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將張郃知道司馬懿要讓他死嗎

大將張郃知道司馬懿要讓他死嗎

諸葛亮第四次兵出祁山,魏國因為大司馬曹真病重,魏明帝派遣司馬懿為統帥,率軍抵抗諸葛亮。

諸葛亮雖然成功地收割了上邽的麥子,並獲得斬敵三千的局部性勝利,但終因糧食缺乏而撤軍。

魏軍統帥司馬懿派張郃追擊,張郃進軍到木門,被蜀軍在高地設下的埋伏射殺。

張郃「懂得軍事的變化規律,善於安營布陣,預料戰爭形勢和地形條件,無不符合他的算計,連諸葛亮都懼怕他」。

但就是這樣一個身經百戰的大將,卻死於一次簡單的追擊戰,這是很不符合邏輯的一件事情。

一般認為,這是魏國統帥司馬懿妒忌張郃,擔心被張郃取而代之,藉機除掉了張郃。又因為他的孫子代魏當了新朝皇帝,寫歷史的人不敢在這個問題上探個究竟,因此張郃就這樣死於非命了。

應該說,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那麼,張郃知道不知道司馬懿的這個用意,他可以不執行這個命令嗎?或者是,他可以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嗎?

張郃知道不知道司馬懿這是要讓他去死先暫且一放,先來看看其他事項。

張郃可以不執行這個命令嗎

建安九年(231年)六月,諸葛亮因為糧食不繼,主動撤兵,司馬懿派遣張郃追擊。

張郃說:「軍法,圍城必開路,歸(主動撤回)軍勿追。」

司馬懿沒有聽進去。張郃不得已,於是進攻追擊。

張郃在追擊到了木門(小說中稱之為木道門)這個地方,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張郃和諸葛亮的軍隊交戰,蜀軍居高臨下,弓弩亂射,流箭射中了張郃的右膝,張郃陣亡。

在此之前,諸葛亮在這次北伐中取得了兩次小的勝利,一次是成功的收割了上邽的麥子,一次是魏延等人斬殺了尾隨而來的司馬懿中路大軍三千人。

在軍隊並沒有失利的情況下,諸葛亮主動撤軍,肯定會有所準備,此時下達的追擊命令也肯定是一種錯誤的決定,對於錯誤的決定,張郃可以不執行嗎?回答是否定的。

也就是說,一般帶兵將領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提醒主帥「歸軍勿追」,但主帥要是不改變決定,這個將領是不能不執行這個命令的,否則就是抗命,而抗命的將領是要當場被處死的。

那麼,提出意見和不提出意見就沒有區別了嗎?

有。不但有,而且區別很大。如果提出來,像張郃這樣,那麼這次戰鬥失利的主要責任就全部是司馬懿承擔,而張郃則沒有責任。

正因為如此,張郃失敗陣亡,他的兒子都被封侯,還給了他一個好的謚號「壯侯」。

假如張郃拒不執行命令是被司馬懿所殺,那麼他的兒子不但不能繼承爵位,很有可能全家受牽連被誅殺。

早在建安八年曹操就下達過一道命令,「賞功罰罪」,就是要把前方的將領的功罪和家人相聯繫,一個將領抗命,肯定是重罪,家人受牽連是必然的。

再有一個問題就是司馬懿有權殺他嗎?

這同樣毫無疑問。典型的事例就是古代齊國司馬穰苴斬殺監軍庄賈。當時,齊國被晉國和燕國打敗,齊景公派遣司馬穰苴帶兵迎戰。

由於齊國新敗,士氣低落,而司馬穰苴又沒有威望,他提出來要讓一位君王寵信國家尊重的大臣來做監軍,齊景公派來庄賈前來。

司馬穰苴和他約定了時間,而庄賈卻沒有按時到達,司馬穰苴就將他殺了。這

就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想而知,一個君王身邊得寵的大臣主將都可以將他殺掉,司馬懿怎麼就不可以殺掉一個張郃?

張郃可以試探性的進攻嗎?

這就是說,張郃明知道前方有危險,他也必須前去。這就又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張郃可以搜索前進慢慢地進攻嗎?

回答同樣是否定的。追擊要的是趕上諸葛亮的大軍,並不是讓你追上最後的零星部隊,否則,就是貽誤戰機,同樣要受到軍法的處置。

也就是說,司馬懿同樣可以殺了他。

這樣說來,前線主帥豈不是讓誰死誰就得死嗎?理論上說確實是這樣。

難道主將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這倒也不一定。簡單說就是前線主將有絕對權力,也有絕對責任,將領必須執行命令,主將也必須承擔主要責任。

也就是說,張郃無條件地執行了司馬懿的命令,那麼,整個西北戰場上的責任都應該由司馬懿來承擔。

這種情況和諸葛亮初次北伐有點兒相似之處,馬謖街亭失利,導致整個北伐失敗,馬謖被殺,諸葛亮承擔了整個戰爭失利的責任,降職三級。

只不過,種種原因讓司馬懿躲過了魏國的處罰。具體原因有:

一是魏國總體上取得了勝利,因為諸葛亮是「來犯」,不管是被擊退還是主動撤退,只要離開了魏境,魏國就是勝利;

二是西北戰場上的複雜條件掩蓋了司馬懿的用意,直到現在誰也難以下結論司馬懿就是要借刀殺人;

三是司馬懿是魏明帝的顧命大臣,魏明帝不可能去追究張郃是怎麼死的。所以,魏明帝能做的就是給張郃更多的補償,而司馬懿又不是諸葛亮,是不會出來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的。

至此我們可以說,張郃即便明明知道司馬懿讓他去死,他也不能抗命,而是必須去死。

也就是說,即便是有人告訴他,前去必定是死,在諸葛亮面前,他沒有任何僥倖活著回來的可能,他也必須向前去死。

張郃是不幸的,他遇到的這個人是司馬懿,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又代魏成了天下一統的晉國皇帝,所以我們看到的這段描寫都是非常的簡單。

按理說,張郃死的時候魏國已經建立了很多年,這和三國早期不一樣,那時候史料缺乏,對於某一事件記述簡單有情可原。

而這時候對於這麼高官大將的死亡,應該是有一個詳細記載的。

不過,史學家也讓我們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三國志·張郃傳》寫的和其他人的不一樣,文章開初那段評論性質的文字寫在前面,然後才寫到張郃之死。這是否就是一種暗示?

因為在正文之中很少有評論性質的文字出現,而論到張郃,史家卻這樣做了。這段文字全都是正面的,古代軍人以死於沙場為榮,張郃能戰死沙場並能得到史家的肯定,真不知道是他的不幸還是他的榮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迷醉 的精彩文章:

三國軍事才能超過其父的大將是誰
男入弄完之後為什麼還要働幾下?

TAG:三國迷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