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就那麼難呢! 白瞎了先驅者魏源的思想半個世紀

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就那麼難呢! 白瞎了先驅者魏源的思想半個世紀

原標題: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就那麼難呢! 白瞎了先驅者魏源的思想半個世紀


許多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到了近代就成為「惰力」 「阻力」, 中國近代文化即是西方文化的「移植」,似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根本無法滋生出具有近代價值的成分,中西文化也絕無互相溝通可言。這種看法並不符合近代文化演進的歷史實際


鴉片戰爭剛剛發生,西方的先進文化隨著侵略者的大炮出現時,就有一位哲人, 對於學習西方先進文化與堅決反抗西方侵略,對於抨擊清朝封建統治腐敗落後與確信中華民族的前途這些紛紜糾結的問題,首先作出剖分抉別,顯示出中國傳統文化優秀部分的代表人物,在中西文化撞擊的最早時刻所具有的應變能力。這位哲人就是魏源


魏源在鴉片戰爭後能夠成為首倡學習西方的人物,絕非偶然。其深刻原因, 應從鴉片戰爭前他的文化主張去找。 換言之,他所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優良部分,是他具有應變力的內在基礎,使他能在事變的刺激下,立即走上了接受西方知識、學習西方文化的道路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湖南邵陽人。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


他猛烈抨擊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除富貴而外不知國計民生為何事,除私黨而外不知人材為何物;所陳諸上者, 無非膚瑣不急之談,紛飾潤色之事; 以宴安酖毒為培元氣, 以養癰貽患為守舊章,以緘默固寵為保明哲」。 「遇大利大害則動色相戒,卻步徐視而不肯身預。」 對封建官僚營私謀利、 腐朽透頂、 禍害國家表示了極大的憤慨。


更難得的是,魏源敢於向君權挑戰,他將古代民本思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提出了具有近代民權色彩的論點。《默觚·治篇三》云: 「人者, 天地之仁也 ……故天子自視為眾人中之一人,斯視天下為天下人之天下。」


基於這種具有民權主義傾向的認識,魏源憧憬下情上達、上情下達的政治局面。他還把言路的通塞視為國家盛衰的重要標誌:「景運之世, 言在都俞, 其次言在旌木, 其次言在庭陛,其次言在疏牘, 其次言在歌謠, 其次言在林藪, 其次言在腹臆;言在腹臆, 其世可知矣。」



西方殖民者是一個陌生的對手鴉片戰爭前, 中國長期以「天朝上國」自居, 視外國都是 「蠻夷之邦」, 閉目塞聽。鴉片戰爭中,統治集團始而盲目虛驕,終而屈膝投降,前後兩番表演, 原因實是一個,即對外國事務極度昏暗無知。甚至在戰敗以後,統治集團也不能從中吸取一點教訓,睜開眼睛看看世界


作為一個階級來說,當時的封建統治階級已經極度腐朽,完全喪失應付事變的能力,只圖僥倖得以苟安,不惜出賣民族利益,還要自打腫臉充胖子,講些 「撫之以恩」 「暫事羈縻」 一類騙人的話。 這種投降政策把中國一步步引向半殖民地的黑暗深淵。


當時還有人不顧中國失敗的事實,吹噓清朝 「國運方隆」, 認為延請外人教造船造炮技術是「喪失國體」, 「反求勝夷之道於夷」, 「古今無是理」。這種依舊夜郎自大、拒絕學習外國的頑固態度也嚴重阻礙中國的進步。



姚瑩與《康輶紀行》

姚瑩(1785—1853年),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晚清史學家、文學家。從祖姚鼐,是桐城派古文主要創始人。鴉片戰爭爆發時,他正在台灣道任上,與鎮將達洪阿協力同心保衛國土。清王朝向英國屈辱議和後,戴罪以知州分發四川,兩使西藏,寫下著名的《康輶紀行》。


考察近代史開端時期中西文化的撞擊,還應注意一個群體, 主要指魏源、 龔自珍、 林則徐、 姚瑩這些對社會問題和文化問題有共同傾向的人物。他們在鴉片戰爭前便有密切交往,周圍還有黃爵滋、湯鵬、 張際亮、 包世臣、 潘德輿等人。其共同基礎, 是經世思想重視氣節, 以 「力振頹風」自任,希望於時局有所匡救。至鴉片戰爭爆發,這些核心人物都是著名的抵抗派,互相竭誠支持。在文化問題上, 則由經世和變革, 發展到注重殖民者東來的新變局


林則徐是一位在當時條件下難得的頭腦相當清醒的實行家。他在與陌生的西方殖民對手打交道時,既堅決反抗侵略,又重視了解外國情形,給予魏源以直接的重要的啟示。他一到廣州,便 「日日使人刺探西事, 翻譯西書, 又購其新聞紙」。


他上奏道光皇帝區別對待外商, 「遵法者保護之, 桀驁者懲拒」。 這些都是傳統文化體系所未曾有過的近代觀點。 道光卻嚴詞批駁:「同是一國之人, 辦理兩歧, 未免自相矛盾。」保護正常貿易, 本來可以發展成為具有進步意義的新生機,可是當它處於萌生狀態時,就被掌握專制權力的頑固意識所扼殺。



林則徐 昭示中外,虎門銷煙


魏源批判了兩千年來被視為「神聖古訓」 的 「嚴夷夏之防」這一迂腐觀點,提出了解外國是當務之急和新價值觀。他尖銳地揭露統治集團對外國昏暗無知,是造成戰爭慘敗的重要原因:


「今日之事,苟有議徵用西洋兵舶者,則必曰藉助外夷恐示弱,及一旦示弱數倍於此,則甘心而不辭; 使有議置造船械師夷長技者,則曰糜費, 及一旦糜費十倍於此, 則又謂權宜救急而不是惜;苟有議翻夷書、 刺夷事者, 則必曰多事。 (原註: 嘉慶間,廣東有將漢字夷字對音刊成一書者,甚便於華人之譯字,而粵吏禁之。)則一旦有事, 則或詢英夷國都與俄羅斯國都相去遠近,或詢英夷何路可通回部……以通市二百年之國,竟莫知其方向,莫悉其離合,尚可謂留心邊事者乎?」


同時他用英國以新加坡為基地,處處偵探中國情報作對照:「 (英人) 建英華書院, 延華人為師,教漢文漢語, 刊中國經史子集圖經地誌, 更無語言文字之隔。故洞悉中國情形虛實。而中國反無一人了彼情偽,無一事師彼長技。喟矣哉!」


魏源他還清醒地預料到, 傳播外國知識, 定然要經歷與頑固保守勢力的嚴重鬥爭,要冒極大風險, 「使後世有人焉,日翻夷書, 刺夷事, 籌夷情, 如外夷之偵我虛實, 其不轉罪以多事, 坐以通番者幾希」 ! 但他懷著偷天火給人間的無畏精神,自覺地擔負起時代先行者的責任,「創榛辟莽, 前驅先路」 。


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新課題。他撰寫 《海國圖志》的目的很清楚,《海國圖志敘》 說: 「是書何以作? 曰: 為以夷攻夷而作, 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抵抗惡魔般的外國侵略者承認侵略者高明、拜他們做老師, 這二者本來是不容易跨越的對立關係。魏源發揚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樸素辯證思維的傳統,因而能夠跨越二者的對立,看到其內在的統一關係。他還說:「善師四夷者, 能制四夷; 不善師外夷者, 外夷制之。」



魏源當時提出學習外國的重點是在軍事技術方面,但他同時主張發展民用工業,主張設船廠和機器局,既造戰船, 又造商船, 既從事軍事生產,又從事民用生產。《海國圖志》附錄中還介紹了蒸汽機、火車、織布機、 運河、 港口設施, 以及鈔票、 銀行、 匯兌、 保險知識。這些都利於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魏源還論證了「師夷長技」 的可行性。 他認為, 英國人的長處並非不可企及,「英夷船炮在中國視為絕技,在西洋各國視為尋常」。經過學習、 吸收, 能夠把別人的長處變為自己的長處,「盡得西洋之長技為中國之長技」。


魏源對華盛頓領導獨立戰爭勝利美國的民主政體表示衷心讚揚:


「嗚呼! 彌利堅國非有雄材梟傑之王也。 渙散二十七部落,渙散數十萬黔首,憤於無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愾, 不約成城, 堅壁清野, 絕其餉道, 遂逐走強敵, 盡復故疆,可不謂武乎



華盛頓在約克鎮接受康瓦利斯率領英軍投降

二十七部酋分東西二路, 而公舉一大酋總攝之,匪惟不世及, 且不四載即受代, 一變古今官家之局, 而人心翕然,可不謂公乎! 議事聽訟, 選官舉賢, 皆自下始, 眾可可之,眾否否之, 眾好好之, 眾惡惡之, 三占以二, 舍獨徇同,即在下預議之人亦先由公舉,可不謂周乎!」


魏源顯然已經相當中肯地領會了西方民主政體的主要問題:由公眾推選議事者,這些議事者再按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決定國家大事,選舉國家首領,首領廢除世襲制,並且定期換選, 他讚美這種制度 「公」 而且「周」,公開地表示它比中國幾千年「君權神授」 「朕即天下」 的專制制度要進步和合理。


魏源還把 「至於朝綱, 不設君位, 惟立官長、 貴族等辦理國務」,「推擇鄉官理事,不立王侯」 的瑞士, 譽為 「西土之桃花源」,同樣表達了對民主政治的嚮往。



鴉片戰爭多大程度上打開中國的大門呢?


魏源能夠跨出這具有深刻時代意義的第一步決不是偶然的,它植根於對封建專制腐朽性的認識,植根於鴉片戰爭前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闡揚。他看出專制制度大勢將去,所以才能認識 (儘管還不清晰) 歷史的發展將是實行西方民主制度這一趨勢。在當時的社會,魏源的主張是衝破黑暗報曉的雞鳴


直到戊戌變法前一年(1897年), 與西方國家打交道半個世紀了, 總理衙門的官僚對於外國事物依舊抱著極端拒斥的態度:「或竟不知萬國情狀,其蔽於耳目, 狃於舊說, 以同自證, 以習自安。」 「語新法之可以興利,則瞋目而詰難; 語變政之可以自強, 則掩耳而走避。」在如此複雜的文化背景下, 魏源卻在鴉片戰爭時期即大膽地對西方民主制度表示讚美嚮往,不可謂不是遠見卓識


梁啟超評價魏源的觀點「乃支配了百年來之人心」,是結合他本人和同時代人的切身感受而講的,確實反映了近代的歷史進程。而19世紀九十年代康梁的戊戌變法和孫中山成立興中會,距魏源的《海國圖志》已經整整半個世紀矣!



作者陳其泰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先生。

目錄


總論 中國近代史學發展趨勢


近代史學:跨世紀的歷程


近代史家對傳統史學的批判繼承


近代史家對通史體例的探求


上編 19世紀的中國近代史學


龔自珍的社會歷史觀


《聖武記》對清代盛衰的探索


魏源與鴉片戰爭史


魏源與中西文化撞擊

徐繼畬《瀛寰志略》的價值


近代愛國史家夏燮


《海國圖志》《日本國志》比較


黃遵憲的中西文化觀


黃遵憲與客家研究


《人境廬詩草》與近代文化覺醒


下編 20世紀的中國近代史學


梁啟超: 近代學術文化的開拓者


夏曾佑與通史撰著


20世紀初宣傳革命的歷史思想

陳寅恪治史風格


陳垣學術思想的升華


郭沫若史學的時代精神


范文瀾: 從國學向唯物史觀的跨越


侯外廬學術的特色


增訂篇目


龔自珍: 鍛造新的哲學武器


張穆的經世學風與《蒙古游牧記》的撰著


何秋濤《朔方備乘》的著史宗旨和史學價值


黃遵憲文化思想的特點及其歷史地位

王國維「二重證據法」 的形成及其意義


陳垣: 宗教史的開山之作


胡適: 《中國哲學史大綱》的新範式


民國初年歷史觀領域的新變革


「民族—文化」 觀念與傅斯年、陳寅恪治史


陳寅恪治史風格續議

跋 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唐僧西天取經去時艱辛回來容易?其實這背後有重大歷史玄機
乾隆一句話高出一般帝王士大夫太多,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TAG:華夏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