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王伯軍大夫:胃潰瘍與胃癌

王伯軍大夫:胃潰瘍與胃癌

引言

胃潰瘍是一種良性病變,但容易反覆發作,那是否會癌變呢?又何時有癌變可能?該怎麼辦?

胃潰瘍是一種良性病變,是在某些情況下胃酸將胃黏膜給「消化」了。而胃黏膜有很強的修復能力,一般3天就可以更新一層,但如果長期反覆的損傷、修復,可激活細胞突變,從而發生癌變。

在我國,每年有40萬的新增胃癌患者。資料顯示,有5%左右的胃潰瘍患者可發展成胃癌,特別是胃潰瘍病史較長、潰瘍較大、中年以上的患者並發癌變的機會較大。

胃潰瘍患者要留意自己身體的「蛛絲馬跡」,提高警惕,做到癌症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

1. 年齡與病程

胃潰瘍發病年齡比胃癌相對年輕些,多數病人均有上腹痛,呈周期性發作,每次疼痛持續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然後有一定時期緩解,之後又再次發作,常遷延多年。但有些潰瘍患者可沒有上腹疼痛,而只上腹脹悶不適,甚至平時沒有癥狀而以突發性嘔血、黑便為首發表現。

胃癌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胃癌一般無明顯不適。但胃癌一旦出現上腹痛等癥狀,便呈進行性加重,病情發展較快,病程短。

近幾年,國內胃癌發病呈年輕化,19~35歲青年人的胃癌發病率明顯增高,要引起高度重視!

2. 腹部包塊

胃潰瘍患者一般不會形成腹部包塊,但是如果發生惡變,潰瘍就會變大、變硬,晚期患者可以在左上腹部觸摸到包塊。這種胃癌導致的包塊質地較硬,呈結節狀,不光滑,壓之疼痛。

3. 嘔血或黑便

患者近期內經常發生嘔血或出現柏油樣糞便,糞便潛血試驗持續呈陽性,並且發生嚴重貧血,這些現象均表明,胃潰瘍可能惡變成胃癌。

4. 潰瘍反覆發作胃藥無效

胃潰瘍易反覆發作,但平時服用抗潰瘍藥物後,癥狀一般能夠緩解。按常規服用抗潰瘍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效果變得不明顯,甚至無效,就應該懷疑是惡變的先兆。

5. 上腹疼痛的規律、性質發生改變

胃潰瘍的疼痛多表現為上腹部隱痛,呈燒灼樣或鈍痛,且疼痛的發作與進食有關,一般在飯後1~2小時內出現,以後逐漸減輕。如果疼痛失去了上述規律性,變為不定時發作,或成為持續性隱痛,或疼痛性質比以往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則應警惕為惡變的先兆。

6. 消瘦、食欲不振

胃潰瘍患者在短期內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發熱及進行性的消瘦,則惡變成胃癌的可能性極大。

要確診胃潰瘍是否癌變,必須做胃鏡及活檢病理檢查。 但有時候有一定難度!

當胃鏡下潰瘍形態不典型時,應懷疑胃癌可能,但活檢病理沒發現癌細胞,這種情況,醫生先按胃潰瘍治療,並要求患者短時間內(1~2周)複查胃鏡,再次活檢送病理檢查,如果陰性,胃癌可能就少了,但仍不能完全排除胃癌,等治療療程結束後還必須再複查胃鏡,觀察潰瘍癒合的情況,並再次活檢病理檢查來明確胃潰瘍的良惡性質。

有時候患者在治療前胃鏡示典型的胃潰瘍,病理檢查沒有發現癌細胞,但這時也不能完全除外癌變,只有經過治療,再複查胃鏡,看到潰瘍完全癒合,複查病理檢查仍然沒有發現癌細胞,才能完全確定是良性潰瘍。

但是通過胃鏡進行的病理檢查,並不能夠百分之百的排除胃癌,如果患者的潰瘍總是不癒合,即便病理檢查沒有發現癌細胞,也要考慮有癌變的可能,對於內科治療效果不好,潰瘍頑固不癒合的患者,通常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這時術後病理檢查很有可能會發現癌細胞。

另外有胃潰瘍病史的患者,每當出現潰瘍的癥狀時,都應當接受胃鏡檢查,檢查的目的就是為了除外胃癌或者潰瘍癌變。

筆者曾經接診過一位60多歲的男性患者,胃鏡檢查時發現胃竇部位一個深潰瘍,病理檢查提示為輕~中度異型增生,這是一種癌前病變,筆者囑咐患者一定要在治療後一個月內複查胃鏡,並將患者不能除外胃癌的情況詳細地告訴了患者的兒子,特意囑咐患者的兒子一定要讓他父親來複查胃鏡。但是這個患者再也沒有來複診,在大約一年後,這位患者出現了幽門梗阻的癥狀才來就醫,胃鏡檢查顯示已經是胃癌晚期了,已經喪失了手術的機會。如果在患者第一次胃鏡檢查後1個月,患者及時地來複查胃鏡,很可能就可以早期發現胃癌。

要防止胃潰瘍癌變,關鍵是根治潰瘍!

目前,大多數胃潰瘍經過積極正規的治療是能夠根治的。

此外,患者還要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吃發霉變質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富有維生素C的食物,以減少致癌物質——亞硝胺的攝入及體內合成。減輕壓力,避免過分緊張,也相當重要。

再次提醒,患者定期胃鏡檢查,十分重要!

作者:王伯軍 來源: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攜手消化,天天乾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中國專家共識:消化酶製劑在老年人消化不良中的應用
幽門螺桿菌19次根除失敗,中西醫結合成功根除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