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東晨曦集團破產背後:「融資豆」利益鏈條的脆弱

山東晨曦集團破產背後:「融資豆」利益鏈條的脆弱

以大眾農產品作為融資載體,大豆並不是唯一的槓桿工具,還包括棉花、棕櫚油等。而大豆市場是我國開放最早的農產品市場之一,從2001年全面開放以來,中國一直大量進口大豆,是全世界最大的進口國,這也給一些動機不純的大豆進口貿易商們更多的套利空間。

山東是我國大豆壓榨的主要地區,也是融資性大豆進口最為集中的地區。

通常來說,大宗商品融資模式主要是進口信用證融資和倉單質押融資,前者此前在大豆貿易融資中運用頗為廣泛。筆者了解到,這主要是由於貿易商們在大量使用信用證融資過程中,發現了另外的賺錢捷徑。

這一捷徑即是運用商業銀行為企業融資提供的信用證,有了這一信用證企業可以選擇在海外進行美元融資,再用於進口,貨物進口後將其轉賣,就可以獲得相應的人民幣資金。在人民幣升值時期,這些進口貿易企業可以從中獲得相應的利差和匯差。

據了解,企業用進口信用證融資,一般可以從銀行獲得90天至180天的延期付款信用證,貿易商繳納信用證擔保合同金額的20%~30%作為保證金,所以哪怕是低價售賣實際的貨物,對於熟練操作的企業來說,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反而可以增加進口規模。可觀的利差和匯差「養肥」了像山東晨曦這樣不以貿易為最主要目的的進口貿易商。

在2013年至2014年人民幣升值期間,國內以大豆為載體的貿易融資行為在行業很普遍,當時甚至有些企業徹底放棄主業,轉而把大豆進口作為融資工具,通過資本運作大舉低價拋售套現,而後再將這些現金投向高利借貸或房地產市場,利用信用證90天甚至180天免息期賺取高額利息收入和人民幣升值匯兌收益。

多位業內人士對筆者表示,作為始作俑者的山東晨曦如今破產,是行業內可預見的結果。實體企業過度運用金融「把戲」,從而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

2014年隨著其他大宗商品如金屬進口融資出現問題之後,銀行系統對融資進口加強監控,使得融資進口商信用證的開立變得困難,這在當時已經使得一批體量較小,規模不大的企業被市場淘汰。

事實上,大豆貿易融資性進口高峰時期曾佔據國內大豆進口總量的35%,而大豆還僅僅整個貿易融資鏈條中的冰山一角。例如,另一貿易融資性進口的主要產品——棕櫚油,高峰期其融資性進口量佔到總進口量的85%。這樣的現象,除了偏離了正常的供求關係,也為真正從事貿易的企業帶來極大的風險。

在行業相對景氣、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包括大豆、棕櫚油這類大宗商品的融資手段風險並未引起外界的注意,但當市場行情發生逆轉,為貿易商們提供融資渠道的銀行將面臨巨大的壞賬風險時,向貿易企業「抽血」成為他們選擇的方式之一,進口貿易商們缺少了銀行這樣的輸血管道,資金鏈迅速斷裂則紛至沓來。

筆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服務於大宗商品的融資業務並不是國內首創,這一方式在國際市場中被運用超過100年的時間,但是以大宗商品進行融資套利在海外並不常見,這主要是由於歐美髮達國家貸款利率比較低,通過信用證進行融資的意義也不大,企業更多是用於純碎的貿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補齊鐵路發展短板 江蘇打造沿江城市群軌道「通勤圈」
中興通訊確認獲美商務部暫時部分解禁,授權有效期為1個月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