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前怎麼看魯迅的文章都看不懂,現在根本不用看,就全懂了

以前怎麼看魯迅的文章都看不懂,現在根本不用看,就全懂了

少年時代最不喜的作家便是魯迅了,總以為他被過分解讀得厲害。

現在再回頭看,才發現是自己的緣故,即諱疾忌醫。

魯迅的文章用典豐富,而且由於受到當時險惡環境的限制,很多觀點不便直說,只能採用各種隱喻、借古諷今的手法來表示,缺乏閱歷的人是不大容易看懂的。

魯迅的書放在現在依然具有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但和胡適不同的也是最遺憾的一點,是他「只找人性的毛病,從不找制度的毛病」。只挖掘和揭露人和民族的劣根性,而不去尋找改進的辦法,那真是如他自己所說,「最苦痛莫過於夢醒了卻無路可走」了。


魯迅希望自己的文章能速朽,因為他不願中國的未來停滯於他筆下揭示的那個醜惡的樣子,不願國人的靈魂一如他筆下的阿Q、看客之徒。

雖是如此,但世道偏偏不如意。魯迅生活的年代與如今的年代差別很大,可仔細想來人心、人性以及社會殘留的問題跟上個世紀並無太大的區別,都是蠅營狗苟。

魯迅的作品如同一面「無處可藏」的 大鏡子,依舊照射了太多太多我們現代社會需要去重視和反思的問題。如果我們仍然「用瞞和騙」的態度(《論睜了眼看》)來催眠自己和後代:「咱們向來就很好的」。(《燈下漫筆》)那我們社會的未來就真的難以有「真的人」存在了。


小學《少年閏土》、初中《故鄉》《孔乙己》、高中《祝福》《葯》,那時候不太喜歡這個老「憤青」,或許是老師教的方式總是停留在「針砭時弊,打到封建社會的三座大山而戰鬥著.......」所以,那時候一直不愛讀魯迅。

直到大學接觸到魯迅先生的傳記和一些當年的軼事,才覺得他並不是教科書中冷冰冰的「匕首戰士」,而是在那個動亂而光輝的年代一個鮮活而有趣的人。

於是,從那時候,才開始慢慢走近他,並開始理解他,也從各個方面感受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魯迅先生,長大後,我發現理解一個人的作品的最好方式就是先了解這個人,獨特的靈魂才能賦予一部作品一篇文章獨特的精神。

01 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生平,還粉飾黑暗。

——《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

02 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牆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

——《碰壁之後》

03 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把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把東西偷完。

——《談所謂「大內檔案」》

04 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恐懼顫抖),他們就看了滑稽劇。北京的羊肉鋪常有幾個人張嘴看剝羊,彷彿頗為愉快,人的犧牲能給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也就忘了。

——《娜拉走後怎樣》

早年讀魯迅,只見其尖刻犀利。

如今讀魯迅,默認了學界的評價:中國文化的守夜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惟雍談文化 的精彩文章:

李白完全不是你們想像得那樣,你們根本不了解李白!

TAG:惟雍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