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空軍飛行員的心中,都有一頂「金頭盔」

在空軍飛行員的心中,都有一頂「金頭盔」

夕陽西下,戰鷹歸巢。

訓練結束了,又是一場艱苦的對抗,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姚凱疲憊地跨出戰機機艙。他抹了把額頭的汗珠,拎起頭盔,頭盔里的汗水也滴答落下。

姚凱是去年空軍航空兵競賽性考核的「金頭盔」得主。「金頭盔」,顧名思義,是一頂金色的頭盔。而此時,姚凱手中的頭盔和其他戰友的別無二樣。

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空軍組織的「金頭盔」比武,已再沒頒發過那頂曾讓無數飛行員羨慕的金色頭盔。

「金頭盔」比武不頒發金頭盔了。這背後的原因,沒有明確的解釋。這個變化,在空軍航空兵部隊也沒有成為新聞。對此,姚凱的理解是,「物質上的東西,無所謂了」,大家更看重的是那頂「金頭盔」背後蘊含的東西。

「金頭盔」的價值在於頭盔之外。採訪空軍航空兵飛行員,類似的觀點一再被人提起。這項比武賽事歷經多年的進化,有形的「金頭盔」不再為飛行員們所看重,那頂頭盔所代表的對勝利的渴望卻在人人心中落地生根。

7年來,這個訓練平台在不斷升級貼近實戰。「金頭盔」比武在空戰訓練領域引起化學反應的同時,也為建設強大現代化空軍的「空戰文化」注入了時代養分,潛移默化中提升飛行員們所必需的品質素養。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空軍飛行員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頂光芒四射的「金頭盔」。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頂「金頭盔」

——空軍「金頭盔」比武進化史的調查與思考之三

解放軍報記者 范江懷 王天益

不甘落後的血性

「今天你贏了我,明天我戰勝你,就是戰鬥力的螺旋上升」

去年的「金頭盔」之戰,姚凱和搭檔高中強贏得並不輕鬆。一次纏鬥中,高中強差點與對手「同歸於盡」。

那是一場難解難分的雙機編組二對二空戰。第一場雙方打成平手,上天再戰依舊難分伯仲,直到第三場,他們才以「一槍」優勢險勝。

那一刻,高中強被對手鎖定了,而且處於不可逃逸區。怎麼辦?就在距離被擊落還有10秒時,他做了個令人驚訝的動作:掉轉機頭,向對手發射「導彈」。

如果是實戰,他也將被擊落。但他的這個舉動,有可能以自己的劣勢抵消對手的優勢,幫助自己的長機贏得勝利。「當時沒想過那麼多,只想怎麼贏!」事後復盤,高中強覺得,真上了戰場,自己還會那麼做。

去年的「金頭盔」比武,增加了四機近距空戰考核。近距空戰在實戰中被稱為「必須見血」的戰鬥。

空中拼刺刀,就得有血性。空戰史上,我軍航空兵曾在國土防空作戰中寫下同溫層開炮、雙機對頭著陸、零高度殲敵等血性篇章。今天,當對抗訓練隨著「金頭盔」比武在空軍航空兵部隊推開,藍天上真刀真槍的對抗,已經成為飛行員們砥礪血性的新擂台。

「金頭盔」比武多次在空軍某訓練基地組織展開。該基地副司令員景建峰多次在比武現場指揮觀戰。他告訴記者,雖然「金頭盔」只是對抗訓練,但也碰到不少人在空中打紅了眼,不得不通過「叫停」來確保訓練安全。

對飛行員們而言,為贏得對抗的勝利,當然要不惜一切和對手拼,但更多的時候,還得和自己拼。敢打敢拼、快意恩仇是有血性的表現,卧薪嘗膽、敗中求勝同樣也是有血性的表現。

對此,「金頭盔」得主鄭平深有體會。2011年首屆「金頭盔」比武中,鄭平駕機升空,與對手展開激烈對抗。憑著過硬的技戰術,他幾乎把對手逼到絕路。可每當鎖定目標準備實施攻擊時,機載雷達就受到電磁干擾,總構不成發射條件。

不信邪!上去又打,還是輸;再打,輸得更慘!

怎麼辦?慘敗回營後,他們對部隊訓練方法、戰術運用、設備使用、心理素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反思,厲兵秣馬準備再戰。第二年,沙場再點兵,他們一舉包攬了個人前6名,2名飛行員奪得「金頭盔」。

「逆襲」的道路並不輕鬆。姚凱也曾在2014年的「金頭盔」爭奪中鎩羽而歸,在2016年的比武中以「一槍」之差敗北。去年奪冠的背後,是每周只休息一天的艱苦訓練,是每次對抗都五六倍甚至七八倍重力加速度的高強度載荷,是每次訓練結束後「一晃腦袋脖子就嘎嘎直響」和腰酸背痛。

這些,在爭奪「金頭盔」的征程上,已逐漸成為飛行員們的常態。

航空兵某旅旅長雷霄告訴記者,如今,除了改裝飛行外,每個架次都是有升空就有對抗。旅里也有一張類似「金頭盔」比武排名那樣的榜單,每天刷新著飛行員們的成長進步。

這個榜單上的第一名,平均個把月就要易主。雷霄覺得這是最可喜之處:「今天你贏了我,明天我戰勝你,不甘落後的血性背後,就是一支部隊整體戰鬥力的螺旋上升」。

飛行員圍繞空戰戰法展開地面協同演練。解放軍報特約記者劉應華攝

不敢懈怠的鑽研

「平時訓練的道路四通八達,但只有一個正確的出口通向勝利」

回顧過去7年里的「金頭盔」比武,你會發現,這項賽事的規則一直在變:從同型機對抗到異型機對抗、從一對一空戰到二對二空戰、從中距到近距、從放開高度差到取消部分戰機外掛和干擾限制……

某基地副司令員景建峰認為,每年都有新變化,正是「金頭盔」比武始終充滿活力的重要原因。每次「解鎖」一項自由空戰的限制,都打開一片實戰化對抗的新空間。戰鬥力藉助實戰化訓練的台階一點點牽引出來,大家也通過這個過程逐漸掌握未來空戰的制勝機理。

雷霄參與了「金頭盔」比武最初規則的制定。在他看來,空中戰鬥飛行是「小前台、大後台」。這句話既包含了「小兵力、大體系」的空間概念,也蘊含著「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時間哲理。對抗比武這個「前台」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引著官兵在「後台」對更多體系裝備、更深制勝機理的研究。

三奪「金頭盔」的蔣佳冀曾把自己的勝利歸結於:第一次靠奇招制勝,第二次憑組合拳奪金,第三次則是靠學習研究的深度。事實上,這可能只是謙虛的說法。「奇招」和「組合拳」又何嘗不是對對手、對戰術戰法的研究?

7年來,「金頭盔」比武如同一個風暴眼,一支支部隊走進其中接受實戰化對抗的洗禮,也從中樹立起求真務實的學習研究之風。

研究的第一個層次是人和裝備。技術決定戰術。飛行員們愈發深刻地認識到,只有把手中裝備搞懂,將對手的技術情況、裝備性能研究透徹,並有針對性地進行準備,研究出對策措施,才能出奇制勝。

緊接著,他們又將鑽研的目光投向了戰術戰法和制勝機理。飛行員楊國偉先後3次參加「金頭盔」爭奪。去年他發現,大家的空戰意識和能力進步神速:「對方一枚導彈打過來,你敢於從容不迫地做出機動,最後分秒不差地規避掉,這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但在這次考核中很常見。」

研究深入一小步,實戰能力可能提升一大步。然而,學習研究每深入一點都不容易。

高中強告訴記者,根據他自己的經驗,空中8分鐘的對抗,至少需要8個月的數據積累,「勝利都是每一個架次、每一滴航油換來的」。

他舉了個如何飛出最佳快轉速度的例子。空戰中,飛行員操縱戰機快速轉向的速度直接關係著擊殺與生存的效率。然而,最佳的快轉速度是多少呢?從3000米到9000米的作戰高度上,每個高度層要探索20個數據。也就是說,要得到作戰空間的最佳快轉速度,你至少得探索好幾百次,每次都得承受五六倍的重力加速度。然後,還得結合個人操作習慣反覆訓練,把理論的最優轉化為本能的反映。

聽上去,這樣的研究很枯燥,但高中強「沒覺得」:「當你想盡辦法,終於擺脫了導彈,被大家稱為『神擺脫』,也挺有成就感的。」

年復一年的「金頭盔」爭奪之路上,無數的飛行員都在做著和高中強類似的事情,而且絲毫不敢懈怠。

備戰「金頭盔」的那段時間,航空兵某旅大隊長丁儻一連3天都夢到打空戰,「跟著了迷一樣,一閉眼腦子裡凈是飛機姿態,怎樣能以最短時間發現敵人、規避導彈,搶佔對手的六點鐘方向擊落它」。

隨著學習研究的深入,飛行員們對「金頭盔」比武本身也有了新的認識。

「以前都當做是一個爭彩頭的比武,現在,大家更願意把它看作是一個檢驗自身能力的平台。」一名飛行員告訴記者,大家研究得都很深,都結合自身的裝備制定研究了一些戰法,但是管用嗎?大家都想借著競賽性考核來檢驗檢驗。

「平時訓練的道路四通八達,但只有一個正確的出口通向勝利。」在高中強看來,「金頭盔」比武為大家尋找那個出口提供了光亮。

據了解,從去年開始,「金頭盔」爭奪戰中所有考核架次生成的數據,空軍機關都會分發給部隊作為戰法研究資料。

這意味著,空戰骨幹們的研究成果將在更大範圍內為飛行員們共享;對空戰制勝機理的探索,也將凝聚起更加廣泛的力量。

不需提醒的創新

「飛行不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是空戰」

觀察7年來的「金頭盔」爭奪戰,景建峰還有一個發現:這些年來,每年奪得「金頭盔」的飛行員,用的都是不同的戰法。

去年的比武中,高中強和姚凱甚至每一場比賽打法都各不相同:這局軟磨硬泡、借力卸力,下局又迅疾如雷、快打快撤,決賽中關鍵一場比賽,大家都打得很謹慎,他們卻大膽採用超遠距離發射,拿下了關鍵一分。

這一切都在佐證一個事實:爭奪「金頭盔」,每一次的成功都是不可複製的,要贏得下一次的勝利,就必須不斷創新,「你不創新,一年的優勢都保持不了」。

當然,戰法本沒有固定套路。空戰是空中戰鬥的藝術,戰法是應變之法,是戰術原則和技巧的靈巧運用,是飛行員的臨機發揮和個性張揚,創新似乎本來就是空戰的題中應有之義。

然而,在過去,各部隊由於空戰訓練大多是與自己對抗,對手是熟悉的;對抗的條件有不少限制,又少了許多變化的可能,創新的種子想要破土並不容易。

「金頭盔」比武帶來了改變:交手的部隊每次都不同,參賽的選手每年都有固定比例的新人,空戰對抗的環境條件每年都有新變化。對飛行員來說,「要適應這些新情況,你必須主動求變創新」。

在比武中,得分低的部隊看到了自身不足,有緊迫感;得分高的部隊看到兄弟單位的昂揚鬥志,有危機感。強烈的競爭,時刻催化著不需提醒的創新。

於是,飛行從一種技術性的活動變成了充滿創造性的活動。飛行員高本超由此對飛行有了新的理解:「飛行不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是空戰。」這裡的空戰,當然是指千變萬化,蘊含無儘可能和創新思想的自由空戰。

不過,空戰中的創新並不都是什麼異想天開,更多的時候則是於困難重圍中殺出一條新路。高中強記得,剛開始練習近距空戰時和旅里的林參謀長打,總是被打得稀里嘩啦,根本看不到贏的希望。後來,他和姚凱開始大量畫圖研究,一次一次,從輸到不輸,然後再到贏,新的招法也就逐步形成。

新招法需要檢驗。檢驗的最好平台,當然還是「金頭盔」比武。

去年的比武中,有個單位摸索出的戰術是先隱藏自己,然後到了中距再後發制人。結果到了對抗中,對手根本就沒有給他隱藏的機會。「這說明創新的方向跑偏了,失敗了。但是把自己的失敗暴露在上戰場之前,也是有價值的。」

如果是成功了也別高興太早。在「金頭盔」比武這個平台,你的點滴創新分分鐘就可能被人複製過去,然後用來對付你。航空兵某旅副大隊長劉匯敏告訴記者,去年的比武中,他們從對手身上學了不少戰術,「決賽中有一場對陣某旅的關鍵比賽,我們用的就是他們前一天戰勝另一個部隊的戰法,幾乎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航空兵某旅中隊長王凡在每一場空戰後都會細心分析兄弟部隊的戰術亮點:有的善於能量管理,有的精於空戰幾何學應用,有的空空、空地配合默契……最終,博採眾長汲取了一大堆創新成果的他,去年與隊友共同斬獲「金頭盔」。

「激勵創新、檢驗創新、推廣創新」,在王凡看來,這是「金頭盔」比武給予每一個追求勝利的飛行員的最好禮物。

「金頭盔」的鍊金術

王天益

都說烈火煉真金。要戴上那頂金光燦燦、象徵中國空軍殲擊機飛行員最高榮譽的「金頭盔」,自然也少不了激烈自由空戰的淬鍊。

作為空軍四大實戰化訓練品牌之一,「金頭盔」有什麼獨特的「鍊金術」?

採訪中,有兩個現象令人印象深刻:一是飛行員們聊起「金頭盔」時毫不掩飾的對勝利的渴望,二是「金頭盔」的練兵模式和規則在各部隊遍地生根。

你可以把它們視作「金頭盔」的溢出效應,但也不妨將其理解為「金頭盔」產生化學反應必不可少的兩種元素:一種是精神的力量,一種是法規的力量。

這二者,一內一外,猶如熔爐內部的高溫和堅固的「爐壁」。7年來,「金頭盔」比武淬鍊出大批空戰精英,引領空戰訓練不斷向實戰貼近,與之不無關係。

我們都說,精神是最鋒利的刀刃。然而,利刃也需要磨刀石,就像種子離不開土壤。如果你走進航空兵部隊,看見那一張張不斷刷新對抗成績排名的榜單,看到飛行員們針對上天飛行1小時展開的4小時、5小時地面研究。你會發現,在這裡,「金頭盔」是比武訓練平台,也是空戰文化,是涌動著血性、創新精神、刻苦鑽研的源頭活水。

《尉繚子》說: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里。實戰化,到底怎麼「化」?「金頭盔」比武讓我們看到,不僅要「武化」,也要「文化」,既要錘鍊技能戰術,也要砥礪精神鋒刃。並且, 這二者並不割裂,不是要分別在訓練場和課堂上來解決問題,而是可以一體推進、整體實現的。

當然,光有這些還不夠。練兵熱情高漲並不意味著戰鬥力必然提高。否則我們無法解釋,為什麼有的單位年年也搞大比武,參賽者拼得頭破血流,卻仍不過是在「一年級」的考場上爭第一名。

哲學上認為,精神的力量需要科學引導方能轉化為有效的物質反應。「金頭盔」的引導方式,就是那些不斷變換的、在爭議中不斷完善的比武規則。這些堅固的「熔爐爐壁」保證了官兵的時間、精力和智力的正確投向,並朝著能打勝仗的模式不斷塑形。這個過程中,它們也固化為空軍新一代軍事訓練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

什麼是好的實戰化訓練法規?我們可以說,能夠設計未來戰爭的法規當然是最好的,但我們不能否認,能設計贏得未來戰爭的實戰化訓練路徑也同樣重要。

就像一名年輕飛行員讀懂的「金頭盔」的魅力:「它不是一個實戰的平台,但至少每年都在改,每年都在貼近實戰!」

(本文刊於《解放軍報》2018年7月25日 0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一品 的精彩文章:

萬曆年間的抗倭援朝:日軍暴露五處致命破綻,中日兩軍都到了極限

TAG:軍武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