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數據業務中心趙耀《文化現實主義》

數據業務中心趙耀《文化現實主義》

《文化現實主義:中國歷史上的戰略文化與大戰略》以明代中國為主要分析對象,是美國研究中國古代戰略文化和大戰略的經典之作,也是迄今戰略文化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學術著作。本書分析精鍊而深入,在研究中國戰略的著述中引證率最高,作者因此被視為研究中國戰略的領軍人物。作者江憶恩是加拿大人,現為美國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被譽為「當今美國新生代中最出色的中國問題專家」。代表作有《社會國家:中國與國際體系1980-2000》,《文化現實主義:中國歷史中的戰略文化與大戰略》等。

這本書是一本學術著作,邏輯性很嚴謹,讀起來就像是一部厚厚的論文。作者引用了許多文獻,並提煉出古書中的範式和符號化語言進行了建模分析,看起來有些枯燥,但是堅持讀完後還是有很多知識和結論值得回味。

作者在前言就說明了本書討論的不是文化與戰略,而是作為文化的戰略。在傳統的戰略文化研究學者看來,大國的戰略往往分為三類,蘇聯(俄羅斯)對外長期缺乏安全感,往往表現出一種先發制人的進攻偏好;美軍在武力的使用上往往時斷時續、猶猶豫豫,但又不乏救世情懷和十字軍精神。但是以上結論往往會面對很多反例進行挑戰,所以並不準確。

為了研究中國的戰略文化到底是什麼,作者研究了中國最經典的《武經七書》(《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來尋找中國傳統的戰略文化思想,並提出備戰範式才是中國傳統戰略文化。談到中國的戰略,就不得不提「權變」這一原則:戰略應當對變動的權力環境做出靈活反應,因此不應該受制於任何政治或道德約束。鑒於「不斷變化」是衝突環境的核心特徵,戰略家必須隨時準備應付突然出現的危險與機遇。戰略家不可以被自設的先驗性政治、軍事或道德的戰略選擇捆住手腳。「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決策原則體現的是非暴力手段優先的、先驗的戰略偏好排序,但「權變」解除了這種限制,因為衝突的本質要求隨機應變。「權變」事實上意味著面對突發事件要採取所有可能的行動實現目標。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在軍事經典中有關戰略選擇的精髓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是「因敵而制勝」。

通過研究明代與蒙古的戰略,作者探尋了傳統戰略思想和明代戰略思想的共同點,通過大量戰爭資料、明代大臣的奏疏,得出結論,中國的戰略文化是以備戰範式為主要,孔孟的範式是理想文化的戰略符號,是統治者為了實現聚集影響力的手段,類似於里根時期的愛國主義宣傳。在中國戰略文化中,暴力戰略更受青睞,中國戰略家往往利用權變的思維,在實力弱時採用靜態防禦,明朝土木之變作為一個轉折點,明朝從主動挑起戰爭衝突方逐漸轉向被動方,但是大臣和決策者一直把與蒙古的戰爭當作永恆的主題。

作者雖然用了許多材料進行分析,但是結論卻有幾點需要探討。首先,作者的結論是來自兵書,兵書往往論述如何打贏戰爭,並不能作為戰略文化的全部。其次,從古代到明朝,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就是為了爭奪生存空間;明朝之所以得出戰爭是永恆,也是建立在把蒙古當作蠻夷無法和平共處的「種族歧視」的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移動上海公司團委 的精彩文章:

顏曉青《美的歷程》

TAG:中國移動上海公司團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