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立身之本、什麼人適合做中醫、青年中醫成才捷徑、中醫門派現象

中醫立身之本、什麼人適合做中醫、青年中醫成才捷徑、中醫門派現象

中醫的立身之本是什麼?

答:一定是不斷提高療效。當你對一個病胸有成竹的時候,就什麼都不會怕了。比如說我昨天看了25人,今天看了30人,這就是對自己的鼓勵,勝過任何獎賞,接下來就一定會暗暗下決心要繼續好好看病。

還比如,看好了一個病人,他對我很尊重,這也是一種寶貴的收穫,對於年輕中醫來說,這個很重要。當病人口口相傳不斷來找你看病的時候,既是動力,也是鞭策和壓力。

一個同行曾經跟我說,看診任何病人心態上都要「如待貴人」「一定不要有高低貴賤之分」,非常好,我贊同。

在首都,相對容易看到不少官員、身價高的人,但是我從來不關心患者的身份,我只在乎他的病。蒲輔周老當年給周總理看病的時候,總理問蒲老「為什麼您的葯這麼靈?」蒲老回答說「因為我沒有把您當總理看。」往往是,你越想把它看好了,越看不好。

你自己老老實實專心看病就夠了,不用管其他的,大家都是人。所以,我給老百姓看病,同樣也要很謹慎,希望他吃了葯後感覺很對症、很舒服。無論對任何人,心態都要是一樣的。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老百姓,看不好病都會砸自己的牌子。

所以說,作為一名醫生,首先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治病水平提升上來。這是醫生的立身之本。否則,如果給你宣傳到了,自己看病水平沒有達到,並不是一件好事。

什麼人適合做中醫?

答:我首先說一句不太入耳的話,有的人適合干中醫,有的人不適合。不能要求所有大夫水平都那麼高。

我只就適合干中醫的年輕大夫說幾句話:如果中醫選擇了你,你就要想怎麼提高自己中醫水平。簡單地說,就是看(書),碰(書),喜歡什麼就看什麼。

比如我喜歡孟河,我就挑孟河的書看。如果你喜歡傷寒,或者喜歡李東垣、金元四大家的東西,你就去看傷寒和金元四大家的書。

年輕人沒有人給你引導的時候,你就自己從書上找答案。比如我看了賀季衡的書,知道了他的老師是馬培之,不用別人告訴我,我一定去買馬培之的書去看。馬培之是孟河的大家,馬培之往上可以追溯到丹陽的王九峰。我自然也會找到王九峰的書來讀。

作為一個中醫,如果天生你是干中醫的料,應該就有這樣的覺悟,有這樣的敏感度。

另外,對年輕中醫來說,要聽得進別人的話,不要太固執,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可能你自己水平不錯,不過即使到了葉天士的水平,也有自己的短板,應該要從善如流。

記得以前流行玩微博的時候,有的博友一句話,比如說治療脾胃病看了葉天士的書,感覺挺好,我就立刻去找來讀。還有人說到徐靈胎《洄溪醫案》,說他治療外科病比較好,我之前沒有聽說過,要不要去找來看看。結果看了以後,感覺特別好。

青年中醫,有成才捷徑嗎?

答:我認為應該多跟不同風格的老師,多聽不同老師的言傳身教,甚至不一定在診桌上才是學習,可以跟老師吃吃飯,甚至喝點酒,聊聊天,都可以學到東西,不一定要到要很正式的場合。

因為嚴肅的學術會議,人會比較拘謹,中國人都比較好面子,他也會照顧別人的面子,他覺得有些問題不對也不會直接說出來,反倒是有些輕鬆的場合,才能夠聊出來。

作為學生也一樣,葉天士為什麼厲害,他有十七位老師,還有民國期間的孔伯華和丁甘仁,他們辦中醫學校,就是從各地請來不同流派的名醫,他全給請過來,讓學生們挨個聽這些大家的課,今天,他會發現這位老師用扶陽派的方法效果挺好,明天他又發現另一位老師用溫病派的方法效果也非常好,他就能做到博採眾長,儘快成才。

具體到我們醫館,也一樣可以跟診不同風格的老師,學到不同特點的醫學內容。

我認為,只要老師說得對,就應該認真學習,遇到病人的時候,一定會非常地靈活,打破自己的我執,該用小青龍湯的時候就不會用荊防敗毒散。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會非常好。

溫病、傷寒是一家,一個好的溫病派的大夫一定善用經方。至今,我還在有意識地看一些扶陽派、傷寒派的書。不管怎麼說,學習中醫一定要打破偏執、打破我執。

如何看待中醫的門派?

答:經常有人問我這個問題,其實我不太願意回答的。嚴格來講,中醫不講分派。很多中醫門派,是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地區出現的特定的產物。

比如說劉完素,後人說他是寒涼派,他為什麼成為了寒涼派,因為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過於溫燥了,他發現很多吃這樣的葯的吃出了問題,他要去糾偏,你說劉完素不用附子、乾薑嗎?其實他的方子裡面很多附子、乾薑,那你說他是什麼派?說張子和是攻下派,其實他也很會用補藥啊!

中醫在夾縫中生存,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好事在於,可以讓我們中醫人更加的謹慎,更加的客觀,更加的不要信口開河。

你說葉天士是溫病派,你看他書裡面,桂枝湯、麻黃湯、小青龍湯,很多的。因此我說,中醫一定不要分派。

再說說我自己吧!比如扶陽派,我們知道有一個著名的方子潛陽封髓丹。不少人認為我是溫病派,應該不會用的。

我治療皮膚病,多數情況下會用到金銀花、牛蒡子、連翹、薏苡仁這樣辛涼宣透的葯,但是有一兩個人,就是屬於陽氣大虧、虛陽浮越的情況,用金銀花、牛蒡肯定不合適,沒有效果,這時候我也會用附子、龜板、砂仁、黃柏、甘草,也會用潛陽封髓的辦法,效果非常好。那你說我是什麼派?扶陽派嗎?

大夫一定要非常重視診斷。這個病人,是浮滑脈,身發紅疹,一定是溫熱之邪引起的,要用金銀花、牛蒡、連翹、竹葉,如果脈象是虛大、尺脈空,這時候再用解表葯就壞了,一定要用潛陽封髓的辦法,甚至附子、乾薑、龍骨、牡蠣這樣的葯加上去。

中醫的核心,既不是流派,也不是方子,就是四診。一定要把望聞問切四診掌握好,是風寒導致的,是濕熱導致的,是肝鬱導致的,你自然會選用不同的方子。如果說我是扶陽派,非得用附子、乾薑、肉桂,那明明是個濕熱,這時候還用附子,這是不是偏執?是不是有問題?

總之一句話,不要把自己(門派)看得太重,而要把患者看重。(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正安老才

讀者朋友,你有什麼讀後感嗎?歡迎文末留言,小編有好禮相贈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醫相對論 的精彩文章:

TAG:明醫相對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