又鹿角、人骨亦能變石,造物之巧,種種化機,非意想所能及也。

應是康熙帝東巡時在烏喇等處考察石材,發現了木化石,得知「以之磨礪刀箭,比他石為佳」,由此推測他對於松花綠石的考察亦應與此同時。

「綠砥」身世:康熙皇帝將磨刀石變為大清國寶


雍正款松花石硯

清雍正

長11.9cm,寬8.2cm,厚1.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詞林典故》卷四記載,康熙三十八年,帝賜陳元龍「內製松花綠石硯一方」。陳元龍較早得到松花石硯,也較早論述對松花石硯的看法,他在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奉旨纂成的《格致鏡源》中指出——

我皇上得松花江之砥石山石,賞識其佳,創自聖心,命工創製為硯。用佐玉幾揮毫,間以頒賜詞臣。溫潤如玉,紺綠無瑕,質堅而細,色嫩而純,滑不拒墨,澀不滯筆,能使松煙浮艷,毫穎增輝。昔人所稱硯之神妙,無不兼備,洵足超軼千古。硯雖一器,而上聖格物,山嶽獻琛,於此可驗。

我們需要了解清宮製作硯台的情形。清廷內務府直接為帝後及皇室服務,造辦處是內務府的下屬機構之一。康熙朝內務府造辦處有二:一是武英殿造辦處;一為養心殿造辦處。養心殿造辦處承辦宮中各項活計,留下了活計檔。然而,活計檔從雍正元年開始,此前沒有專門檔案。不過雍正朝開始的活計檔,會涉及康熙朝造辦處的事情,給人們留下一鱗半爪的記載。目前可以得知康熙朝造辦處的情形是,造辦處於「康熙十九年(1680)設立,專門負責製造、修理、保管帝後及宮廷需用的各項器物」。

「初制,養心殿設造辦處,其管理大臣官員無定額,設監造四人,筆帖式一人。康熙二十九年增設筆帖式一人。三十年奉旨:東暖閣裱作移在南裱房,滿洲弓箭匠亦留在內。其餘別項匠作倶移出,在慈寧宮茶飯房做造辦處」。

「綠砥」身世:康熙皇帝將磨刀石變為大清國寶

雍正款松花石硯

清雍正

長12.5cm,寬8.4cm,厚1.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當時養心殿造辦處從東暖閣遷出,移在南裱房,殿內尚有弓箭作,「別項匠作」移到慈寧宮茶飯房。可知造辦處之下設置承辦活計的裱作、弓箭作等匠作。

「三十二年設立作坊,不知設了哪些作坊。三十五年設立玻璃廠,四十四年、五十七年原修書處硯作、琺琅作改歸養心殿」。所謂「原修書處硯作」,則涉及另一個造辦處——武英殿造辦處,該處康熙十九年(1680)設立,雍正七年(1729)改名修書處。

因此,四十四年之前,武英殿造辦處設有「硯作」,康熙帝最初御制的松花石硯應當是武英殿造辦處「硯作」的作品。四十四年(1705)之後,歸入養心殿的「硯作」繼續為康熙帝生產松花石硯等硯台。

乾隆帝將皇祖的制硯與研學納入硯史。乾隆四十三年(1778)奉敕所撰《欽定西清硯譜》是主要依據宮廷舊藏對中國硯史進行的一次系統性整理,它確立了新的硯史統系。該書《凡例》稱:

洪惟我朝發祥東土,混同綠砥,德比玉溫,琢硯進御,經列聖暨皇上御題者甚富,謹擇其質良制佳者,譜諸附錄之首,以見文運肇興,扶輿彰瑞。

「綠砥」身世:康熙皇帝將磨刀石變為大清國寶

松花石硯

長8.2cm,寬7cm,厚0.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該書將清朝皇帝鍾情的「綠砥」松花石硯作為附錄之首刊出。雖說是「附錄」,有謙遜之意,但實際上是說這些御硯不能等同於其他的硯,既然松花石硯硯史無載,則以「附錄」形式新作硯史。康熙帝製作的「綠砥」,反映了清朝的「文運肇興」。《西清硯譜》卷二十二《附錄》有康、雍、乾三帝御題的松花石硯共計6方,前兩方硯松花石雙鳳硯、松花石甘瓜石函硯為康熙帝御題,第三方為雍正帝御題,後三方則是乾隆帝御題。《西清硯譜》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權威性的硯譜,而我們認識松花石硯,則首先從該譜開始。

※ (本文主要內容節自常建華《康熙製作、賞賜松花石硯考》一文)

《收藏》雜誌新產品「收藏軍師策」上線,幫您快速對接專家資源,一眼為您鑒寶!歡迎搜索體驗。

「綠砥」身世:康熙皇帝將磨刀石變為大清國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收藏》雜誌 的精彩文章:

大名鼎鼎秘色瓷,還有你不知道的「秘」?
故宮吳昌碩大展不過癮?一起再品品他的「花世界」

TAG:《收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