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治維新150年世俗與超世俗:走向現代的日本佛教

明治維新150年世俗與超世俗:走向現代的日本佛教

編者按

近期,澎湃新聞記者就「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佛教」這一話題採訪了旅日學者何燕生。本文內容原是訪談中的一個問答,限於訪談主題和篇幅,現將這部分內容單獨發布出來,希望對渴望了解日本佛教、明治維新的讀者有所指引。

明治維新時期的佛教,長期以來並未成為日本佛教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這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日本的佛教研究由於長期以來受到注重文獻考據的傳統的「佛教學」的影響,一直以來比較關注對「經典中的佛教」的研究,梵文、巴利文因此成為了學者必須攻克的語言關。論文中如果沒有幾句梵文、巴利文,似乎顯示不出論文的水平。我周圍的很多佛教學專業的同學都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因此,那些不屬於「經典中的佛教」,或者歷史距離我們較近的佛教,如中國化的佛教禪宗以及近現代佛教,並不屬於傳統的「佛教學」的研究對象,很少有人去研究。其次是日本佛教研究的主流是「宗學」。今天的日本佛教都是建立在對鎌倉時代各個宗派祖師的信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般稱之「宗派佛教」,或者叫「祖師佛教」。而今天日本的佛教研究隊伍一大半都是這些宗派的僧侶。由於受到宗派的限制,他們一般都比較關注自己所屬宗派的教義和歷史,比如禪宗的學者比較關注禪宗的問題。這種研究,一般稱為「宗學」。這樣一來便造成了這些學者對「歷史上的佛教」比較關注的結果。

由於受到來自上述兩方面的學術背景的影響,有關日本近代佛教的研究,在日本,一直以來是哲學、思想史和歷史學的工作。不過,這個局面在10多年前得到了改變,其領頭人是原東京大學教授末木文美士。末木之所以能夠開闢近代佛教研究的領域,關鍵一點,他不是僧侶,儘管他的學術背景是「佛教學」,但他在東京大學佛教學系擔任的是「日本佛教」的研究。這樣的學制安排,在日本其它幾所國立大學,比如京都大學、東北大學、北海道大學、九州大學、大阪大學和名古屋大學的佛教學系中,是不存在的,屬於一個特例。在末木的帶動下,一批年輕人加入其列,有關近現代日本佛教的研究開始活躍起來,陸續出版了許多研究成果。這裡選擇幾部著作,略作介紹。

《明治思想家:近代日本の思想?再考Ⅰ》

《明治思想家:近代日本の思想?再考Ⅰ》一書,是作者末木文美士關於日本近代佛教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從題目看,該書似乎不是在討論佛教問題,然而這正是作者的意圖之所在。因為以前研究明治維新時期思想的學者,很少關註明治時期的佛教思想家,「明治佛教思想」一直以來被「邊緣化」。本書就是針對這種背景而撰述的,問題意識鮮明。書中所討論的人物有島地默雷、井上圓了、井上哲次郎、村上專精、清澤滿之、高山牛、鈴木大拙、綱島梁川、田中智學、內山愚童、高木顯明、岡山天心、西田幾多郎等。這些人物,顯然不是走在明治維新運動最前沿的人物。作者的意圖,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旨在「通過追尋佛教及其周邊的思想家思想的演變,試圖描述『另外一個明治思想史。因為,在作者看來,明治思想,是以國家與宗教、倫理道德與宗教、世俗(世間)與超世俗(出世間)、個體與全體、有限的自己與無限的絕對者等的對立與緊張關係作為主軸發展起來的,而且這些問題大多延續至今,並未得到充分的解決,因此,明治佛教思想家的思想不僅僅是佛教一方的問題,而是整個明治思想界的問題。

《近代日本の日蓮主義運動》

大谷榮一的《近代日本の日蓮主義運動》也值得介紹。我們知道,日本佛教「日蓮宗」是由來於日蓮的人名。用人名作為宗派名,在佛教史上非常罕見。這也正反映了日蓮的人物魅力和思想特色。正因為如此,日蓮思想在國家主義盛行的明治維新時期,吸引了一大批知識人士和政治家,並形成為一種思潮,一般稱之為「日蓮主義」。本書專門探討了1880年至1920年代日蓮思想在日俄戰爭特別是在日本走向近代化過程中,如何被利用和被解讀,最後形成為「日蓮主義」的情況。該書應該是日本學術界出版的最早討論「日蓮主義」的專著,因此,出版後,獲得了日本宗教學會的「學會賞」。大谷現任職於京都佛教大學,是一位多產的少壯派學者,之後還出版了《近代佛教という視座:戰爭·亞洲·社會主義》、主編過《近代佛教スターディズ》(近代佛教研究)等,這些都涉及到明治時期的佛教。

Of Heretics and Martyrs in Meiji Japan: Buddhism and Its Persecution

另外,美國學者James Edward Ketelaar的Of Heretics and Martyrs in Meiji Japan: Buddhism and Its Persecution,也值得介紹。該書主要對明治時期的「廢佛毀釋」進行歷史學的解讀,所謂「屈服的危險性」與「創造性的不屈服的可能性」,是該書敘述的關鍵詞。作者曾留學日本,現在是芝加哥大學歷史學教授。

《小栗棲香頂の清末中國體驗—近代日中佛教交流の開端》

我國旅日佛教學者陳繼東的《小栗棲香頂の清末中國體驗—近代日中佛教交流の開端》於2016年出版,以明治初期小栗棲在華「布教」期間所留下的日記為線索,考察小栗棲在對中國佛教以及日本佛教比較與理解中所表現出來的「互為他者」的思想軌跡。書中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小栗棲這位凈土真宗僧侶,以前日本學界很少注意,中國學界知道的更少,陳繼東的研究是一個突破。當然,關於明治維新時期佛教的研究,遠遠不只這些,還有許多成果,也都很不錯。特別是隨著「現代佛教」這個學術領域在北美和日本國內的興起,關於明治維新時期佛教的研究,相信會出現更多的好成果。

明治維新150年何燕生:日本佛教從「葬式」走向人間

(何燕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