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象牙塔內的性騷擾?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象牙塔內的性騷擾?

2018上半年,不少中國高校經歷了一場輿論地震:從陳小武到瀋陽、張康之、張鵬,這些來自知名高校的長江學者們相繼在網路上被爆出「性騷擾」醜聞。在大洋彼岸,反抗性騷擾的#ME TOO運動則將星星之火帶進了學術圈,甚至有學界巨擘為此「人設」崩塌,晚節不保。

圖片來源:Steve Isaacs | Twitter

人們就此發現,即使是承載著學術探索與育人職責的象牙塔,也難以避免權力與性的脫軌。

早在2005年,我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就把性騷擾列入其中。但我們需要看清身邊的現實:很多高校和研究機構從未對「性騷擾」做過任何明確定義,更不要說形成制度性的條文——不論是學生還是他們的導師,可能連什麼樣的行為屬於性騷擾都不清楚。還有些觀點認為,利用輿論為這些「連當事人都說不清楚的問題」發聲,是「小題大做」和「矯枉過正」

圖片來源:Neta Bomani

本期來聊話題

在實驗室或者學校里,你是否也經歷或目睹過「越界」事件,或者性騷擾的亂象

通過輿論對這些學界上位者們進行的曝光與打擊,是有效的追責和懲戒,還是「小題大做」?

點擊以下鏈接,留下你的經歷與看法:

我們會精選留言,作為「來聊精選」稍後發布(留言均為匿名收集)。

你的想法,「科研圈」一直在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神經科學證實:唯有直面恐懼才能克服恐懼
研究遇瓶頸?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做到「不務正業」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