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幼升小的秘密:聽了那麼多育兒道理,還是帶不好孩子?原因終於找到了

幼升小的秘密:聽了那麼多育兒道理,還是帶不好孩子?原因終於找到了

父母知了

令不少父母感到困惑的是,為了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下了很大工夫去看一些教育的雜誌、書籍,了解各種教育方法和教育經驗,不折不扣地照著做,可為什麼收效不大呢?

有一個朋友寫了很長一段話談這種衝突:

「娃還沒生,就買了各種書籍,從0歲囤到6歲,涵蓋餵養、睡眠、看病、心理方方面面。

僅有書,是不夠的,手機上還關注微博育兒大V、兒科醫生,微信公眾號,上下班途中、上大號的間隙,刷一刷。看多了,不是專家也成了半個專家,育兒的這些大道理,你開個頭,我就能接個尾。

然而,看著孩子漸漸長高,到幼兒園了,有一段時間,在孩子的叛逆期+拖延症頻發,加上工作上的壓力,我有點抑鬱,總是控住不住情緒。不該罵的時候,我罵了;不該打的時候,我打了;該講道理的時候,我直接動粗了。

過後,對照育兒經上的好媽媽準則,又暗自後悔:我剛說話重了,會不會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的暗示?我剛打了他,會不會對他心理成長產生不良影響?」

套用一句流行語:「懂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人生!」那麼,這位媽媽大概是「懂了那麼多育兒道理,卻依然帶不好自己的孩子。」

這種情況是如何造成的?

在與許多諮詢育兒問題的年輕父母交談中發現,有些家長對書上介紹的教育理論、方法和經驗不加選擇地全盤接受,很少思考是否適合自己孩子的個性特徵和實際情況。

舉個例子吧,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應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這對於缺乏進取心、得過且過傾向嚴重的孩子是合適的。如果孩子比較敏感,沒有取得好成績內心非常難受,家長還一味催促孩子事事爭第一,這就是一種很危險的教育了,那些時常耳聞的極端事件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個事事要爭第一的父母,孩子承受不了。面對這樣的孩子,最恰當的教育應該告訴孩子不必過分在乎分數是否第一,而是發現他在學習過程中的亮點,例如善於鑽研思考題,或者學習習慣好等等,淡化分數,這樣容易讓孩子找回自信心。

這裡講一個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比較生動一些:有一天,弟子子路對孔子說:「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嚮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你有父親兄長在,你怎麼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過了一會兒,弟子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孔子卻說:「應該聽到後立刻就去實行。」這時,站在一邊旁聽的弟子公西華被弄糊塗了,不由得問孔子:「怎麼兩個人問一樣的問題,老師卻不同的回答呢。」孔子說:「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制止他衝動,讓父兄約束他;冉有為人懦弱內向,甚至有拖延的習慣,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讓他立刻去做。」 冉有與子路二人,後來從政都有成就,各有所長,都是孔子因材施教理念落實的好。

還有一種原因,父母也對自己原生家庭帶來的育兒理念缺少更新意識,通俗的說就是爹媽怎麼管自己,現在自己怎麼管孩子,如果這個慣性思維嚴重,外在的理念一時半會不能完成現實的轉變,穿新鞋走老路。這裡有一個例子就是一位姓趙的女明星訪談中曾經聊起過一個事,她媽媽是老師,從小對她管教嚴厲,用她自己的話說「從小揍到初中,到高中才不揍,主要是寄宿離得遠,揍不到」,所以在她的潛意識裡,父母揍孩子是天經地義,她都習慣了,直到自己有了女兒,她在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揍,當然不是往死里揍,但也不是愛撫,而是打屁股,打出聲響那種。儘管她受過高等教育,當時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清宮戲明星,在現在接收到的先進育兒理念中也知道打孩子不對,但她的潛意識裡因為有原生家庭的存在,所以很難改變,直到孩子懂事,大概四五歲,有一次揍了之後,兩個星期不說話,她才意識到出問題了。後來自己慢慢學習,再調整,堅決不再揍孩子,但有時候情急之下還是要罵,「每次我都想起自己的媽,當時恨她,現在又變成了她。」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力,蠻大的。

簡單歸納一下,造成懂那麼多育兒道理,還是帶不好孩子的原因大致就兩個,一是沒有認清孩子;二是父母沒有認清自己。

知道了原因,又該怎麼解決呢?

首先是理解並接納孩子的獨特性,並針對這種特點來實施教育

心理學和動物學專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對我們家長頗有啟發:他們教5隻獼猴做動作,其中3隻獼猴很快學會了,另兩隻獼猴卻沒有學會。是不是這兩隻獼猴比較笨呢?為了檢驗這個判斷,實驗者換了一種方法來教這兩隻獼猴做動作。這兩隻獼猴也很快學會了做動作,和前面的獼猴動作沒有大的差異,甚至在另一些方面略勝一籌,這說明什麼?關鍵時刻轉變了方法,找到了這兩個獼猴的特點,有了針對性。此後,這些專家反覆多次對許多獼猴做這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獼猴的聰明程度沒有太大的差別,要教會獼猴做動作,關鍵是要找到適合獼猴個體特點的方法。

其實,每個兒童的智商層面是相差不大的(一般是正態分布,極端高和極端低都是極小數,大部分在中間狀態),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勢智能和弱勢智能,例如有的孩子喜歡運動,有的孩子喜歡錶達,有的孩子喜歡唱歌。作為父母要認真觀察研究孩子的學習類型,並加以尊重和發揚,允許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或擅長的方式學習,這樣才可能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父母還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有的活潑,有的安靜,有的很獨立,有的依賴性強。顯然,並非每個孩子都適用於同一種教育要求和教育方式,家長只要找到適合孩子特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就完全能夠使每個孩子獲得理想的發展。

其次,辯證的看待育兒道理,靈活對待理論和別人分享的經驗

許多家長也感受到「為什麼別人都說好的方法對我的孩子沒什麼用呢?」其實,每一種理念和方法的產生都與一定的文化、社會背景、孩子本身和家庭等方面的背景有關。因此,當它用於另外一種不同的環境中時,往往顯現不出效果,甚至還會產生負面影響。

於是,我們便應該對其進行相應的變化使之適應周圍環境。正如我們現在引進西方的許多教育方法時不能完全按照原來的模式,而是要根據國內的傳統文化、生活教育環境等因素而改變,使之更適合於孩子,父母只有在進行教育時看到每種教育方法的理念和要點,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變化,真正理解和內化,靈活地進行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自己孩子的發展。尤其介紹的一些國外教育經驗,他們有信仰文化的基礎,例如基督教、佛教等等,而我們的家庭教育氛圍裡面比較淡化信仰,所以就不能照搬照抄。

不管是用哪種方法,任何僵化的應用必然使孩子的發展走上極端,家長決不能照搬照套表面形式。

第三,父母跟著孩子再成長一次,及時更新自己的理念

由於孩子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的性格特徵和興趣愛好都會隨之變化和發展。因此,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發展狀況不斷地隨時更改教育目標,轉變教育策略,這樣才能使孩子的各方面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每個階段都不一樣,3歲的時候,8歲的時候,14歲的時候,這個育兒理念是在變化的,例如現在是幼升小階段,還有一個多月孩子就要去上一年級了,該做些什麼?準備好哪些措施?這就是這個階段的任務和方法,你總不能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是被爸爸揍進學校的,這一次終於輪到自己開始甩棒子了,那就是倒退,而不是進步了。

如果父母順應孩子的年齡和心理發展變化對孩子進行教育,比起生硬的套用別人的模式,更容易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對孩子進行引導,使孩子的發展更符合實際。如果孩子已經在能力上有了另一種方面的發展,或者他的發展目標已經轉移到另一方向,家長還一直沿用某種固定的教育模式和思路,這不僅有可能跟不上孩子發展的腳步,還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孩子的發展。因此,家長及時注意到孩子的變化,並隨之對教育目標和手段進行靈活改變,才能使孩子得到比較平衡而自然的發展。

總之,父母們在家庭教育時不能照搬照抄;不能急功近利。應該充分了解孩子的各個方面的個性特徵,辯證的看待各種理論和經驗總結,在眾多方法中綜合出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並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斷根據孩子的變化而靈活變化,最終形成一套針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年輕的爸爸媽媽應該堅持自身是不斷學習的生命體,摒棄原生家庭的一些陋習,打破思維和習慣定勢,應該始終堅持把靈活性作為家庭教育的關鍵,靈活地順應孩子的實際,加以引導,最終使孩子和諧而平衡的發展。

這裡再次鄭重聲明,以上包括我所表述的內容,不是專家觀點,不是權威論述,僅僅是一個家庭教育的思考者和分享者,思考並分享自己在育兒過程的體驗,供年輕的父母參考。

覺得有收穫,就轉發給需要的人,謝謝!

在喜馬拉雅FM平台搜索「北緯32度半」,陳老師給您最好的育兒方法音頻指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 的精彩文章:

恭喜!奧運五金王公布懷孕喜訊,已提前向師姐討教育兒經
這3種育兒方法會禍害孩子聽力,第二種八成父母都做過,有你嗎?

TAG: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