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美麗的堅守:萬里探訪鄉村教師

美麗的堅守:萬里探訪鄉村教師

美麗的堅守:萬里探訪鄉村教師

一起讀《極度調查》

第六章:鄉村中國

身在北京,為何卻說「那個北京」?

只是過渡

「鄉村教育」調查,是「鄉村中國三部曲」的第二部。

第一部是「扶貧調查」,產生了較大社會反響,影響了高層決策。

這次鄉村教育調查小分隊分成兩組,分別去甘肅、湖南、河南、北京等地調查。調查的結果,讓人喜憂參半,或者說「喜中有憂」:現在的鄉村,大部分地方硬體都已經建起來,但是「軟體」尤其是師資成了大問題,成了「最痛點」……

不是現場調查,又有誰能想到,就在北京門頭溝小學,音樂教師楊雪的願望竟然是「帶孩子們去看80公里外的那個北京」。

身在北京,卻說「那個北京」,究竟有幾個北京?

這不禁讓人想起科幻作家郝景芳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北京摺疊》——書里的北京空間分為三層,不同的人佔據了不同的空間——「摺疊北京」「立體北京」,何嘗不是「立體中國」的折射?

這樣的調研,小分隊每次都要採訪數十人甚至一二百人,都要行程數千甚至上萬里,標題里動不動就有了「萬里」二字,如《美麗的堅守:萬里探訪鄉村教師》。

行萬里路,才有了這樣的影響力——河南封丘教學點的李艷麗老師有了電子琴可以開設音樂課了,湖南慈利返聘的「單腿老校長」有了新的義肢,湘西偏僻鄉村有了新的支教教師……

鄉村教育獲得長足發展但仍「喜中有憂」

近年來,我國逐年加大農村教育投入,農村教學條件和質量獲得了長足發展。硬體上,僅2014年中央財政就投入500億元專項資金,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軟體方面,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得到擴大實施,全年培訓240萬人次,實現中西部義務教育和幼兒園的全覆蓋。

新華社記者赴河南、湖南、甘肅、遼寧等地調研後發現,不容否認的是,我國農村教育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生源流失、教師老齡化、教學質量有待提高等。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孟家山小學是一所按照百人規模建設的小學,上學期僅有6名學生,還分布在4個年級。「現在不愁別的事,最愁的就是孩子越來越少,這麼好的學校如果沒有了學生真是可惜。」孟家山小學校長陳愛邦說。

條件越來越好,可是學生越來越少,記者走訪的多個農村教學點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數據顯示,甘肅省學生人數在10人以下的「麻雀學校」達3700多所。

時任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說,在農村地區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的家長大多是90後,他們在農村待不住,只要身體允許就帶著家人外出打工,孩子也就離開當地到外地上學。

「學生的流動影響到了教師移動,許多鄉村的小學變成了『漂亮的薄弱學校』,優秀師資根本留不住,造成了縣城學校大班額、農村學校『空了心』的現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目前的狀況是村裡老師想去鎮上,鎮上老師希望去縣城,縣城老師努力往市裡奔,剩下的老師大多在50歲以上,年輕老師又很難招進來,工作越來越難做。」甘肅省會寧縣一所學校的校長告訴記者。

教師老齡化是農村教育存在的另外一個問題。遼寧省鞍山岫岩滿族自治縣朝陽鎮朝陽村大河南小學有30名學生,僅有的3個老師年齡分別為53歲、57歲、60歲。

「解決鄉村教師流失問題,待遇是關鍵但並不是唯一,對教師住房、生活甚至是戀愛等現實問題都需要考慮到。」儲朝暉說,光靠情感留人不可能解決目前的這些困境。

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重點和難點在鄉村。全國政協委員馬德秀建議各級政府切實把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優先發展的突破口,從最薄弱的老少邊窮島地區入手,採取有效的措施,儘快形成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可喜的是,鄉村教育尤其是鄉村教師進一步引起了中央高度關注。2015年6月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全面部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工作。

為進一步提高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中央財政下撥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1305.8億元,比2014年增加約80.9億元,增長6.6%。

為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從2015年起,中央財政擴大了「特崗計劃」實施範圍,將連片特困地區以外的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納入政策覆蓋範圍。同時,從2014年10月1日起提高特崗教師工資標準,年人均西部由2.7萬元提高到3.1萬元,中部由2.4萬元提高到2.8萬元。

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表示,2015年將繼續集中力量解決教育公平中的緊迫問題,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各地要在鄉村教師待遇、職稱評定、周轉房、培養培訓等方面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

美麗的堅守:萬里探訪鄉村教師

矮小、擁擠的土坯房裡,擺放著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傢具;紅磚壘砌的矮牆,只有鄰居水泥院牆的一半高;院子里堆滿雜物、柴火和廢品……這是鄉村教師杜程楓的家。

雖然並不富裕,這位河南封丘縣樹人中學的語文老師卻已經堅持從教20多年——

「軍人講軍心,鄉村教師也得講『軍心』,就是對職業的堅持和信念。」杜程楓說。

和他一樣,中國330名萬鄉村教師就像黑夜裡的蠟燭,給15萬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和4000多萬個農村娃帶來溫暖的光。

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對鄉村教師而言,他們期盼的陽光到來了。

記者奔赴湖南、甘肅、河南等地,深入最偏僻的角落,探訪鄉村教師,了解他們的生存現狀,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

紮根

河南封丘,位於黃河灘區的國家級貧困縣。樹人中學距離縣城約9公里。杜程楓和妻子段振岩大半輩子都在這裡工作。

一個月2000元出頭的工資,杜程楓夫婦要養活兩個學齡女兒和雙方老人。大女兒一直想買台電腦,可杜程楓沒敢買,「買了電腦,家裡其他開銷就『扯不開』了」。

經濟拮据的家庭最怕病,偏偏妻子段振岩身體孱弱,杜程楓也因多年站講台而落下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挨到非治不可的地步,在學校爬一層樓要一個小時。「為醫藥費發愁的時候,覺得自己都不會笑了。」杜程楓掏出一個皺巴巴的白色塑料袋,裡面是幾十張醫院繳費單,不少看起來已有些年頭,「我都存著,給自己留個念想,記得當初最苦的日子」。

縱然如此,杜程楓、段振岩夫婦從沒想過改行。「最初也有點沖著公家的鐵飯碗,被分到了農村,干著干著,就捨不得學生了。」

當被問起最幸福的事是什麼,杜程楓憨憨一笑說:「評上了職稱,可以加點兒工資。」而他最驕傲的是逢年過節,自己親手送出農村的學生們回鄉過年,會來看望他。

搬磚、綁鋼筋、賣春聯、貼年畫……在鄉村教師平均工資不到2000元的封丘縣,這是老師們貼補生活的常態。可是,很少有人因此離開。

這些清貧的老師就像一群候鳥,每逢寒暑假四散開來,各尋生計;開學了,又成群結隊回到校園,紮下根來。

《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出,要全面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的補助標準;在現行制度架構內,做好鄉村教師重大疾病救助工作。

雖然還不知道自己的腰椎間盤突出能不能享受重大疾病救助,但支持計劃還是讓杜程楓感到很大的安慰。「國家知道鄉村教師不易,情況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堅守

距離封丘縣900多公里的湖南慈利縣,鄉村教師卓從美在這個崗位上的年頭比杜程楓更久。如果算上退休返聘,他已經幹了40多年。

退休返聘教師卓從美,是湖南慈利縣江埡鎮龍潭灣點校的校長,也是老師,還是保安員和保育員。年過花甲的他,一個人守著這裡的8個孩子。多年前,卓從美為保護學生而被落石砸中受傷,左腿截肢,之後,學生和家長一直稱他「單腿校長」。

卓從美的作息時間是這樣的:5時半起床,6時20分開學校大門,帶著孩子們上早自習,然後去給孩子們做早餐。7時40分帶著孩子們吃早餐,8時20分開始給4個年級輪流上課。11時30分,上午課程結束,孩子們做作業、玩耍的時候,卓從美就進食堂做午飯。12時帶孩子們吃午飯,吃完他開始守著孩子們午睡。下午2時20分上課,等4時多孩子放學了,他才開始忙自己的事。

因為連軸轉的「包班制」,卓從美上課時常常需要裝著假肢連續站4個小時,下課了再轉戰廚房給孩子們做午飯,「上完語文上數學,上完這個年級上那個年級,中間連去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因為長時間站立,他的腿經常隱隱作痛。

1個老師,8個學生,空蕩蕩的教學點裡,還有一片綠油油的菜地。卓從美自己種了油麥菜、蘿蔔、白菜。他說,自己種的,孩子們吃起來健康。儘管和家人分隔兩地,但一人堅守的他毫無怨言,「學生愛吃我種的菜、做的飯,我最開心」。

1976年開始,卓從美成了一名鄉村教師。2015年1月,他原本已經退休了,可因為當地是山區,太偏遠,其他老師不願意來。領導找他當「補丁」,於是,他成了返聘教師。「其他人都不來,孩子們離不開我,我得守在這兒,直到守不動為止。」

相隔近千公里,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深處的和平教學點,62歲的張學明抱著和卓從美一樣的想法。在過去的42年里,他教了成百上千個學生,其中有不少是祖孫三代,如今,這裡只剩下9個孩子。

2014年,退休後的張學明由於患有輕微腦梗,本已打算離開學校在家安享晚年,可是,山窩裡的學校條件太差,沒有新老師願意來接替。無奈之下,學校只好返聘了張學明。

「假如我不來,這些孩子就沒人教了。」張學明割捨不下這僅有的9個孩子,不顧家人勸阻,接受了返聘。除了包班上課,還給住宿的孩子們做飯、看大門,遇到冬天缺水時,還得挑著水桶走上二里地打水……

年過花甲的他,一人挑起了一所學校。

「等到孩子們不需要我了,我再退休吧。」坐在學校門口,看著自己堅守了40餘年的校園,張學明的眼神樸實而堅定。

《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出,國家對在鄉村學校從教30年以上的教師按照有關規定頒發榮譽證書。在卓從美、張學明這樣兢兢業業一輩子的鄉村教師眼裡,這意味著國家對他們終其一生奮鬥的事業予以肯定與尊重。

「還有,孩子和家長的肯定,對我們來說是另一種最大的榮譽。」張學明說。

掙扎

80後鄉村教師小雪工作的學校,離北京市核心城區只有80公里,但孩子們去「真正的北京」機會還是不多。

她說,這裡是「另一個北京」。

2010年,從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大學本科畢業之後,小雪選擇來到北京門頭溝山區當老師。從學校到她位於城裡的家,需要兩個多小時。

2014年8月,小雪做了媽媽,2015年3月恢復上班。為了早些給山裡的孩子上課,她把半歲的寶寶也帶到了大山裡。因為工作太忙,婆婆只好隨著她一起到山區照顧孩子。

學校給小雪分了一間宿舍,十幾平方米的開間里,陳設是一張床和一台電視機。

「來了才發現有落差。這裡的學生比我過去實習的重點中學少多了。」小雪滿心以為自己開口唱歌孩子們會喜歡,「可是我一張嘴,他們都嚇壞了,覺得特別不好聽,因為還不懂得欣賞美聲。」

小雪說,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多組織幾次活動,帶孩子們到80公里外的北京去看看。

小雪的內心不是沒有掙扎。「剛畢業的時候也沒想那麼多,可是生活太現實了,有了孩子以後,我會猶豫,不想讓孩子也在大山裡生活。」

小雪的猶豫在鄉村教師中並不少見。東北師範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3—2014》中一組數據顯示,65.7%的農村教師希望流動到城市任教,90.33%的鄉鎮教師希望到縣及以上城市任教,93.35%的村屯教師希望到鄉鎮及以上地區任教。

距北京1500多公里遠的甘肅省會寧縣李灣小學,36歲的代課教師段曉霞在教了10多年學後,對未來也不那麼確定了。

段曉霞教六年級數學、英語和二年級數學、思想品德,經濟收入卻還不到其他老師的零頭,因為她是代課老師。

從剛工作時每月19元到現在每月200元,段曉霞和打工的丈夫、一對兒女生活得非常艱難。「最怕孩子生病,沒有錢給他們看病,作為母親,我難受。」

段曉霞全家住在學校的一間單身宿舍里,屋子裡只有兩張桌子、一個火爐、一張床和一個柜子,寫字檯檯面掀起來就是切菜板,家裡最值錢的是一台300元買來的舊電視機。

「和同齡人相比,我的臉上就帶著老相。」段曉霞黯然,也覺得委屈,都是老師,待遇卻十分不同。同時,她也恨自己沒有抓住機會考取轉正名額。

段曉霞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盒子打開,裡面是她這些年來獲得的所有獎勵: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可她不是正式編製教師。

根據甘肅省相關政策,她還可以通過考試轉正。但是對於是否能通過考試,段曉霞心裡沒底:「年紀大了,記憶力也下降。如果不能轉正,我也不知道該咋辦。」

《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出,嚴禁在有合格教師來源的情況下「有編不補」、長期使用臨聘人員。對於「段曉霞們」而言,這是不是另一個希望,仍未可知。

希望

10時50分,大課間鈴聲「開門紅」音樂一響,瞬間點燃了整個教學點。

20名小學生自由組隊,玩起了花樣跳繩,大繩雙人換位跳、三人換位跳、大繩套小繩……銀鈴般的笑聲響徹校園。兩張年輕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她們是這個教學點的「新兵」:20歲出頭的鄉村教師趙穎、姚文傑。

這裡是河南省濟源市下冶鎮石槽教學點,位於王屋山的山坳里,周圍青山環繞,距離市區55公里。教學點共有師生60人,其中幼兒園34人,一二年級20人,教職員工6人,輻射周邊5個自然村。

趙穎2013年從南陽師範學院畢業後,通過特崗教師考試來到這裡。「我剛來的時候,覺得這兒死氣沉沉。喏,你看,現在校園像沸騰了一樣。」趙穎樂呵呵地說。

「能把『接力棒』交給她們,我就放心啦。」看著兩位年輕老師和孩子們玩成一團,站在一旁的老教師李欣南非常感慨,「年輕人就是有活力,孩子們喜歡得很!」59歲的李欣南是這裡的「老兵」,因年齡和身體原因,目前主要負責學校後勤、安全工作。

姚文傑家在100公里之外的孟州市,2014年大學畢業後來到這裡當特崗老師。她說,這裡的大課間活動豐富多彩,不光有跳繩,還有腰鼓、唱歌、舞蹈,還自編了《快樂的一天》《遙遠的爸爸媽媽》等校本劇。「孩子們學得很快,腰鼓一周就學會了,最重要的是孩子開心。」

白天跟孩子們一起玩、一起上課、一起吃飯,晚上陪孩子們一起睡覺。閑暇時上QQ,打電話給家人或同學,再看看書,這就是趙穎和姚文傑的學校生活。和一般年輕人相比,她們的生活里少了熱鬧,少了物質,卻多了恬淡、純粹、自由和安寧。

在趙穎和姚文傑的宿舍,記者看到了孩子們寫給她們的小字條,上面寫著「老師,我會想你的」「老師,我希望早點見到你,新年快樂」等。

「孩子們讓我們感到了家的溫暖,有的從家裡給我們帶棗糕、饃饃、紅薯,周日下午返校,早早地就坐在校門口等我們回來,就像等親人回家一樣。」兩年多來,趙穎最大的變化是:從不想來、不適應,到不想走、不捨得。

《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出,要拓寬鄉村教師來源,鼓勵有志青年投身鄉村教育事業,暢通高校畢業生、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任教的通道。在主要舉措中,則明確提出,適時提高特崗教師工資性補助標準;高校畢業生取得教師資格併到鄉村學校任教一定期限,按有關規定享受學費補償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政策。

對於趙穎、姚文傑這些90後的年輕姑娘們而言,新政策或許會為她們吸引更多年輕的同伴。

「我沒想過走,我相信,還會有更多人來的。」伴著孩子們跳繩的英文背景歌,趙穎這樣說。

記者發稿前,從教育部網站傳來消息:2013年9月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頒布實施以來,22個省份699個縣中已有21個省份604個縣實施了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受益鄉村教師94.9萬人,人均月補助標準為307元,比2013年增加49元……

結語

2018/7/24

————第六章:鄉村中國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給我們留言,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參與讀書打卡,記錄閱讀時刻。

感謝本書內容提供者——北京華景時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其一直秉承內容創意精益求精、渠道深耕細作的理念,打造暢銷加長銷的優質圖書。產品線包括:社科、時政、文學、經管、心理自助、少兒等。策劃團隊策划出版並簽約了一系列名家的作品。

美麗的堅守:萬里探訪鄉村教師

你有多少年沒寫過讀書筆記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