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宮內不準有漢族女子,乾隆皇帝是如何打破該祖訓的?

清宮內不準有漢族女子,乾隆皇帝是如何打破該祖訓的?

文/媯滿聰

近日,於正策劃和編劇的作品《延禧攻略》熱映,引起了很多人的吐槽與討論。劇中涉及了複雜的宮斗,但是並沒有觸及乾隆朝後宮最敏感的問題——漢族妃嬪問題。這個問題在乾隆時期是個相對忌諱的問題,但是也是引起內鬥的導火索。

乾隆皇帝時期,後宮中有不少漢族的宮女、嬪妃,這打破了「宮內不蓄漢女」的大清祖訓,那麼乾隆皇帝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這樣的制度是從康熙時期才明確下來的。

滿族人入關初期,並沒有明確的規定,不讓滿漢通婚。順治皇帝為了安撫明朝遺民,鼓勵滿清皇室的女子,嫁給明朝的降將,以維繫滿漢的關係。同時,順治皇帝還將漢族普通人家的女子石氏迎入後宮。這就是順治的政策「稽古制選漢官女備六宮」的直接反映。

到康熙時代,滿漢矛盾非常明確地激化了。滿族人享有很多特權,居住在一定的區域,負責政府規定的行業工作,如當兵等,國家給予錢糧。滿族人壟斷了很多權力,導致漢族人與滿族人的矛盾越來越大。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清皇室頒布了宮內不蓄漢女的祖訓。

滿八旗子弟家的女子不僅數量有限,姿色也達不到皇帝審美的要求,無法滿足乾隆皇帝的需求。於是,乾隆皇帝私下裡安排心腹大臣,到處收羅漢族家的女孩子,將她們送入後宮。這些漢族女孩子經過乾隆心腹一系列的運作,最終被合法化。

合法化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入旗,另一種是抬旗。當時在旗的有內務府三旗,以及滿族八旗。漢族戶籍的女子可以加入內務府三旗,於是在身份上就從漢人變成了旗人。另一個方式是抬旗,是把滿八旗後五類抬高到前三類,或者將內務府三旗抬高到八旗中的相應高位。

關於乾隆帝的怡嬪柏氏,據《清列朝后妃傳稿》記載:「怡嬪柏氏,柏士彩女。乾隆六年封為嬪。二十二年薨。」在這段記載中,並沒有提及柏氏是漢族出身還是滿族。

不過,乾隆五十八年總管內務府上奏的《為正黃旗冝品常在娘娘及家人入旗清冊》中記載:「正黃旗通源佐領下查得本佐領下冝品娘娘於乾隆七年奉旨入旗,於二十二年五月薨逝。」史學家考證,所謂的「冝品」,其實就是「怡嬪柏氏」。可見,她的家族是從漢族入旗的。

儘管史書上並沒有明確表示乾隆後宮到底有多少漢族妃嬪,但是通過乾隆入旗、抬旗的制度可以看出,這個數量應該是比較大的。儘管有祖訓,但是從乾隆開始,這個祖訓是名存實亡的。為了滿足帝王的私慾,大量的漢族女孩被納入旗人的身份,為皇家貢獻青春。

參考文獻

1. 張采田,《清列朝后妃傳稿》;

2. 趙玉敏,《清代后妃與宮女研究》;

3. 《清太宗文皇帝實錄》;

4. 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怪譚 的精彩文章:

東漢末年,在治軍方面,能與曹操比肩的只有孫策
罵曹操羞辱劉表嘲諷荀彧,誰給了禰衡這麼大的膽子?

TAG:文史怪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