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遷西縣各村鎮地名的由來,長見識了!

遷西縣各村鎮地名的由來,長見識了!

遷西縣各村鎮地名的由來,長見識了!

1. 興城來歷:據查,明代初期,傅氏從山東濟南遷此立庄。明初曾在此修城,因地下流沙較多,城牆不斷倒塌,故取村名破城。1920年偽警局設於此,為取吉祥之意,改名為興城。1947年正式成立遷西縣,人民政府設於此。1958年秋又併入遷安縣,1961年恢復遷西縣制,人民政府仍設於此。摘自《遷西地名資料彙編

2. 漢兒庄:可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相傳唐初大將張士貴曾在此鎮守,並修築城池,當時名為漢馬營!據《遷安縣誌》記載,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曾在此置灤陽縣。女真族稱漢族為漢兒。當時此地多為漢人居住,故在此設立漢兒司和漢兒行宮都部署等辦事機構,這些辦事機構統稱為漢兒館。金朝滅亡之後,改名為漢兒庄。明代在此設車營,萬曆十年改設步兵,因此又叫漢兒庄營。清代滅亡,此地無兵駐守,又改為漢兒庄。 據碑文記載,明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重修城池。城高兩丈,周526丈。城堡奇特,北城台有黑白洞,利用光學原理建築而成。在古代,這是一組先進的城防工事,於1970年被毀!

3. 龍辛庄:位於遷西縣城偏北22.5公里處。據查:明永樂年間,孫.張.馬.趙.於等姓遷至位於現址東面一里半地的山溝占產立庄。因當時西面已有一個西莊戶。固取村名東莊戶。後因長城上守邊兵士見炊煙就來搶好飯吃,顧將村西遷到現址。因位於太平寨之北,遂改名為北新莊。民國年間,因該村為遷安縣第三區派出所籌辦員龍會川所轄,又改明龍新莊。為了簡便,現寫成龍辛庄。摘自《遷西縣地名資料彙編》

4. 才庄:位於南觀公社駐地西偏南4公里處。地勢較平坦,多為中壤·輕壤土質。據查:明代才氏遷此立庄,遂以姓氏取村名為才庄。摘自《遷西地名資料彙編》

5. 劉庄:據查:清代劉氏遷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立庄

6. 新集乾柴峪村:據查,該村建於明末。因當時此溝內乾柴很多,故取名為乾柴峪。至於金廠峪的乾柴峪書上沒寫確實不知!

7. 米城庄:建於明代,傳說燕王掃北時這裡是軍糧庫,故去村名為米城庄。

8. 太平寨:據查,明代初期,於,張,王,李,劉等姓從山東遷此居住。相傳,南太平山有馬四雨為山寨王,北太平山有楊必臣為山寨王。該村位於山寨之間,遂取名為太平寨。明代曾有參將·游擊在此駐守,並築有城堡,明萬曆七年春重修(據城碑上刻字)。石城高二丈六尺,周五百零六丈六尺。據石碑記載: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改名太平營。後又改太平寨。

9. 新莊子:位於遷西縣城南偏西9.5公里處。來歷:據查,明代,邱氏,王氏由岩口遷此立庄,因為當時是新建的村莊,故取名為新莊。後叫成了新莊子。

10. 臨河:臨河位於新莊子公社駐地東北偏南1.2公里處。該村建於明代。因靠還鄉河,故去村名臨河。

11. 沙澗:明代初期,崔氏遷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為崔家莊。清康熙打獵時曾與此晾甲擦劍,遂該村名為擦劍庄。清又因村邊有一個山坡上留下的沙河溝,於清代咸豐年間,改名為沙澗。

12. 羅家屯:明初燕王掃北時,宴氏由河南遷此定居。相傳唐王(太宗)征東時曾在此落甲住屯。明初建村時遂藉此取村名落甲屯。後寫成羅家屯。

13. 灤陽:相傳唐初大將賀宗顯曾鎮守灤陽。明初楊氏遷此立庄、名延派參將在這裡鎮守,萬曆十一年(1583年)在此設車營,並重修灤陽城。改名為灤陽營(據大門石匾記載)因該地位與灤河止陽,故取名灤陽。 據《遷安縣誌》記載,該地的土城牆高1丈,周600丈。遼時曾在此置灤河縣。

14. 陡嶺子:據查;原有趙氏,孟氏在此居住,均已失傳。清初,曹氏,姜氏從外地遷此居住。因村南的南嶺上有一條山路,坡陡難行,依此取村名為陡嶺子。

15. 彭庄:唐代初期,彭氏隋唐王征東從河南(現河南省)遷此立庄、以姓氏取名為彭庄。

16. 台頭 :建村於明代。相傳唐太宗征東在此休息時,猛抬頭看見追兵已到了照燕州,便乘馬逃走。因該村位於救駕嶺西側,遂以此典故取村名為抬頭。後簡寫成台頭。

17. 馬蹄峪:據查,明代馬氏遷此立庄。因村邊路旁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馬蹄形印跡,藉此取名為馬蹄峪。

18. 黃槐峪:明初燕王掃北時,劉氏遷此定居。因當時村邊有很多黃槐樹,遂藉此取村名為黃槐峪。清代該村有人遷到村北1公里處居住,取村名為後黃槐峪。該村居南,故改名為前黃槐峪。

19. 孫家溝:明朝初期,此溝內的土地均為南團汀的一個財主所有。道馬寨的孫氏遷此為他種地看莊子,後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為孫家溝。孫家溝為長河峪大隊駐地。

20. 上梨樹峪:該村建於明代。因該地梨樹較多,又在下梨樹峪的北面,地勢較高,固取名為上梨樹峪。抗日戰爭時期,上梨樹峪是革命根據地。冀熱邊特委書記冀東抗日聯軍第一游擊隊司令王平路同志,於1930年出生在這裡。

21. 好菠蘿峪:清代初期,齊氏從龍辛庄遷至此溝,搭起窩鋪居住,因為峪龍辛庄北面,遂取名為北溝窩鋪。據傳,請道光皇帝曾私訪到此村,疲餓交加,遂向一農建討飯吃。一婦女在自家吃剩下的半碗紅高粱粥里,又盛上半碗黃色的小米粥,形成外紅內黃。道光深居宮殿,從未見過此飯,更不知道怎麽做的。謂此女人「真是巧老婆」。自此後,該村改名為巧老婆峪。後因該地菠蘿樹較多,又改名好菠蘿峪。當時此村隸屬龍辛庄公社。

22. 西庄:明初,徐,賈,魏,劉四姓隨龍遷此立庄。因位於南觀之西,故取名西庄。抗日戰爭時期,西裝是革命根據地。冀東抗日聯軍顧問魏春波同志就是在這裡出生的。(這個名字到底怎麼寫,不清楚)

23. 韓庄:韓氏三兄弟於明代從小集(今丰南縣)遷來,一人去廟嶺頭居住,二人在此分南北居住。以姓氏定村名。在北為後韓庄,在南為前韓庄。

24. 龍灣:明永樂年間建村。村西北有一山,狀似龍形,長河水曲流而過,藉此去村名龍灣。

25. 前黃槐峪:明初燕王掃北時,劉氏遷此定居。因當時村邊有很多黃槐樹,遂藉此取村名為黃槐峪。清代該村有人遷到村北1公里處居住,取村名為後黃槐峪。該村居南,故改名為前黃槐峪。

26. 上梨樹峪:該村建於明代。因該地梨樹較多,又在下梨樹峪的北面,地勢較高,固取名為上梨樹峪。 抗日戰爭時期,上梨樹峪是革命根據地。冀熱邊特委書記冀東抗日聯軍第一游擊隊司令王平路同志,於1930年出生在這裡。

27. 石門子:據查,建村於清初。此山溝口兩邊各有一塊大石板,像兩扇大門,故藉此取村名為石門子。

28. 催家堡子:明朝,崔氏來此定居。因當時這裡有個破土城堡,遂藉此取名為催家堡子。

29. 東營:明永樂年間,皇帝派大臣在此築成,因連年發水,三年也未築成。後築城的家屬在此定居。因與灤河之西的小西營相對,故去村名為東營。

30. 孟庄:明代初期,孟氏遷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為孟庄。

31. 釣水院:明初,孟氏從山東遷來,始居還鄉河南岸,以姓氏取名孟庄。後李氏也從山東遷此居住。因每年還鄉河發水向南衝撞,居民常受損失。故遷居還鄉河北面(現址),結果還鄉河又向北衝撞。人們說是此庄釣著還鄉河走。遂改名釣水院;另一說:因村東有一廟,和尚在廟前修一平台,用水時即在台上吊水。故有「平台吊水」之說。藉此取村名吊水院,後寫成釣水院。

32. 西城峪:清初建村。明代曾在該地東西兩座小城,該村位於西邊小城裡,故取名西城峪。據《遷安縣誌》記載,石城高1.6丈,周92.9丈。

33. 張家莊:話說唐代初期,張氏隨唐王東征遷此立庄。以姓氏命名為張家莊。

34. 北觀:該村建於明代,村邊有一個三官廟(道教敬奉的神),一位於南觀之北,故取名北觀。(道教的廟宇為觀)遂以此為名。

35. 楊庄:上世紀八十年代隸屬夾河公社有一個楊庄,到沒說南北具體是不是你要問的先看看吧:楊庄位於夾河公社駐地西南偏北1.5公里處。北瀕還鄉河。地勢較平坦。多為中壤土質,當時有人口664人,均為漢族。耕地986畝。位楊庄大隊駐地。 明初燕王掃北是,楊氏遷此立庄,以姓氏取名楊庄。

36. 照燕州: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之子朱棣(燕王)在這一帶打仗屢建奇功,朱元璋便派人慰問和照顧燕王。因燕王在北方打仗,被派來的人曾在此等候。到了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靳氏·劉氏·王氏由山東遷此立庄。劉占坡·靳占窩(沙窩)王家占港。當時該地周圍多水,又借洪武年間派人來照顧燕王之事,故取名為照燕州。

37.救駕嶺:相傳唐太宗在此(村西的山嶺)遇難,尉遲敬德救了駕。山嶺因此賜的名救駕嶺(螻蛄救駕的傳說不可取)。明末,李氏從洪門店遷此居住,取名為瓦房庄。因西靠救駕嶺,後該村名為救駕嶺。救駕嶺現在還走那個山洞嗎?

38. 長嶺峰:該村建於明初。因位於長嶺的盡頭,峰高風大,顧以此取名為長嶺風,後改為長嶺峰。

39. 新店: 新店位於羅家屯鎮西偏南3.7公里處。明初燕王掃北時,許氏遷此定居,取名為許家汕頭庄。崇禎年間因遭水淹,將村子遷至北面新墊的土地上(現住址),遂改名為新墊。後寫成新店。

40. 東荒峪:明代曾有田氏,趙氏在此居住,早已絕嗣。清初,李氏從東崗遷此居住。當時此地非常荒蕪,故取名為荒溝峪。因此溝之西尚有一荒溝峪(今西荒峪),遂改名為東荒溝峪,後簡寫為東荒峪。

41. 楊家溝:清代建村。因該地溝岔很多,遂取名八岔溝。後因楊氏在此居住,故改名為楊家溝。

42. 西崗:明初燕王(朱棣)掃北時,有三個軍人在此落居建村。村周圍有四個落土崗,如四個龍頭向四外張望。該村坐落在四個「龍頭」中間的土崗上,如四條龍的龍身在此盤卧。藉此取名為盤龍崗。後改為團頭崗。後來人多村大,逐漸分成東西兩片居住。位於東面的村子為東團頭崗,此村居西,為西團頭崗。現簡稱為西崗。

43. 高檯子:明初燕王掃北時,高氏遷此居住。因該村坐落在一個大土檯子上,以姓氏取村名為高檯子。

44. 紅石峪:此村建於明代。因此地紅石較多,取村名為紅石峪。

45. 東河南寨:明代永樂年間,鄧氏、劉氏由山東遷此立庄。因位於灤河南岸,又與西河南寨相對,故取村名為東河南寨。

46. 大寨:明初建村。張氏、蘇氏從外地遷此立庄。一說因此村較大,遂取名大寨;還有一說村裡有武會,因武打藝術很高,故稱「打寨」,後為大寨。

47. 郭溝:清代初期,郭氏從遷安縣徐家崖遷此立庄,以打漁為生。以姓氏取村名郭溝。

48. 南趙莊:此村建於明代。當時村邊有一個三清觀(道教傳說中的人物,道教廟宇成為觀)因位於北觀之南,故名為南觀。

49. 田家峪:明代,田氏遷此溝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為田家峪。至於村裡岳姓,在這沒有提到。還是去問問村裡上歲數的老人吧,呵呵,問出來別忘了在吧里說出來討論討論。

50. 東賈莊子:明永樂年間建村。因賈氏始居於此,以姓氏取村名為賈莊子。1982年4月地名標準化處理時改名為東賈莊子。

51. 小尹庄:清代,尹氏遷此定居。因該村較小,故以姓氏命名為小尹庄。

52. 東崗:明初燕王(朱棣)掃北時,有三個軍人在此落居建村。村周圍有四個落土崗,如四個龍頭向四外張望。該村坐落在四個「龍頭」中間的土崗上,如四條龍的龍身在此盤卧。藉此取名為盤龍崗。後改為團頭崗。後來人多村大,逐漸分成東西兩片居住。位於西面的村子為西團頭崗,此村居東,為東團頭崗。現簡稱為東崗。

53. 沙嶺子:該村建於明初。當時該地低洼處全是洪水,只能將村子建在沙嶺子上,故藉此取村名沙嶺子。

54. 劉存寨:明代,劉氏遷此定居,把他姓趕走,遂以姓氏取村名劉存寨。

55. 至山莊:據傳,周、王兩姓隋唐王東征遷此占產立庄。王家佔山,周家佔地。當時村邊有一荷包坑,故藉此去村名為荷包莊。建國改為至山莊,應緊靠景鐘山而得名。

56. 忍字口:明初燕王掃北時,王氏、李氏遷此立庄,王家佔山,李家占灘。過去,村北曾是灤河渡口,因水流平穩,遂藉此取村名為穩子口。後來,在此發生行兇殺人的事較多,官府改村名為忍字口,取兵刃戳心之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