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和光緒帝登位之初都面臨一樣的困境,劉徹處理方式高明多了
劉徹四歲被封膠東王、7歲被封立太子、16歲的登上皇帝的寶座。剛剛登上帝位的劉徹意氣風發,大張旗鼓推行的改革,很想有一番作為。於是任命丞相竇嬰、田蚡、御史大夫趙綰以及郎中令王臧為首團隊來推行是自己的改革計劃,史稱建元新政
在推行改革過程中,絲毫沒有顧及自己奶奶竇老太后的感受。由於興儒學、除弊政中的許多措施侵犯了列侯、宗室、貴戚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詆毀新政的人越來越多。竇老太后曾勸說劉徹廢棄儒學繼續採行黃老無為之治,卻被年輕氣盛的劉徹拒絕。隨著改革的日漸深入,祖孫二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漢景帝在臨終前因為劉徹跟還小,所以將軍權交與自己的母親,也就是劉徹的奶奶竇老太后,請都老太后在自己死後幫忙照料他為大漢王朝選定的接班人劉徹。而劉徹年輕氣盛,不顧竇老太后的感受,又不聽老太后的勸說,終於徹底激怒了竇老太后。竇老太后果斷出手。將丞相竇嬰、田蚡免職,趙綰、王臧抓捕並送入大牢,並逼兩人自盡身亡。劉徹則繼續保留皇位以觀後效。致此建元新政推行不到兩年就徹底失敗而告終。
建元新政的失敗對劉徹的打擊是巨大的,但他的反應卻十分耐人尋味。改革失敗後,劉徹再也不提新政的事,轉而將興趣放在了遊玩狩獵上。竇老太后見劉徹如此平靜,便再沒有什麼過激的反應。祖孫二人,就在這樣的氣氛中相安無事,和平共處著。?其實經歷了改革失敗的打擊後,劉徹的心性已經悄然成熟,此時的他依舊年輕,但忍耐力卻大得驚人,他一改之前盛氣凌人的少年意氣,轉而低調從事,韜光養晦。
為什麼要韜光養晦呢?新政失敗後,劉徹自然要總結經驗教訓,總結來總結去,總結到最後,劉徹終於想明白了,自己之所以失敗,全都是自己奶奶的原因,自己的奶奶不但有實力,而且有勢力。這兩方面的優勢,不是初出茅廬的劉徹能比得了的。 既然無法相比,那劉徹只能揚長避短,忍耐退讓。竇老太后歷經三朝,如今都六十七歲了,而劉徹才十七歲。劉徹還年輕,以後的日子還長,只要能保住皇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竇老太后就不一樣了,六十七歲了,老了,就算身子骨再硬朗,又能活多久呢,一定要忍,以時間換空間。
??
?果然劉徹的策略取得了成功,建元六年也就是建元新政失敗後四年,竇老太后逝世。這時劉徹終於重回權力之顛,一展宏偉報負。對內重啟新政改革、對外整頓軍備,啟用衛青、霍去病等一批名將對匈奴作戰,取得了驚世駭俗、曠古未有的文治文武,被後人尊稱為漢武大帝,漢武大帝取得的成就被後人公認可比肩秦始皇,被認為是繼秦始皇后又一千古一帝。
而光緒皇帝4歲時,就在他姨媽也是伯母慈禧太后的扶持下登上皇位寶座。光緒成年後,慈禧太后也一度將權力交還給光緒皇帝,自己則退居幕後頤養天年。光緒皇帝親政後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所謂的改革派,光緒帝也想勵新圖志,干出一番事業出來。但他們好大喜功、急於求成、不切實際改革策政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根本就行不通,慈禧太后看到他們小孩子過家家似的胡鬧,也是極為不滿。康有為,梁啟超等知道情況後,居然慫恿光緒皇帝圍園殺後,慈禧太后知道實情勃然大怒,果斷出手抓捕譚嗣同等六人並處死,康有為、梁啟超則出逃國外,光緒皇帝則被慈喜太后囚禁於贏台。他所推行的改革維新不足一百天,就以失敗告終,史稱百日維新,也叫戊戌變法。
漢武帝和光緒帝親政之初,都面臨著太后干政的類似情況。但漢武帝採取了韜光養晦的策略,熬到竇老太后死以後,再著手進行自己原來的新政,最終成就了漢武大帝的赫赫功名。而光緒帝雖然也很想有一番作為,但不懂策略,不切實際的改革維新作法,後來居然還默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圍園殺後,想殺掉慈禧,他們幼稚的做法怎能不失敗,光緒皇帝於1908年11暴崩終年38歲,他的結局實是令人唏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