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和珅被抄家後,億萬錢財去哪了?全被嘉慶耗在這個小女孩身上了

和珅被抄家後,億萬錢財去哪了?全被嘉慶耗在這個小女孩身上了

和珅,是中國最著名的貪官。他在乾隆的有以縱容下,攫取了大量家財。據說和珅倒台時,其家財竟價值8億兩白銀,相當於國庫年收入的10多倍,簡直可怕至極(不過這個數字並不可信,必須注意)。和珅被殺後,他的家財立即被滿清貴族們瓜分,其中嘉慶皇帝份額最多,因此也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

乾隆在世時,國庫充盈,存銀達到6000萬兩,加上從和珅家中抄來的銀兩。乾隆給嘉慶留下的遺產不可謂不豐厚,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嘉慶皇帝和大清王朝卻很快陷入了貧困之中。可以說,終嘉慶一朝,清政府都處於嚴重的財政危機中。那麼我們就要問了,和珅和乾隆給嘉慶留下的巨額銀兩,到底去哪兒了?為何花得那麼快?如果嘉慶現在還能說話,恐怕他會憤懣地說:「都怪那個叫王聰兒的妖女!」

王聰兒本是一個賣藝的少女,她隨母親走南闖北,吃盡了人間苦楚。後來母女倆一路賣藝到了襄陽,受到當地惡霸的欺侮。在這節骨眼上,一個叫齊林的漢子挺身而出,救下了母女倆。齊林本是襄陽白蓮教的首領,是清政府欽定的通緝犯,他古道熱腸,是個十足的好漢。在齊林的感召下,王聰兒入了白蓮教,經常依靠賣藝的身份宣揚白蓮教教義。最終,齊林和王聰兒情投意合,成了夫妻。成親後,齊林便和王聰兒一起謀劃發動反清起義。

當時是嘉慶元年,和珅仍在執政。在和珅的縱容下,地方的貪官污吏瘋狂地對人民敲骨吸髓,人民痛苦至極。由於自然災害,今天的川陝楚交界地區的人民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無數百姓流離失所,成了流民。因此,在這些已經有大規模起義的苗頭,只欠舉義者來點燃。1796年10月,白蓮教首領劉之協率先發動起義。齊林、王聰兒聽聞此消息後,立即舉旗響應,轟轟烈烈的白蓮教起義就此爆發。

然而在起義發生前,消息不幸走漏,齊林被官府抓捕並殺害。丈夫死後,王聰兒悲痛欲絕,但她很快調整了心情,抹掉眼淚繼續領導教眾起義,大家都稱王聰兒為齊寡婦,稱她領導的軍隊為齊家軍,而嘉慶皇帝將她稱為齊王氏。

原本,嘉慶和太上皇乾隆以為白蓮教起義不過是場小暴動,可以輕鬆鎮壓,誰知白蓮教義軍勇猛異常,率敗官軍,人數發展到了10多萬人。在所有義軍中,以王聰兒手下的軍隊實力最強大,多達4、5萬人。她率領義軍從湖北殺到四川,與當地教眾會師,為了方便指揮,起義軍以黃、青、藍、白四色為號,分成八路大軍。王聰兒被推選為八軍的路統師。一個年輕女子可成為這樣大規模起義的首領,由此可見王聰兒能力之強!

當時王聰兒不過是個不到20歲的女孩,然而她天生就是個做將軍的材料,無論多少士兵在她手上,都能指揮自如。為了躲開官軍的圍追堵截,王聰兒使用了古老的流動戰術。王聰兒率軍在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地四處流動,讓追擊的清軍疲於奔命。戰鬥中,王聰兒更是身先士卒,戰鬥中她甚至還被射中了一箭。

1798年,王聰兒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兵臨西安,讓嘉慶驚出了一身冷汗。隨後,嘉慶派多名大員前往西部,試圖撲滅起義。然而腐敗的清朝官兵只知貪污腐敗,遇到戰鬥就互相推諉,因此王聰兒和她的手下才得以屢破敵軍。最終,清軍所有的堵截計劃均告失敗,盛怒之下,嘉慶下旨痛責鎮壓不力的將帥,還大罵王聰兒是罪魁禍首。

在嘉慶的重壓下,清軍主將明亮不得不開動腦筋,思考擊敗王聰兒的方法,最終他想出了一條毒計。王聰兒等人進行流動作戰,所以補給都要就地徵集。因此明亮命令各地組織武裝民團,修築碉堡。起義軍一來,就把百姓趕到碉堡里去,叫起義軍找不到群眾幫助,得不到糧草供應。而這個計策很快就奏效了,王聰兒和她手下軍隊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困難。

為了擺脫不利的境地,王聰兒被迫率領2萬精兵進攻西安,然而清軍早有防備,王聰兒不幸失利。之後,王聰兒本想帶著部隊回湖北,結果遭遇清軍和地主武裝的夾擊。在三岔河,王聰兒遭遇清軍的三面夾擊,最終戰到彈盡糧絕。為了不被清軍俘虜,王聰兒登上山頂、一躍而下,壯烈犧牲,年僅22歲。

王聰兒雖然死了,但嘉慶並沒有高興多久,起義還遠遠沒有結束。王聰兒的犧牲反而激發了起義軍余部的憤怒,他們紛紛打出為王聰兒復仇的旗號,仍積極與清軍搏殺。此後,義軍仍流動於中部五省,把清朝腹地攪得天翻地覆,直到嘉慶九年才得到鎮壓。因為這次起義,導致清朝十餘名提督、總兵等高級武官及副將以下400餘名中級武官陣亡。據統計,清朝前後投入超過兩億兩白銀,相當國庫五年的財政收入,使國庫為之一空。而抄和珅家所得的銀兩,也在鎮壓起義中被花個乾淨。而大清朝也因為這次起義,墮入了衰落的深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陶陶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韓信一生有三大失誤!誤提一個要求,誤拒一個建議,誤信一個流氓
曹操在決定是否處死呂布時,身旁明明站著郭嘉,為何偏要問劉備?

TAG:陶陶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