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長安的歷史之謎,被1項考古發現破解,建造者是位昏君

唐朝長安的歷史之謎,被1項考古發現破解,建造者是位昏君

陝西省西安市是13朝古都,隋朝、唐朝等盛世王朝都建都於此,是陝西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但長久以來,圍繞古都西安存在一個歷史之謎,專家學者始終不能提出合理解釋。甚至有部分歐洲學者,還據此懷疑唐朝長安的繁榮程度和人口數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唐朝長安

原來,這個歷史之謎就是糧食供應問題。西安市處在陝西省的關中平原,西周、秦朝和西漢在此地建都時,這裡農業發達,沃野千里,號稱「八百里秦川」。由於當時人口稀少,糧食自給自足並不是問題。但到了隋朝和唐朝,關中平原環境惡化,農業優勢下降,而人口數量卻劇增數十倍。再加上唐朝長安的百萬人口數量,糧食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呢?

長安城

有些網友要說,隋煬帝不是開通了隋唐大運河嗎?可以通過水路運輸。但隋唐大運河的終點在河南省洛陽市,這裡距離陝西省西安市將近400公里,中間是崇山峻岭,陸路交通不便。水路更走不通,三門峽地區河道狹窄,水位落差很大,糧船要逆流而上非常困難。這樣一來,山東和江淮地區的糧食再多,也無法供應都城長安。

隋唐大運河

因此,一批歐洲學者認為,隋唐盛世有史書誇大的成分。一是當時沒有科學的人口普查制度,5000萬的全國人口規模,可能是官吏估算的。二是唐朝長安城據說有百萬人口,卻沒有糧食供應能力,連基本的生存問題都解決不了,更談不上商業貿易的繁榮。甚至有些人還開玩笑說,如果唐朝長安城有百萬人口,糧食必然是從三門峽的山嶺上「飛」過去的。

陝西關中地區

事不湊巧,我國考古學家後來的考古發現證實,糧食真的是從山嶺上「飛過去」的。1955年,為了在黃河上修建小浪底水庫,河南考古隊對三門峽地區進行了勘測。在航道最狹窄的區域,兩側山嶺上發現了大量漢唐之間的棧道遺迹。考古學家還證實,這些古棧道不是交通用途,而是給拉船的縴夫們專用的。

運河古棧道

這些古棧道全長超過600米,寬約2米,在一側的峭壁上,還安裝著可以借力的木樁。從洛陽出發的運糧船隊到達這一區域時,幾百上千名縴夫依靠人力,在陡峭的山嶺上艱難攀行。他們將一艘艘糧食船拖到安全地帶,順利駛向都城長安。也就是說,隋唐大運河的目的地其實是西安市,而最後的這段航程,是採用人力構築的「黃金水道」。

漢桓帝

也許你想不到,這個工程奇蹟的建造者,就是東漢著名的昏君劉志,也就是漢桓帝。他執政時期,爆發了「黨錮之禍」,200多位士族豪強和太學生被宦官處死。而漢桓帝本人也驕奢淫逸,荒廢政事,後宮嬪妃和宮女多達5千人。也許漢桓帝為了享樂,開鑿了三門峽古棧道,卻意外成了隋唐盛世的命脈,也證實了唐朝長安的繁榮與輝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琅琊閣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被伊藤博文嘲諷,感謝清朝奇書幫助了日本
明朝的神話體系什麼樣?《西遊記》中孫悟空一語道破

TAG:文史琅琊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