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大暑到立秋,走進下半年

從大暑到立秋,走進下半年

作者 | 羅熙臨

責編 | 佟宇軒

排版 | 楊友琦

中國的文化,與時節息息相關,農忙農閑,節慶祭典,都與農曆時令合轍。在這一年裡,我們以時令為序,整理傳統中或失落或曲解的故事,以朔望為輯,回溯古老的日常生活。希望這些文字,也能為接下來的時日增添幾分樂趣。

走進農曆六月,其實夏天已經到了尾聲,氣溫就像作最後一搏一樣飆升。氣候在六月里進入「三伏天」的「中伏」,正是一年裡最熱的時候,這個月也有一年裡最霸道的節氣——大暑

東漢劉熙在《釋名》中解釋:「暑」是煮,火氣在下,驕陽在上,熏蒸其中為濕熱,人如在蒸籠之中,氣極臟,稱"齷齪熱"。大暑前後是南方很多地區旱澇災害最為頻繁的時期,颱風也時常在此時來襲。也是在大暑前後,田裡的農作物生長最快。

為了躲避炎熱的天氣,沒有空調風扇自來水的古人自然也有自己的辦法。

李白寫:「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白居易寫:「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王維寫:「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楊萬里寫:「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文辭風雅的背後不過是被毒烈的氣候逼到深山、庭院、竹林、荷池的詩人為避暑做出的努力。

炎熱的節氣自然也有對應的食物作陪。老北京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其來源是對應古人「伏日作湯餅辟惡」。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載:「伏日作湯餅,名為避惡。……伏日湯餅,自魏以來有之。」魏晉時期,服用五石散一類的丹藥成為風尚,容易鬱結濕熱藥性,借用吃熱湯餅(即麵條)發汗除濕,也是排出藥性。

廣州部分地區則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慣。台灣則有「大暑吃鳳梨」的說法,說的是大暑前後的鳳梨最為可口。而在日本,大暑時會在庭院里架起竹筒,把煮好的麵條倒進竹筒過冷水,食客則站在竹筒邊,拿著筷子等著將麵條「截下」。

二十四節氣,各自有三候(三種典型的物候),大暑三候分別是: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大暑之日的物候為「腐草為螢」。古人覺得螢火蟲乃腐草所變,「輕羅小扇撲流螢」的秋日景觀,在大暑時已經隱約可見;後五日則是「土潤溽暑」,即濕氣重而悶熱;最後五日則「大雨時行」,積聚許久的濕氣化作大雨滂沱而下,暑氣隨之消散,最熱的時間過去,秋天即將到來。

有農諺稱:「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大暑是夏天的盛時,但也是秋天的前奏,大暑過後,就進入了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的立秋時節。苦夏結束,秋天來到,七月流火,時節正式進入下半年,氣候轉涼,農時也走進下一個輪迴,從耕作的投入走向收穫的過程。

至此,我們對時節文化的搜尋也走過了一年,從夏天開始,到夏天結束,一年中感謝所有的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暑 的精彩文章:

大暑: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熱哭!今日大暑,新一波熱浪又來了!這波高溫至少持續到……

TAG:大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