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方藝術盛宴

西方藝術盛宴

沃霍爾創作的路德維希肖像

達利(上圖)及其《農牧神人頭角》(下圖)

上接33版

沃霍爾「複製」的世界名畫

比原作更受關注

在「美美與共」展廳的入口,有一張色彩鮮艷的人物肖像。雖然作品不大,卻是整個展覽的起點。這幅作品的創作者和畫中人物都非常重要:創作者是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1928-1987),畫中人物則是藝術收藏家彼得·路德維希,本次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不少經典作品,尤其四幅畢加索作品,都是來自路德維希的捐贈。

對於現代藝術而言,沃霍爾是一位不能不提的藝術家。陳皖山介紹,美國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是一位成功的插畫師和櫥窗設計藝術家。然而,對藝術商機的敏感貫穿他的整個藝術生命。

上世紀六十年代,波普藝術開始在美國流行。波普藝術,也叫流行藝術(popular art),最早起源於二戰後的英國,它是伴隨著大眾文化的崛起而誕生,後在美國得到積極響應。波普藝術主要宗旨就是以日常生活的影像為創作靈感,來消除美術和流行藝術之間的界限。簡單地說,藝術不再只是陽春白雪,普通的物件也有藝術的魅力。當時的美國,藝術作品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日常用品。

沃霍爾迅速捕捉到了這一潮流。1962年,他在洛杉磯展出了他的作品:《金寶湯罐頭》,作品是32塊帆布,沃霍爾使用了素描和印花的手法,在每一塊都畫上了一個金寶湯罐頭。儘管如今這幅作品是沃霍爾最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但這幅作品在當時影響並不大。

後來,沃霍爾嘗試新的創作風格:絲網印刷。絲網印刷就是在印框內,承印物(紙張或帆布)與印墨之間放一層絲網,通過絲網的網孔漏出均勻或不均勻圖像。沃霍爾用絲網印刷製作出的第一張肖像作品就是《金色的瑪麗蓮·夢露》,他採用夢露的一張海報照片,利用絲網印刷的方式「複製」出了一幅作品,沒想到的是,這種創作風格受到了極大關注。這也成為沃霍爾絲網印刷名人肖像系列的開端,他為眾多風雲人物製作了肖像畫。

陳皖山說,中國美術館展出的《彼得·路德維希肖像》是沃霍爾最成功的名人肖像系列作品之一,悅人的藍中帶灰背景色,絲網印製的人物肖像攝影通常都是他自己的作品。最後的點睛之筆則是他拿手的素描勾線,瀟洒地在畫面散步。

沃霍爾的這一組合技法後來被他用來複制世界名畫,大眾對沃霍爾「複製」作品的喜愛遠勝原作,以至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對沃霍爾的光臨都忌憚萬分。他的《彩色蒙娜麗莎》就是在世界名畫《蒙娜麗莎》黑白複製品的基礎上,利用絲網印刷製作而成,複製品的尺寸或者被放大,或者塗上了不同的顏色,最終變成了屬於沃霍爾的藝術作品。沃霍爾以此來告訴人們:一件藝術作品並不一定要獨一無二才行。這種全新的創作方式,加上獨特的社會思潮,沃霍爾的絲網印刷在商業上取得了極大成功。

1986年沃霍爾創作的《六十幅最後的晚餐》,是他利用名畫創作的最傑出作品之一。當時的沃霍爾已是如日中天,有人向他提議,以達芬奇文藝復興時期的畫為基礎進行創作。沃霍爾接受了這一提議,創作出超過100個版本的《最後的晚餐》。1986年,在米蘭的恩寵聖母教堂對面,展出了沃霍爾創作的22幅不同版本的《最後的晚餐》。值得一提的是,米蘭恩寵聖母教堂正是達芬奇原作的所在地。在展出時,有三萬人前往觀賞沃霍爾的作品,一時在世界範圍內引起轟動。

沃霍爾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想成為一台機器」,他的工作室也以「工廠」命名。他意圖通過這種創作方式表達他一以貫之的觀念:藝術家不再是天才的個人,而是文化工業中的生產者之一。沃霍爾通過一系列的藝術實踐成為波普藝術的引領者。

《筆架》見證熊秉明與楊振寧的友誼

中國美術館展出的路德維希肖像,是1980年沃霍爾為他創作的系列肖像中的一幅。當時的路德維希已是鼎鼎大名的藝術收藏家,不僅如此,路德維希與波普藝術還有深厚的淵源。

彼得·路德維希1925年出生於德國科布倫茨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企業家家庭,從小路德維希就被藝術深深地吸引。二戰後,在美茵茨學習早期藝術史、文物鑒定與哲學的路德維希,結識了伊蕾娜·莫恩海姆,他們成為一生的伴侶。

路德維希夫婦早在大學時期就開始收集藝術,其藝術收藏幾乎是一部數千年的藝術發展史:不僅有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以及中國古代的陶瓷,還有歐洲中世紀藝術、巴洛克藝術,甚至還有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早期,路德維希夫婦就對美國的波普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當時,波普藝術還備受爭議。路德維希夫婦通過發現和收藏羅伯特·勞森伯格、安迪·沃霍爾、羅伊·里奇特斯坦等人的作品,對整個藝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路德維希夫婦以深刻的藝術洞察力和判斷力,關注那些成長中的藝術家,波普藝術是著名的一例。在更早的時候,路德維希夫婦還對畢加索的作品鍾愛有加。1950年,路德維希完成他的博士論文:《畢加索的人物畫是當代人生活感情的表述》。當時,畢加索的藝術作品還未像當今受到世界關注,路德維希夫婦一生共收藏了八百餘幅畢加索的繪畫和一百多件畢加索的其他藝術作品,路德維希夫婦成為世界上收藏畢加索作品最多的私人收藏家。

上世紀90年代,路德維希夫婦來到中國,收藏了一大批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成為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最早的西方收藏家之一。1996年,路德維希夫婦無償向中國美術館捐贈89件(117幅)藝術品,填補了中國美術館國際藝術品收藏的空白。

當時,中國美術館將捐贈的作品展覽設在一樓的西大廳,並將這個大廳命名為中國美術館「路德維希國際藝術陳列館」。遺憾的是,路德維希最終沒能看到他的藏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在展出前幾個月,路德維希因突發心臟病逝世。

在此次國際藝術展覽中,除了路德維希夫婦捐贈的藝術品,還有一件非常珍貴的藝術品,其創作者和捐贈者都引起了眾人的注意。這件作品那就是法籍華人藝術家熊秉明(1922-2002)的雕塑作品《筆架》,捐贈者是楊振寧和翁帆夫婦。

熊秉明的父親熊慶來是中國現代數學的奠基人。1944年,熊秉明從國立西南聯大哲學系畢業,1947年,赴巴黎大學攻讀哲學。不久,被藝術吸引的熊秉明放棄了哲學博士論文的攻讀,轉入學習雕塑。此後,熊秉明旅居法國五十餘年,創作了許多蜚聲國際的藝術作品。

熊秉明小的時候,跟隨父親從南京到北京清華園,再到雲南,他的同學和鄰居中有許多也是大學教授的子女,楊振寧就是其中一位。楊振寧與熊秉明在清華園時是鄰居,兩人也是「發小」,此後兩人的交往超過七十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中展出的《筆架》,是熊秉明專門為楊振寧創作的,作品的背後還有兩位先生名字的縮寫。2016年,楊振寧及夫人翁帆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了熊秉明的三件雕塑作品:《筆架》、《駱駝》和《馬》,後兩件是熊秉明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雕塑創作。

欣賞藝術作品需要體會和揣摩

進入中國美術館,人們會被兩尊形態各異的雕塑所吸引。湊近一看,都會忍不住驚叫:「這是達利的!」是的,這正是西班牙著名當代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的傑作(1904—1989)。2014年,收藏家黃建華將這兩件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

陳皖山對達利的這兩件雕塑印象頗深。他說,達利是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超現實主義以夢幻世界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穿越為樂,創造出令人觀止的視覺體驗。達利一生涉獵多個領域,但是以二維作品為主,館藏作品裡的兩件雕塑是達利為數不多的三維立體作品。「三維、材料和故事,在達利手裡如烹小鮮。」靠近美術館大廳的一座是《農牧神人頭角》,達利在1973年創作。它展現了羅馬神話中牧神的形象。達利在一個看似畸形的形象上賦予了人類的同情心,展現出了超現實主義風格的特徵。另一件作品則是《聖塞巴斯蒂安》,它以天主教聖徒塞巴斯蒂安為形象,達利憑藉雕塑的特殊表現力,塑造了視覺上的不穩定,更具藝術張力。

在展出中,陳皖山提到了大衛·霍克尼的《橫渡大西洋》。「霍克尼是一位思索型藝術家,他珍視的是符號和圖像在畫面里的運用,同時他也喜歡把寫實透視的手法巧妙地組合進非寫實的畫面里,從而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視覺遊戲性質,他的風格自成一家,被稱為『霍克尼風格』。」

另外,霍克尼還喜歡生活中的一些細微題材,《橫渡大西洋》便是一例。這幅畫創作於1965年,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霍克尼雖然是英國人,但他在洛杉磯生活和工作,這幅畫記錄了他橫渡大西洋時的情景。陳皖山指著畫面中那些密集的弧形圖案說,弧形具有一定的力度,霍克尼用它來形容海浪。

霍克尼的思考方式「非常另類」。他的作品橫跨了各種媒介,從單純的繪畫到風格獨特的照片拼貼作品,從裝置藝術到歌劇舞台設計均有涉及。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還對中國傳統捲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傳統的散點透視,讓從小受西方焦點透視影響的霍克尼大受啟發。近幾年,霍克尼還嘗試運用iPad進行創作。在他看來,憑藉手機能讓繪畫回歸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為在不同時期,鉛筆和畫筆也是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

面對兩百餘件經典作品,陳皖山強調,並不是所有的藝術作品都能條分縷析地去解讀,也並不是所有的藝術作品都適合這樣去剖析,更多的作品需要觀展自己去體會和揣摩。為此他打了一個比喻,「相機包裝盒都附有使用說明書,即便是如此詳細的說明,大家都不一定能看明白,藝術作品更不能這樣去解讀。」

陳皖山說,路德維希夫婦以及許多愛國人士的捐贈,奠定了中國美術館國際藝術作品最初的收藏,雖然收藏的並不是這些藝術大師們最好的作品,但也是他們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相信中國美術館以後會收藏更多更好的作品。

對於此次國際藝術作品展,陳皖山認為非常有必要,「藝術是一種人類普遍存在的活動,跨越國界的藝術作品,能向人們展現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時代的人,對藝術、對自身的理解和認識。通過這些藝術作品,人們能發現:藝術作品中所體現的人性總是充滿光輝,人性的偉大能夠超越時代、民族等諸多限制。」姜寶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