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匈奴單于王冠:迄今唯一的「胡冠」鷹頂金冠飾!

匈奴單于王冠:迄今唯一的「胡冠」鷹頂金冠飾!

隨著央視《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第一集「你好,我的對手」的熱播,戰國時期的鷹頂金冠飾浮現在觀眾面前。作為匈奴單于王冠的它,是匈奴文物最有代表性的稀世珍品,是迄今所見的唯一的「胡冠」。它造型奇特,製作精湛,不僅是藝術的結晶,而且是權力的象徵,堪稱匈奴藝術瑰寶,對中原文化也有一定的影響。

匈奴,曾經是長期懸在大漢王朝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個民族的起源眾說紛紜,傳說是夏王朝遺民。但是出現在我們史書中的時間卻很晚,直到戰國時期才出現記載。其後便風捲殘雲般統一了整個北方草原,建立起了強大的帝國。鷹頂金冠飾,這一匈奴單于的王冠,見證了戰國時期匈奴的崛起。這件金冠飾是如何被發現的?它有著怎樣的特點?又有著怎樣的特殊意義?本文將通過內蒙古博物院院長陳永志的介紹,去領略鷹頂金冠飾千年前的颯爽英姿。

匈奴單于王冠:迄今唯一的「胡冠」鷹頂金冠飾!

鷹頂金冠飾發現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阿魯柴登。1972年,當地農民在生產作業時發現了一批珍貴的金銀器。1973年考古人員進行了調查並發掘,發現了兩座墓葬。通過發掘以及收繳之前被拿走的文物,發現了大量的金銀器,其中金器218件,銀器5件。金器有各種紋飾的牌飾以及金串珠、項圈等,最有名的就是鷹頂金冠飾。

鷹頂金冠飾由鷹形冠飾和黃金冠帶兩部分組成。鷹形冠飾構成了雄鷹鳥瞰狼咬羊的生動畫面。全高7.3厘米, 重192克。黃金冠帶由三條半圓形金條組合而成。每件長30厘米、周長60厘米, 共重1202克。

判斷鷹頂金冠飾的年代,需要對出土的金銀器進行分析比較。在出土文物中佔有多數的牌飾,都有鷹、虎、豹之類的兇猛動物的圖案,以及兇猛動物獵殺其他弱小動物的場面。如虎吃羊,虎吃鹿、虎吃一些其他弱小的動物等。這種類型的牌飾在戰國匈奴墓葬中很常見,分布也比較廣泛,在新疆阿爾泰地區、中亞以及北蒙古地區都有發現。因此這批文物應該是屬於戰國時期匈奴的遺物。

匈奴單于王冠:迄今唯一的「胡冠」鷹頂金冠飾!

鷹頂金冠飾是匈奴單于的王冠

鷹頂金冠飾工藝精湛,代表了戰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鷹形冠飾下部為厚金片錘打成半球面體。半球面體上面有浮雕動物咬斗圖案。其中四隻狼, 兩兩對卧, 狼的四肢屈曲前伸, 分布於半球體的左右兩側; 另外四隻為盤角羊, 也是兩兩成對,羊角後卷, 捲曲處鏤空, 前肢前屈, 後半身被狼緊緊咬住,形成了反轉的姿態, 使後肢朝上, 搭在兩對狼的頸部, 分布於半球體的前後。在半球體之上, 傲立展翅雄鷹一隻。鷹的頭部、頸部鑲嵌兩塊綠松石,在頭頸之間裝一帶花邊的金片, 好似項鏈。

黃金冠帶由三條半圓形金條組合而成。在冠帶前部, 有上下兩條, 在其末端上下兩條之間有樺鉚插合, 冠帶後邊一條, 兩端有樺鉚與冠帶前部互相聯結, 組成圓形。這個圓形冠帶的左右兩邊, 在其靠近人耳部分每條的兩端分別作成半浮雕狀的虎、盤角羊、馬的形狀, 其它的主體部分為繩索紋。

匈奴單于王冠:迄今唯一的「胡冠」鷹頂金冠飾!

鷹頂金冠飾是利用阿爾泰地區的金屬冶煉技術加工而成的。阿爾泰地區盛產黃金。阿爾泰,用蒙語翻譯,就是金子的意思。這個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金屬加工、冶煉技術特別發達。通過與阿爾泰地區發現的金銀器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現金冠飾的金屬成型工藝、鍛造工藝,與阿爾泰地區的金屬鍛造工藝有直接的關係。

匈奴單于王冠:迄今唯一的「胡冠」鷹頂金冠飾!

鷹頂金冠飾是匈奴單于的王冠,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這件文物用非常奢華的黃金來鍛造。紋飾與阿爾泰地區斯基泰文化風格比較接近。通過與周圍地區發現的戰國時期匈奴文物比較可以看出,他們風格一致,但是金冠飾的規格無疑是其中最高的。即便從目前整個北蒙古草原的發現來看,這件金冠飾也是目前發現規格最高的。因此它應該是匈奴最高統治者單于的王冠。

鷹頂金冠飾背後的漢匈文化交流

這件戰國時期的鷹頂金冠飾,是匈奴文物最有代表性的稀世珍品,是迄今所見的唯一的「胡冠」。它造型奇特,製作精湛,不僅是藝術的結晶,而且是權力的象徵,堪稱匈奴藝術瑰寶,對中原文化也有一定的影響。

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以後,將胡冠也引入了中原。在王國維的《胡服考》中有較為詳細的論述: 「胡服之冠,漢世謂之武弁,又謂之繁冠,古弁字讀若盤,繁讀亦如之……若插貂蟬及鶡尾,則出胡俗也。其插貂蟬者,謂之趙惠文冠。……其加雙鶡尾者,謂之鶡冠,亦謂之鵕鸃冠。」《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可見趙武靈王仿效的胡冠,並不是直接搬用,而是加以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胡冠被引入中原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那就是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胡服騎射,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於是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最終使得趙國的軍事力量大增。

匈奴單于王冠:迄今唯一的「胡冠」鷹頂金冠飾!

所以,胡冠被引入中原的背後,其實是中原對匈奴文化的部分認同。北方游牧民族崇尚武力、權威,從匈奴文化中常見的虎噬羊、虎噬鹿、鷹等以大自然動物為母體的紋飾就可以看出來。虎、鷹等都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獲取的一部分,都是武力、權力的象徵。所以他們在藝術創作中直接取材於自然界中的動物。而這些思想在某種程度上與一部分中原人的價值觀是不謀而合的。因此匈奴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是互相吸收、互相影響的關係。

胡服騎射就是很典型的一個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案例,特別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有機結合,能夠形成一個更強大的文化。趙國在這一階段的表現就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不只是中原文化學習匈奴文化、北方游牧文化;中原農耕文化對匈奴文化、北方游牧文化也產生了一些影響。比如說中原的種植技術,手工業生產技術,也在這個歷史時期傳向漠北蒙古草原地區。

鷹頂金冠飾,這一草原瑰寶,如今靜靜的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院展廳內,訴說著千年前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視聽味」多重體驗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開先河,國內首次將文物的三維數據運用到數字展陳方向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