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不信任的三角:斯大林、蔣介石和毛澤東的博弈

互不信任的三角:斯大林、蔣介石和毛澤東的博弈

GIF

斯大林、蔣介石和毛澤東這個互不信任的三角的形成有多種原因,但斯大林個人的決策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的決策總是以蘇聯的利益為重。經梳理髮現,這個互不信任的三角經過了三個發展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前

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儘力緩和與日本的關係,避免在遠東地區出現麻煩,這是斯大林在處理遠東問題及與遠東周邊國家關係的基本準則。在對日關係上,斯大林把西方國家的一切建議都看成是挑撥和挑釁。

這一時期,斯大林的外交對象是蔣介石而不是毛澤東。1932年3月初偽「滿洲國」宣告成立,這促使南京政府決心加緊行動與蘇聯政府進行談判,以期恢復自1929年因「中東路事件」中斷了的中蘇關係。南京政府的決策是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為主,恢復中蘇關係,其潛在目的是一旦中日發生衝突或戰事,期望蘇聯的援手。5月,中方代表莫德惠的外交努力失敗。6月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決議舉行中蘇復交的秘密談判,但消息泄露,日本密切關注有關事宜。南京政府指令正在日內瓦參加裁軍會議談判的代表顏惠慶,要他設法與蘇聯代表進行聯繫。

莫洛托夫就此事向斯大林作了彙報,斯大林很快作出了指示。1932年6月19日,斯大林在給莫洛托夫的信中寫道:「南京人關於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完全是個騙局。整個南京政府完全是由卑劣的騙子組成的。這當然並不是說,我們不應當同這些騙子打交道,或者說不理睬他們關於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但應考慮到他們是些卑劣的騙子,還是應該談判。」

斯大林對南京政府的不信任是極端強烈的,這種不信任一是源於斯大林認為南京政府在「中東路事件」的決策上損害了蘇聯的國家利益,二是源於斯大林已經感覺到南京政府意欲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潛在目的。所以,這次談判在後來僅僅解決了恢復兩國關係的問題,而沒有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抗日戰爭期間

1937年8月21日,中蘇間終於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時中蘇關係的核心是南京政府迫切需要蘇聯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對待這個問題,斯大林也是持十分謹慎的態度的。將近3個月後,蔣介石的特使楊傑與斯大林就蘇聯援華問題進行了會談。楊傑在談話中不斷地重複一句話:「請求援助我們」,「我們全國都寄希望於你們的援助」。但斯大林的回答常常是模稜兩可的,有時甚至規避了蘇聯單方面援助的問題。他說:「我以為,中國不應忽視任何援助,可以而且應當向美國和德國購買飛機和機槍。盟友有堅定的,也有不堅定的。也要和不可靠的盟友,比方說英國打交道。僅僅從蘇聯獲得援助是不對的。」

斯大林的決策顯然被斯大林對蔣介石的不信任所掣肘,因此蘇聯對華的援助並沒有達到蔣介石所希望的那種數量。11月26日,蔣介石為此親自給斯大林寫信,請求斯大林派兵。當然,斯大林不可能派兵。他只能提供有限的武器,而且這些武器是要南京政府以黃金來購買的。但是,蔣介石政府沒有足夠的黃金,蘇聯方面就不斷地討要。即使如此,蘇聯提供的軍援仍維持在不致使蔣介石政府被日本擊敗,同時又不能使蔣介石政府去打一場和共產黨的戰爭這樣一個幅度之內的。

而在這一期間,斯大林對毛澤東是很不滿意的。1945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和蔣經國談話時,不時地透露出這種強烈的不滿情緒。斯大林說:「毛澤東是個獨特的人,獨特的共產黨人。他在農村活動,避開城市,對城市沒有興趣。」他還說:「蘇聯政府不知道中共的情況。他們也不徵求任何意見。」斯大林對毛澤東的不滿顯然集中在毛澤東的不聽話和獨行其是上。

抗日戰爭勝利後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擔心毛澤東另立山頭,影響和破壞「在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實現民主化」。所以,蔣經國對斯大林說:「請斯大林大元帥勸告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而這時,斯大林同樣不相信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時,斯大林並不想支持毛澤東對談判的決策,所以蘇聯大使館並不曾出面公開接待中共代表團。斯大林對蔣經國說:「蘇聯政府從延安召回了自己的全部代表,因為蘇聯政府不同意中共的行動。」「蘇聯政府對中國共產黨的行為不滿。中國共產黨人未徵求過意見。」除了毛澤東個人的作為外,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的這種不信任態度源於他對游擊隊運動的不信任,斯大林認為游擊隊成不了大氣候。

斯大林的這種態度直到1948年才稍稍發生變化。1948年2月10日,斯大林在與蘇、保、南領導人會見時說:「我也曾懷疑中國人是否能夠勝利,我建議他們同蔣介石達成臨時協議。他們形式上同意我們的建議,而實際上繼續干自己的——動員中國人民的力量。顯然,他們是正確的,而我們是不正確的。」斯大林的這種變化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共產黨人的節節勝利;另一方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斯大林對戰後蘇聯的發展有了更明確的想法——世界劃為兩個陣營的理論,即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當然他希望中國能進入社會主義陣營。

斯大林對毛澤東的不信任事實上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從根本上說是由斯大林一貫堅持的俄羅斯的國家和民族利益所決定的。1949年1月31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部隊進入北平後,斯大林曾親自簽署指示,要位於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蘇聯領事館暫停其官方活動,只准許領事機構的負責人和地方當局的代表接觸。這表明斯大林對美國和英國會站在國民黨方面可能干涉中國內戰進程的擔心,美英可能利用此作為蘇聯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借口。

總之,斯大林對蔣介石和毛澤東的不信任最後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承認告一段落,但是他的這種不信任深刻地影響了他之後的蘇聯執政者。赫魯曉夫精確地模仿斯大林解決南斯拉夫的模式,從中國撤走專家、撕毀合作協議,蘇中間的不信任最終導致蘇中關係的破裂;而斯大林對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堅持封閉的、「社會主義陣營式」的建設最終導致了這個國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得不向全世界大開國門——蘇聯的解體。這無疑是一場悲劇。

(摘自《領導文萃》2018年4月上)

稿件來源:《凱歌悲壯:一個歷史學家眼中的俄羅斯之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領導文萃 的精彩文章:

品讀 我的閱讀習慣
出仕之前的左宗棠

TAG:領導文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