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波:更具生命力的史學作品或將誕生於業餘作者

高波:更具生命力的史學作品或將誕生於業餘作者

今天「我的日常閱讀」為大家推薦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高波老師的閱讀經驗。他認為,資料的電子化與學術體制的僵化,使得學界的創作「幾乎變成項目集散市場與論文裝配車間」。因此相比之下,也許未來更具生命力的史學作品,會誕生在業餘作者手中也未可知。

問答後有高波的長文一篇:《康有為與民初政治保守主義的調適》。康有為歷來被當成保守派,然而作為復辟者,在他的理念體系與價值框架中,君主制其實位置並不高,甚至可以說他認為共和政體是更優越的。這篇文章以今文經學的世界觀與歷史觀分析了康有為的「調適性」,文章題目雖看似艱深,內容卻集趣味與深度為一體,非常值得一讀!

關注「我的日常閱讀」系列的朋友們,可以在後台發送「我的日常閱讀」,即可回顧更多往期的精彩內容!

高波,1982年生, 陝西省榆林市人。北京大學心理學學士、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講師,研究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士人與知識分子史。著有《追尋新共和——張東蓀早期思想與活動研究(1886-1932)》,譯著有《戰爭與革命交織的近代中國(1895-1949)》。

我的日常閱讀

05

高波:更具生命力的史學作品

或將誕生於業餘作者

三聯學術通訊

最近在讀的專業領域的新書,可否推薦一兩種(近三年的書都算新書,我們想藉此了解一下學科內的新消息)?

高波

李文傑《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三聯書店,2017年)。中國近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史學敘述也自然強調事件與變革,而相對忽略制度。本書通過紮實的檔案分析,展示在傳統中國與近代西方兩種制度邏輯的撕扯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包括後來的外務部)的演變,注重製度與人事的互動,將考察對象從少數精英人物擴展到更大多數的「中等人物」,頗有「活的制度史」的意味。很期待作者的後續研究。

洪子誠《材料與注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洪老師研究現當代文學,照說此書不應該算是歷史學「專業」內的,但從文史不分家的角度,又很想列入它。作者對建國後文學界左派知識分子的複雜生態與曲折努力深具「了解之同情」,圍繞一系列歷史文本展開注釋與分析。我讀此書,開始是為了解「文本」取向的分析能做些什麼,該怎麼做;但閱讀中更被吸引的是洪老師面對現代史(其中一大部分甚至是作者親歷的當代史)的掙扎感,以及作者將這種掙扎轉化為清晰的反省以及節制的敘述的意願與能力。建國後史學界也發生了類似的故事,希望能看到同樣有深度與溫度的分析。

三聯學術通訊

涉獵所及的專業外的新書,可否也推薦一兩種?

高波

奧爾巴赫《摹仿論——西方文學中現實的再現》(商務印書館,2014年)。這是一本兩年前偶然發現的好書。奧爾巴赫是深具歐洲傳統人文主義氣質的博學者,選擇的都是自兩希時代以來的經典文本(若用中國學術分類,其所選囊括經史子集四部)中的典型段落,分析細膩、深摯,透著傳統人文學那種高貴的鎮靜,令人心折。這書絕無可能誕生於當下的專業研究時代,在這個意義上,它雖然成書於20世紀40年代,卻是非常「古典」的作者當時正流亡土耳其,目睹老歐洲的文明與人文學傳統凋零,心緒深藏不露,字裡行間偶爾露出一點,則令人極為震撼。

丸山真男《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商務印書館,2018年)。今年遇到的好書,探討冷戰時代的知識與政治,尤其是危機狀態下知識分子與政治的關係,以及介入與抵抗的可能性與邊界問題。我博士期間研究一位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看到丸山此書頗有相見恨晚之感,若那時能注意到這本書,博士論文也許能寫得更好些;當然,也可能就完全寫不出來了。

三聯學術通訊

可有個人受益最大、常讀常新的經典(一種或兩種)?還請簡短介紹介紹。

高波

顧炎武《日知錄》(陳垣校注本)。書買了很多年,不太看也看不太懂。近幾年想多了解傳統的經史之學,翻得多了些,漸漸有些體會。書中的札記,每條都明確而堅硬,絕無歧義,但又點到即止,決不枝蔓;全書整體則豐富而浩瀚,有「澄之不清,擾之不濁」之態。現代史史料多,研究與寫作做加法容易,做減法難,枝蔓容易,簡樸難。我的文章就有這些毛病。經常翻翻顧炎武,正好學習什麼才是真正的「樸學」。

三聯學術通訊

比較常讀哪些紙質刊物(專業或非專業均可,應為紙質版)?

高波

不太讀紙質刊物,偶然翻看《讀書》或紙版時代的《上海書評》。

三聯學術通訊

可有純為休閑的「讀物」,比如小說、漫畫、繪本、網路文學、微信公眾號、電視劇或其他?請推薦一兩位作者、或一兩部作品(或公號),我們也試著拓寬閱讀的疆界。

高波

看網路連載比較多,近幾年看過的,首推《地緣看世界》。作者視野寬闊,考證和敘述也較為嚴謹,勤奮程度更是沒的說,白天謀生,晚上帶小孩,利用間隙天天更新,令我輩專業學者汗顏。現在史料大規模電子化,獲取難度大大下降,學院體制又日益僵化,幾乎變成項目集散市場與論文裝配車間,也許未來更有生命力的史學作品會誕生在業餘作者手中。

另外推薦一部電視劇《無悔追蹤》,上世紀90年代的作品,借北京一條老衚衕中各色人等四十年的日常生活與愛恨生死,展現1949年後的曲折歷史與世情人心。全劇不動聲色,娓娓道來,個人以為不管就歷史感、結構還是表現力,都是大師手筆,同題材中的最佳作品(沒有之一)。演員也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特有的質樸和英氣,令人懷念。

三聯學術通訊

可以的話,還望介紹一下個人受益最大的讀書方法或讀書習慣。

高波

現在不缺可讀的書,但問題是生活節奏快,時間細碎化,要集中精力進行深入閱讀比較難。我記得有一段時間自己每天最集中的閱讀時間就是地鐵通勤那一個多小時。因此讀書的首要能力就是能利用細碎時間,快速進入閱讀狀態又快速出來,不怕被打斷。我興趣比較分散,喜歡一段時間交叉閱讀主題互不相關的兩三類書,閱讀內容自然就斷片化了,倒有利於適應利用細碎時間快進快出的新閱讀方式。這算是個不是經驗的經驗吧。

另有一點,我以為看稍微正式些的書,一定要做筆記,可多可少,形式不拘,至少要劃些線或做些其他標記。動手是重要的,身體記憶會幫助理解;以後重翻,這些痕迹也會提供重啟理解或展開研究的線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學術通訊 的精彩文章:

王欽峰:論「福樓拜問題」

TAG:三聯學術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