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杜威:我們如何思維(3)

杜威:我們如何思維(3)

原標題:杜威:我們如何思維(3)


點擊購買,噹噹直購


我們如何思維


作者:[美]約翰·杜威 著


噹噹 廣告

購買


選自杜威《我們如何思維》


伍中友 譯


三、需要經常加以調節的傾向


正確思維在生活中和社會中的益處


在一定程度上,正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都會出現一些需要調節推理思維活動的情形。生活中許多時候都必須遵從基本的和持續的規矩,它是任何巧計都代替不了的。被火燙過的孩子怕火,給他講火能供熱的多少大道理,都不如讓他理順自己的思路。在社會生活中,有些事情也要求在合理思維的基礎上採取行動,正確的推理才會見效。正確的思維有益於生活,至少可以使生活避免相當多的煩惱。敵情險情、安全保障、飲食調理或重要社會交往的種種徵兆跡象,都需要得到正確的辨認。


認識仍有可能走偏


然而思維能力的這種訓練雖然在一定限度內能見效,卻不能讓我們不受限制到處暢行無阻。在一個方向上得出合乎邏輯的見解,並不能保證不會在另一個方向上走得過頭而得出錯誤結論。野蠻人中間的狩獵專家很擅長發現野獸的行蹤和位置,但談起野獸習性的來源和構造時卻可能鬼話連篇。對於生活的安全和繁榮,沒有直接可見的障礙來阻止人們思索推理,但也沒有天然的阻力來防止人們得出錯誤的信念。有時很少一點事實明亮顯眼,人們就將它們作為依據而下了結論;而有時事實有一大堆卻引不出適當的結論,只是因為它們有悖於現有習俗而不受歡迎。還有一種傾向是所謂的「原始的輕信」,分辨不清什麼是幻想,什麼是合情合理的結論。一見雲里霧裡有引人注目的臉面,就信以為真。天然的智力阻擋不了謬誤的傳播;雖然閱歷不淺但思維不正確,就仍然會積累許多錯誤的信念。錯誤與錯誤可能互為印證而交織成越來越大、越頑固的一套謬論。夢、星相、手掌紋路都用來占卜吉凶,紙牌的跌落被認為一定是預兆,而自然界一些極其重要的事態卻遭忽視。各式各樣的占卜迷信如今僅見於一些陰暗的角落,但從前卻是普遍流行的。人們用了很多很多的科學事實才駁倒了它們。


迷信如同科學皆自然形成


僅僅就聯想的功能而言,看見水銀柱變化預測晴雨,以及觀看動物內臟和鳥群飛向而預測戰爭輸贏,都是聯想,並無差異。撒落了一把鹽預示人要遭厄運,與被蚊子咬了預示會染瘧疾一樣,也都是預測。只有系統區分自己進行觀察的條件和嚴格調節自己進行聯想的習慣,才能掌握住自己信念的對錯。用科學推理取代迷信,靠的並不是提高自己感官的敏感度或聯想功能,而是調節好自己進行觀察和推理的條件。

錯誤思考的常見原因:培根的提法


值得指出的是,先哲們已做過一些努力,探索過人們在樹立信念時犯錯誤的主要原因。例如,在近代科學探索的起始之時,培根 就指出過讓人得出錯誤信念的四點原因,他將這些原因稱之為「偶像」(idols),或「幻象」(phantoms):


(1)部族;


(2)市場;


(3)巢穴;


(4)劇院。


說得通俗易懂一些,這就是:


(1)人類通常慣用的一些錯誤想法(或誘惑);


(2)人們的來往和交流;


(3)犯錯誤者的個人特性;

(4)某一時期的時尚或習俗。


我們還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對錯誤信念的來源加以分類,即上述原因中有兩種是內在的,兩種是外在的。內在的兩種當中,有一種是人類帶共同性的(例如容易承認那些跟自己固有信念相符的事實,而不易承認那些跟自己固有信念相悖的事實),另一種是個人的特性和習慣。外在的兩種當中,一種是常見的社會現象(例如傾向於認為有名者皆有實,無名者則無實),另一種則是一時一地的風氣。


洛克的論述


洛克也談過三種信念錯誤的典型,文字比較通俗,可能更易於讓人領悟。他指出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人通過各自不同的方式而讓自己的思維發生錯誤。下面直接引用原文:


依賴別人


1、「第一種人是自己不愛動腦筋,思想和行動老是學別人,包括學父母、鄰居、牧師以及自己心甘情願奉為師表的其他的人。他們只圖省心省力,不肯認真思考和檢驗。」


只求利己


2、「第二種人是以自己的愛好代替理智,一切取捨都以自己的利害得失和喜怒愛憎為依據,不利於己者一概不予考慮。」


思路受限


3、「第三種人倒是真心實意願遵循理智,但思路不夠開闊,見識也不寬廣,因而看問題不夠周到全面……他們交遊不廣,閱覽範圍片面,聽不到各種不同的意見……他們信息來源有限,像流淌的小溪,而又不願投身於知識的海洋。」一些人本來天分相當,但最終卻知識水平相差懸殊,這是因為「他們機遇不一,他們所獲取到的信息、頭腦中所積累的觀念、概念和觀察的結果以及能據以思考的這些內容出現了差異,高低不等」。

信條的作用


洛克在他的另一著作中,談到了同樣的想法,只是表述形式有所不同。


1、「凡是跟我們的信條不相符的事物,都往往被認為是難以置信的,而不予考慮。對自己的信條堅信不疑,奉之為至高無上,因此不但不相信別人的其他見解,而且對自己耳聞目睹的事物,只要是違反信條的,也往往會拒絕承認……最常見的情形就是孩子們接受大人的影響,他們的父母、保姆或他們周圍的其他的人將種種見解灌輸到兒童既無防備亦無己見的心靈,逐漸加深,最後(不論對錯如何)還被習俗和學校教育加以凝固,形成信條而堅韌不拔,難以根除。人們長大了,只是將這些信條奉為神聖,不讓它們受到玷污或懷疑,而並不記得它們是怎樣潛入他們的記憶。」他們將這些信條視作「裁定是非對錯的可靠標準,在遇到各種爭論時都求助於這些信條的判斷」。


思想閉塞


2、「另有一些人則是思想固定在一個模子里,除了自己接受的假說以外,別的一概聽不進。」洛克接著指出,這些人雖不否認事實和證據,但思想閉塞,固執於一定的信念,對不符合這些信念的證據無法信服。


利我


3、「以自己的愛憎好惡為尺度。這第三種人就是,凡是不合自己胃口和愛好的,不論其概率多高都不予考慮。在一個貪財者的推理過程中,若一邊是概率很高的事物,而另一邊是錢財,那就不難預見哪一邊壓倒另一邊了。這些世俗氣十足的腦袋,就像泥巴牆一樣,不論多麼強的電池也是無法讓它通電的。」


盲從權威


4、「權威。思想容易出錯的這第四種人最常見,其數量之多超過前幾種人之和。他們盲從權威,不論是朋友或鄰居或黨和國家首領,只要大家都信,他們也跟風,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


錯誤思維習慣的先天原因和社會原因

培根和洛克都說明了,錯誤思維的根源不僅有個人性格傾向(例如愛匆忙下結論以及愛作遙遠得不著邊際的結論),而且還有社會的原因,例如盲從權威,有意識的訓導,以及語言、模仿、同情和暗示的潛移默化,使得一些錯誤的思維習慣得以形成。因此,教育工作者肩負重任,要讓人們不但克服個人自己的一些毛病——急躁魯莽,自以為是,只顧自身利害得失而不顧客觀現實——還要扭轉和糾正社會上千百年來積存流傳的各種偏見。如今社會已較有理智,較注重理性信念,較少盲目跟隨權威風氣。教育機構應能比現時更加努力發揮建設性作用,可與其他社會環境有意無意發揮的教育作用協調配合,幫助人們端正自己的思維習慣和信念。現在,教育工作不僅要將人們一些自然的傾向轉變成訓練有素的思維習慣,而且還要教育人們抵制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改變已經形成的錯誤思維習慣。


下期內容:


四、通過調節使推理成為證明


思維均有一跳思維重要,因為正如我們所見,通過思維這一功能,可從既知的或已查明的事實看出或推測出別的並未直接確知的事實。但是這種從已知事物推想到未知事物的過程是特別容易出錯的。能對它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未見的和未考慮到的原因,有許許多多,如以往的經歷,信奉的信條,自我利益的顧及,情感的變動,心理上的怠惰,有偏見的社會環境,沒有根據的期待,如此等等,不勝枚舉。思維的實際就是推理,即從一事物推想到有關另一事物的概念或信念。這涉及認識上的一次跳躍,從已確知之事物躍進到有根據推定的另一未知事物。除非是白痴,否則人們都會從已感知的事物聯想到眼前不見的事物,或根據已知的趨勢推想未來的趨勢。從已知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我們如何思維


作者:[美]約翰·杜威 著


噹噹 廣告


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如何理解康德的「理性的事實」
卜天譯館(II)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