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做,才是成功的關鍵要素

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做,才是成功的關鍵要素

文友圈裡認識個編劇,他袒露自己目前雖然寫出了比較出色的作品,但對曾經有過非常嚴重的拖延症而至今放不下。

他說,與其說拖延,不如說是害怕失敗而導致拖延。

那時的他,剛畢業,夢想就是有一天能寫出足以搬上熒幕的小說,只要有這一天,他就會覺得之前每一天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每一天都是容光煥發的。

他買了很多寫小說的題材書籍,從懸疑,驚悚到虛幻,古裝,他每天晚上都要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磨練自己。他不惜花費半個月的工資去報名專業小說研習班,周末兩天都泡在這上面,他覺得特別有拼搏的動力。

一年過去了,他寫出的練筆小說已經超過整整的一沓,足足幾百萬字。他挑了其中自己較為滿意的一篇給老師評審,老師看了幾個小時後,給出了大大的兩個字,很好,並把他的小說當做模板在群里表彰。

這讓他很自豪。

後來,他的那位老師看出了他的潛力和努力,正好有個青年小說大賽,就推薦他去了。他也卯足了勁兒,在三天之內,就寫好了十幾萬字的初稿,八天內,就給出了精修改的終稿。

他自信滿滿,覺得自己出名的那天就要到了。

可是當他從獲獎名單里看到自己與前三名失之交臂,那一刻,他的心裡說不清楚是失落還是沮喪。

老師安慰他再努力下,下次還有機會,他雖附和著,但心早不如當初的熱枕。

後幾次的推薦賽,他也不如第一次交稿那麼及時,一而再地拖延,在他心裡,總堵著一顆大石頭。

很多人認為拖延只是因為習慣,卻沒想是因為興趣減淡而造成的行動力缺失,並且在決策中得到長期強化的一種行為模式。

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認為,「人一旦在行為過程中受益,會不自覺進行強化,並讓自己不能輕易走出去。也就是會對曾經收益的行為路徑產生依賴,而想要改變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結果自然落選,甚至成績還不如當初的。

他老師問其緣由,他只撇下一句,我最近忙,沒時間好好寫,原因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

其實歸根究底是因為他傾注了全部希望的美夢,一時間遇到了踏不過的關,讓他的興趣力隨著失敗急驟下降,行動力也對應降低,漸漸地,對事情的渴望度也不再增加,拖延因此滋生。

我們心裡都有層自我防禦保障機制,它在通過拖延讓我們處於一個偽安全的心理地帶。它會在最後告訴我們,因為拖延,所以才不會成功。

因為失敗過,所以很容易陷入那些很努力很光彩的受益記憶片段,不自覺地被催眠強化,然後被這種心理深深困住,無法自拔;遇到新的挑戰機遇,失敗像洪水猛獸侵襲著你,讓你情不自禁地想要拖延,只有拖延才會讓你獲得短暫的安全感,想要改變就十分困難。

說到這裡,我們都差點進入了思想的誤區,即興趣點降低,行動力缺失,這些都會造成拖延,而拖延的本能可能就是抗拒失敗,不過,引起這一系列效應的是,我們選擇了根本不利於自己消化的高難度事情從而逼著自己走向失敗,走向拖延。

斯金納認為,「從最難的事情開始做起往往能夠減少拖延。」

但這並不適用於對某個陌生領域還處於懵懂狀態的小菜鳥。

我曾寫了十幾萬字的生活紀實文本寄到出版社,當時我母親在旁邊說,你才剛開始寫閱歷還不夠,肯定會被第一時間槍斃掉的。但我還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去投遞,想著能夠聽到出版社老師的建議,也會對我以後的創作起到很大的幫助。

結果一個月後,已經不抱希望的我收到出版社的郵件,打開e-mail的那一剎那,我的心懸到了嗓子眼,倒不是擔心回函上會寫著不通過,我只在意別人的點評。那一行文字我到現在還記憶深刻:汝文筆清秀且有創造力,不過閱歷尚淺,待精雕玉琢後,方能成大器。

生物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馴化」,「就是讓一種能夠分解各種有機物的細菌變成專屬高效地分解一種有機物。」

但是,這個過程並不是直接強迫微生物分解我們想要訓練分解的有機物,而是通過降低其他營養成分的含量,同時逐步提高分解的那種有機物的含量,來慢慢實現。

因為直接加入想要讓細菌分解的有機物而不添加任何成分,細菌會產生不適應而死去。

但是如果通過逐級進行,則可以大幅度提高細菌的存活率和有效分解率,更快培養出專屬細菌。

同樣,這個「從簡單開始」的細菌馴化原則對人也是一樣。

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里關於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然後認真拚命地去做。」

當然,這更需要腳踏實地的經營。

去年,有幸與暢銷書作家貓妖叨叨聊關於文學、寫作、夢想,這些目前對我來說依然有著致命的收割力。

談到怎麼寫出好文章,她說,第一急不得,第二細心挖掘素材很重要,第三一定要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關鍵是,還是得沉住氣,一步步來,按照自己的實力逐步上台階,否則中間很容易出現厭倦頹廢的狀態。

想當年她也是在深夜逐字逐句碼字,不光是她,另一位青年作家在簽售會上也坦言,自己無數個黑夜裡不放棄地一個個字敲打出來,寫一次不行就寫兩次,寫作本來就是個精雕細琢的過程。

就作家而言,他們當年也是付出了許多我們想像不到的努力,他們當初也沉住氣冒著屢次被斃稿的風險繼續碼字。我想說的是,不管做什麼,如果逼著自己囫圇吞棗,那只有作死一個結果。

唯有「從簡單開始」,然後量力而行,逐級進行,才能在慢慢地適應改變帶來逆境的同時真正提升自己。一旦「存活率」高了,自信程度和抗挫能力雙倍提高,拖延自然就減免了很多。

就像突變的天氣會讓動物滅絕一樣,如果變化過程較為緩和,那麼動物也可能會對這種緩和的變化過程逐漸適應,並與環境協同進化。

小時候去學國畫,覺得那些勾勒線條等等的前奏很礙事,便自作聰明地一步省去,直接腦補想要畫的動物,進行著色,結果畫出來的鸚鵡不知為何物,一點生氣也沒有。

其實這就和書法是一樣的道理,從表面上看,別人揮毫起來行雲流水,卻不知人家背地裡在最基礎的點,撇,捺,折上下了太多的功夫,所以才會有筆走龍蛇、力透紙背的豪氣。

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這句話永遠都不會過時。當我們要做一件複雜的事情時,就要儘可能降低或改變這個行為的門檻,從最簡單的那個部分開始。

有些人感覺自己非常頹敗,給自己規划了一個滿滿的日程計劃,可是沒有堅持幾天就堅持不了了,屢次拖延。

並不是因為他們失敗,而是他們沒有遵循較為科學的辦法,一次性跳離自己的「舒適區」太遠,沒有循序漸進,讓自己的身體適應這種大變化,才會造成看起來的失敗。

總之,身體對改變需要一個適應期,如果這個改變過大或過於激烈,身體受不了,那麼很容易造成「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無效重複。

倘若要讓改變更長期,就要從簡單的事情開始,讓我們對環境產生更好的生理適應,從而避免觸發大腦的保護機制。這樣,拖延的習慣自然也就消失無蹤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樊登讀書 的精彩文章:

和你一起歡呼,還要一起唱歌

TAG:樊登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