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甲午戰爭看清末中日國防動員差距

從甲午戰爭看清末中日國防動員差距

原標題:從甲午戰爭看清末中日國防動員差距


124年前的7月25日,日本海軍在豐島海面對中國北洋海軍艦艇發起突然襲擊,標誌著中日甲午戰爭正式拉開帷幕。在這場事關國運的關鍵性戰爭中,中方投入總兵力63萬人,日方投入總兵力24萬餘人,戰爭的結果卻是63萬輸給了24萬,中國引以為傲的北洋海軍灰飛煙滅。


100多年來,痛定思痛的國人一次次把甲午戰爭放到歷史的手術台上,用深刻反省的手術刀一遍遍解剖戰敗原因,從國防戰略、戰役、戰術、裝備等多角度探究悲劇背後的病灶,種種答案不勝枚舉。然而,無論如何,國土面積相當於對手30多倍的中國,竟然輸給了日本。這一明顯違反綜合國力估算和戰爭潛力較量的現象,反映出的是中日兩國在國防動員方面的巨大差距,今天看來依然值得深思。

三心二意與蓄謀已久的戰前準備差距。如果把甲午戰爭的中日戰爭動員較量比作一場接力賽,中國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政府上下安於「太平盛世」,總幻想著距離下一場戰爭很遠。直到戰爭爆發前,清廷對日軍的戰爭準備和軍事行動情況幾乎一無所知,更沒有認真準備。經遠艦管駕二副陳京瑩在家信中披露,「中國只有北洋數艦可戰,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無操練,且船如玻璃」。在日本磨刀霍霍,蓄意挑起戰爭的危急關頭,身為清朝重臣的李鴻章仍不做軍事準備與戰前部署,竟然抱著「我不先與開仗,彼諒不動手。此萬國公例,誰先開戰,即誰理詘」的天真想法,耽誤了寶貴的備戰時間。由於準備不足,致使清軍從戰爭一開始就陷入了全面被動的局面。反觀日本方面,在甲午戰爭前,日本前後8次實施了《擴充軍備案》。戰前幾年,平均年度軍費開支高達總收入的31%以上,1892年更是高達41%。戰前,日本陸軍擴充到7個師團、總人數10餘萬人;其海軍無論是裝備還是兵員的素質,都趕上甚至可以說是部分超越中國,紮實做好了與中國進行「國運相賭」的戰爭準備。


低效無能與高效運轉的作戰決策差距。從戰爭開始到結束,清朝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戰爭組織體制,戰爭決策靠傳統的廷議制度,主戰派、主和派相持不下,政治體制和政權運轉方式根本不適應戰時決策需求。而日本戰前就組建了由天皇主持的戰時大本營,實行一元化垂直戰爭組織體制,下設參謀部負責制訂作戰計劃,統一協調指揮陸海軍作戰,戰時運行十分順暢高效。日方戰略層面雖然是豪賭,決策指揮上卻精心編設作戰預案,甚至做好了海戰失利、清軍攻擊日本本土的最壞打算。從中日國力消耗的角度看,如果甲午戰爭再堅持幾個月,最先垮掉的說不定是日本。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承認:「國內海陸軍備幾成空虛,而去年來持續長期戰鬥之我艦隊及人員、軍需等,均告疲勞缺乏。」曾與鄧世昌、林永升等第一批出國留學的嚴復曾公開上書,提出與日本打持久戰的建議,「十年二十年轉戰,以任拼與賊倭寇沒盡而已」。奈何清廷既沒有認真的戰略戰役規劃,更無法保持承受挫折的定力、戰鬥到底的勇氣,在挫折面前成了驚弓之鳥,很快選擇了投降路線。


粗放混亂與認真細緻的戰爭組織差距。縱觀甲午戰爭全程,清軍的戰爭組織和實施,從指揮機構的組建、作戰計劃的制訂,到戰時兵員擴充、兵力調動部署、軍需前運後送,都非常混亂、毫無章法。以兵員擴充為例,當時中國約有4億人口,而日本大約只有7000萬,中國的總人口和適齡兵員數量都遠遠大於日本。但清軍實行臨時招募兵役制度,軍中老中青混雜不說,吃空餉更是司空見慣,戰時不得不大量招募新兵。更糟糕的是,這些新募的烏合之眾往往沒有經過臨戰訓練即開赴前線,既不懂作戰技巧,更沒有作戰勇氣,一碰到日軍就蜂擁而退。日軍方面,早在1873年就頒布了《徵兵條例》,規定所有適齡男性均有服兵役的義務,並建立起完善的現代常備兵役和預備兵役制度,日本戰時擴充的兵員絕大部分都是曾服過現役、預備役和後備役的老兵,戰時只需經過短時的恢復性訓練即可形成有效戰鬥力。另外,由於缺乏戰役組織能力,清軍雖然人多勢眾,戰場上卻基本是各自為戰,形不成有效的組織和協同。日軍進攻遼東兵力不到5萬人,清軍調集的援軍先後有十幾萬人,但體系龐雜、多頭指揮、互相觀望、各不相救,一仗接著一仗敗。威海衛之戰中,防守威海軍港和要塞的都是李鴻章的北洋系統部隊,但同屬北洋派系的陸海軍將領卻各行其是、互不協同,結果陸上防禦很快潰散,炮台盡失,陷北洋水師於絕境。詩人黃遵憲痛心而泣:「海陸軍,人力合,我力分!」


麻木不仁與兵民一體的民力動員差距。德國軍事思想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指出,民眾力量既是戰爭的人力源泉、物力源泉,又是戰爭的精神源泉;盡最大努力動員可以動員的一切力量,是戰爭指導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清政府長期實行愚民政策,對於民眾的戰爭動員也是無從談起。底層民眾對戰事漠不關心,更不會支持戰爭。當甲午戰爭硝煙瀰漫之際,中國不但南方歌舞昇平,即便在戰火蔓延的北方,民眾最關心的仍然只是生計。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政府高度注重爭取民眾對戰爭的支持。開戰後,日本開動傳媒機器傳播所謂「朝鮮獨立論」「義戰論」「文野之戰論」「中國愚昧落後論」和「日本人優越論」等,大肆製造「戰爭有理」的輿論氛圍。報界派遣戰地記者跟隨作戰部隊和軍艦,隨時傳遞前線最新戰報。國內掀起捐獻熱潮,民間團體和個人自願捐出大量金錢財物。日本1.5億日元臨時軍費預算中,1億日元額度以發行軍事公債形式向社會籌集,結果是兩次組織公債募集活動均超額完成任務。日本民間各地及地方政府自發掀起征朝義勇軍活動,向政府請願參加赴朝作戰。不得不承認,當時偌大的中國竟如一盤散沙,小小的日本卻動員起全體國民的力量參戰,這也是中國在甲午戰爭敗給日本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單位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瞄準勝戰要求,補全能力拚圖!某邊防旅立起實戰標準提升戰訓能力
護衛艦編隊出海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