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交圈子下的飲食結構

社交圈子下的飲食結構

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和什麼樣的在一起。那不同的社交圈子所對應的必將是不同層次,不同文化內涵的飲食。

在社交飲食結構中,需求不同,所選擇的形式必然是不同的,我們渴望通過吃飯的形式,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利益,實現自我設定的目標,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究竟想從一頓飯中得到什麼,不同的人不同的心理賬。

在中國北京見面得第一句客套話,可謂是直抒胸臆,直接將話頭鏈接到了社交工具的主題,比如:「早啊,吃了嗎您吶?」「回見趕明兒來家吃飯!」假如真的遇到什麼事兒要求人,也是先不急著說事兒,頂頭先客氣的來一句:「走,今兒我請您吃飯。」

有個很成功的企業家坦言,自己早前百分之八九十的生意都是在飯桌上談成的,之所以選在這個場合,主要是因為氛圍相對輕鬆,想人多就人多,想人少就人少。

人多的時候,自己知道酒力不夠,還得找個會喝能喝的陪著,人少說明對方性情素雅,那就要在飯館選擇上更偏向清凈品味,至少那裡的茶得能讓人品得出好。

現在自己的生意做到了國外,跟外國人交流,還是免不了想要請對方吃個飯,類型也入鄉隨俗的偏向於西餐,而大多時候,如果對方願意,可能交際的地點會改變到有品位的酒吧或咖啡館,要上些小零食,點上一杯加冰威士忌或卡布奇諾咖啡,也是外國人更為喜愛的社交享受方式。

說到社交圈子下的飲食結構,首要的核心在於圈子,而不在於飲食。

你所處的社交圈子更偏向於什麼樣的交際方式,那麼此時自己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入鄉隨俗。

這就好比明明今天你最渴望結交的人已經提議去吃海鮮,即便是你自己心裡再喜歡吃川菜,想必也不會冒冒失失的將自己的想法直接表達出來吧?

常言說,想成為什麼人,就和什麼人在一起,那麼想結交什麼樣的圈子,你首先也要努力學會適應好與他們在一起發生社交活動的每一餐飯。

實話說,社交下的飲食結構是最多變的,隨著交際對象不同,社交環境的變化,人總是很習慣性的從一個社交飲食結構轉換到另一個社交飲食結構。

舉個例子來說,一位上市公司的企業老總,在與客戶發生社交鏈接的時候,一定會根據客戶的類型設定不同的社交飲食結構,如果對方是外國人,規格很高,那很可能會找一個風景秀麗,具有田園氣息的莊園雅間,一起共享一頓簡單而不失豐盛的午餐,隨後拿上球杆,來到寬闊的高爾夫球場,兩個人一邊優哉游哉的打球,一邊將洽談的內容做個互動交流,等到一場球結束以後,秘書就會把兩個人達成一致的合同協議草擬出來,雙方落款簽字,然後開心的握手道別,還不忘來上一句:「謝謝你的午餐,這真是很美好的一天。」

假如對方是性格比較傳統的中國人,想要談成這單生意就要在社交飲食結構上先做上一些功課,比如對方的家鄉在哪裡?更偏向於幾大菜系中的哪一支?有什麼特別的飲食偏好?有沒有自己最青睞的菜品?然後自己就開始一個個對號安排,看看在自己所了解的資源中,哪家上檔次的餐廳更適合於客戶的口味,這一餐飯的規格安排是什麼樣的?而且可能還要特別囑咐廚師,做某某菜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精心,因為這道菜會在自己的社交鏈接中是點睛之筆,具有一定的特殊意義。

整體下來我們就會發現,整個過程中,全部都是以對方的角度在思考,而自己對於食物的需求,與達成社交默契這項需求相比,真的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客戶的事情搞定了,下一步就是員工,作為上級領導,為了企業的蓬勃發展,一定是要和員工保持和諧友好的工作關係的,領導有責任有使命關心員工的工作、生活,而其中最為親民的舉動就是抽出時間和下屬一起享用一頓工作餐。

例如有些領導會定期的來到員工食堂,與員工一起排隊買飯,然後與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暢談工作生活情況,假如發現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及時的記錄下來,然後吩咐有關部門儘快解決。

在這段社交飲食結構中,我們肯定不能說領導有多喜歡吃員工食堂的工作餐,因為他的這一行為是帶有社交目的的,他的核心是以這種形式拉近與員工的距離,而不是僅僅將注意力集中排隊打來的工作餐。

當一天的工作結束後,當這位領導真正的回到家,他的飲食好惡才會有最直白的體現,例如他會告訴自己的愛人:「親愛的,我今天太累了,只想吃一碗你親手做的清湯麵,那才是人間第一大美味啊!」此時的他,身心才算真正的放鬆下來,也不再置身於社交下的飲食結構,他很自然的將自己回歸家庭,這時候的飲食結構,才是屬於他自己的飲食結構。

社交下的飲食結構,可以根據對方的需求隨時轉化成不同的類型,有人就適合於小飯館,有人就適合找個幽靜的茶餐廳,叫點點心喝杯茶。

有人專門喜歡在休閑館吃個自助餐,一邊泡澡一邊做汗蒸的談生意,有人則喜歡享受大餐以後一起到KTV一唱就唱到夜裡兩三點。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交飲食結構是根據你所要交際的對象類型做出調整的,只要找到對方覺得最好的社交飲食結構,你才能更為順利的融入到他的世界。

由此看來,社交圈子下的飲食結構,帶有一定的利他性,而之所以利他性那麼重要,是因為我們渴望從這場飲食結構中收穫更多。

從心理的角度而言,人的每一種行為都帶有目的性,而社交下的飲食結構,核心目的就是與對方產生更為默契的交際鏈接,從而更好的在某些問題上達成一致和默契,從而獲得更客觀的價值收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麗睿客 的精彩文章:

大健康新業態:身體消費護航,美e康福探秘

TAG:麗睿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