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慈禧葬禮9大秘密,惡臭、滴血、恐怖,送葬隊伍走了五天

慈禧葬禮9大秘密,惡臭、滴血、恐怖,送葬隊伍走了五天

慈禧作為晚清最有權力的女人,多年獨攬大權不放,以全國之力供自己享樂,並且堅持閉關鎖國,導致大清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飽受西方列強的侵略,最後導致大清滅亡,國力倒退。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後因病亡於西苑的儀鸞殿,卒年74歲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後命太監把她抬到瀛台,抬到被她囚禁了10年之久的光緒皇帝床前。病體沉重的光緒皇帝和病體更加沉重的慈禧太後沉默無語地對視著,在沉默的目光中維新派領袖向保守派首領做最後的抗爭--只要能比她活得更長,就有機會實施慈禧太後所反對的維新主張。就在這一天,光緒皇帝死了。

第二天,慈禧太後也放心地一命嗚呼。

在1908年11月15日的時候,74歲的清朝慈禧太后病死在北京。而為了給慈禧太后辦一個風光的葬禮,一項浩大的工程就這麼誕生了。據悉在清朝慈禧太后出殯的時候,紙將紙兵,紙轎紙馬的送葬隊伍整整在街上走了五天,場面可謂是極其的恐怖。

慈禧葬禮9大秘密,惡臭、滴血、恐怖,送葬隊伍走了五天

富察?建功(以下簡稱富察)曾經在紫禁城當過大內侍衛,曾經被選入「慈禧遺體」保衛「小組」,披露了這個驚世的奢華葬禮上,我們並不知道的9個秘密:

1、背誦慈禧的謚號

慈禧太后獲得了「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的22個字的謚號,富察?建功和侍衛們必須要在一天之內背會,還是熬夜將其背會了。

2、給慈禧穿斂服

慈禧想到我為大清操勞這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老,到死的時候,破個規矩,穿上正紅色的內褲上路,也算是對自己生前沒能當成皇后這一遺憾的彌補吧。

3、扎制外國紙兵

大批身穿洋式軍服,排列成隊的新軍士兵,他們有的手持軍號,有的肩負洋槍。被派到陰曹地府去打前站,當然還是裝備精良的新軍戰鬥力更強。

4、送葬的宮廷樂隊改為軍樂隊

袁世凱的軍樂隊,果然出殯之日,有軍樂隊在前面演奏,讓這場葬禮氣派了不少!

5、送葬的隊伍後跟著一個劊子手

清朝政府安排了好幾個劊子手,說是為了鎮住一些不幹凈的東西,當然也有人說是為了維護現場秩序,至於真正的意思是什麼,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

6、隆裕手裡捧著一個寶瓶

瓶子裡面裝的是慈禧最喜歡的東西,昨晚在供案上用筷子夾來的祭品,供慈禧到了陰間繼續享用。

7、運送梓宮的龍輴車經過事先排練

8、隆裕為慈禧掃床

一把用桃樹枝編結成的小掃帚,掃帚的前端用黃緞子給包裹了起來,寬大的棺床,以中心線為界,要分兩面掃,一面掃九下,目的是將石棺床表面的灰塵,打掃乾淨,梓宮放上去後,也好讓棺槨中的慈禧萬世安眠。

9、封閉地宮的石門

慈禧葬禮9大秘密,惡臭、滴血、恐怖,送葬隊伍走了五天

早在三個月前,清宮中就已經焚燒過大量用紙糊的冥器。各種做工精巧逼真,惟妙惟肖的鐘錶、梳妝台、煙桿,這些都是老佛爺生前的心愛之物。還有一大群紙糊的太監,他們將在陰間繼續伺候主子。

葬禮現場的紙人排列整齊,陣容強大,空前絕後,嘆為觀止。紙人們個個面帶詭異的微笑,如同殭屍一般。陣列中有身穿清朝官服作行走狀的各級官員,有手持兵器騎在紙糊馬匹上的將軍。

慈禧出殯當日:為何棺木一直在滴血?

光緒和慈禧的棺醇,也是需要用大量的香料,這讓李蓮英發了一筆小財,今日為了給慈禧太后的柩布熏香。李蓮英命手下的太監,去自家的私庫中取香料。因為當時京城買香料的商家都被李蓮英擠兌了,所以這皇宮一直以來用的香料都出自他家了。慈禧太后的棺材板上,一個勁地往外滴血。李蓮英決定打開棺醇一看,結果卻讓他們驚掉了下巴,裡面竟然有二十多隻死老鼠,聰明決定的李蓮英當時就聯想到了香料出了問題,連忙派人去四處打聽,並且禁止消息外泄,草草的下葬了慈禧。

慈禧葬禮9大秘密,惡臭、滴血、恐怖,送葬隊伍走了五天

這路上總得配備些吃食呀,不然慈禧餓了怎麼辦,當然這些都是瞎講究啦,不過人家作為太后,講究點也是應該的。所以隆裕皇后就為她特地準備了很多美味佳肴,這些當然是慈禧生前比較鍾愛的幾樣了,就連盛放這些菜肴的碗碟都是最為頂級的。

慈禧出殯的時候正值冬天,天寒地凍的,她倒是不怕冷了,但是這些送葬隊伍需要取暖呀!所以在每個馬車上都配了一個火爐,結果那就是,最高貴的人都會死,最高級的食物都會壞!這些美味佳肴因為離得火爐太近,結果不僅一樣樣的壞了,還發出了令人作嘔的臭味,熏得這些人都受不了了,這外人聞到了,還不得以為是慈禧臭了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天下知天下 的精彩文章:

清朝滅亡後,滿清貴族改成13個普通的漢姓,您是皇族血統嗎
姜子牙降服玉石琵琶精後,為何要扒她衣服,目的性太強,太有心計

TAG:觀天下知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