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irdoc:這個 AI 「聽診器」,想助力醫生將慢性疾病扼殺在搖籃里

Airdoc:這個 AI 「聽診器」,想助力醫生將慢性疾病扼殺在搖籃里

張大磊一直在用 AI 「看片子」,不過以前是在 PPTV 「審片」,現在是在醫療行業「讀片」。

從娛樂場景轉向高難度的醫療場景,他有什麼「想不開」的呢?畢竟相比於很多行業,醫療這樣寂寞的行業不太「受待見」。所以就像張大磊說的那樣,國內不乏 AI 技術的大牛,但是大牛不一定會選擇醫療行業。「家人曾經被漏診過,所以當時就想通過一些技術來幫助一些慢性疾病的早篩,因為很多慢性疾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被漏診。」這個 AI 醫療企業——Airdoc的創始人回憶起初衷。

的確,當一個人對行業痛點感同身受的時候,會產生更直接的責任感。在情感的驅動下,張大磊開始和 AI 醫療影像診斷「杠」起來,專註於用 AI 輔助眼底、皮膚等慢性疾病早篩的 Airdoc 在 2015 年成立了。

那時候人們還沒搞清楚醫生和 AI 之間的關係,「AI 取代醫生」的觀點可能讓一些企業「飄起來」。「醫生這個職業已經有幾千年歷史,期間經歷過無數次技術迭代也沒有消失。這是因為這個行業有自己的特點,醫生有很多人性化的關懷、認知升級,這是演算法沒辦法做到的。」因為是醫學院出身,張大磊一直顯得很冷靜。他的冷靜主要來自對行業的理性辯證看待:「從產業的局限和技術的局限來看,這個事情發展沒有那麼快。所以我們想耐心、紮實地把產品做好,讓所有人都能夠真的用上。」

一方面,從產業角度看有兩個影響因素。一是醫療發展周期長。與互聯網 2、3 年就進入快軌不一樣,醫療也許需要數十年的深耕,特別是重大慢性疾病的早篩。「由於很多病早期沒有明顯癥狀,所以很多人一直拖到很晚、很嚴重時才治。」他說。二是想要在各種情況下可以和醫生的診斷結果媲美,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做。

另一方面是技術的局限。「像深度學習要依賴於一定的樣本量,但有一些罕見病的病歷,它本身發病率就非常低,可能有的疾病在全世界每年就發個幾百例。這種其實我們能收集到的樣本量,是不夠訓練的。」張大磊表示技術上還需要有更多的突破。

張大磊

「讓所有人都能夠真的用上。」張大磊這句直觀的話表達了自己的抱負與野心。那麼,他要如何實現呢?

首先,是找到合適的終端患者用戶市場。張大磊選擇了以視網膜為主切入點,要知道當時整個 AI 醫療影像領域,肺結節才是主流。「肺癌是低發病,而從視網膜看到的高發病是蠻多的。」他說。隨著我國人口快速進入老齡化,視網膜病導致的視力減退甚至失明情況愈發嚴重。常見視網膜病變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相對獨立的眼部病變(青光眼、老年性黃斑變性等),一類和全身性慢病相關(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高血壓眼底病等)。這些病早期都沒有癥狀,出現癥狀時多屬於較嚴重階段,所以早篩顯得尤其重要。

這方面疾病也是漏診率和誤診率特別高。「以糖尿病為例,中國有 1.14 億的糖尿病人,但是由於早期沒有癥狀,一般體檢項目也不會做糖尿病檢測,所以很多人發現的時候的疾病已經處於中晚期。糖尿病在中國的知曉率是 30% 左右,也就是其實 70% 的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張大磊認為視網膜篩查是一個應用場景更廣的領域。

此外,作為醫療產品,還要取得醫院方面的認可,對於 AI 醫療來說,這在技術上是一個挑戰。張大磊把 Airdoc 定位為醫生的「聽診器」:「我們是做醫生的工具,幫助他們讓病人更好的控制疾病。」他說。在大量專家標註的視網膜影像數據基礎上,Airdoc 基於數百萬張醫學影像,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設計特定的深度神經網路結構,實現了在視網膜圖像中識別多種眼底病變和全身性慢性疾病。據介紹,Airdoc 的產品可以實時預測 30 余種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視神經疾病等,診斷準確率在 97% 以上。

與很多人工智慧企業一頭扎進大醫院不一樣,為了惠及「所有人」,Airdoc 一方面向基層醫療擴展,與眼鏡廠商合作,一方面也和大型醫院或者葯企、政府合作。「我們主要的應用場景是預防性質的輔助診斷和康復隨訪。」他說。院內,眼底照相機與配套的智能硬體「 Airdoc 魔盒」相連,拍照後就會自動產生報告給醫生做輔助分析。院外,Airdoc 通過 AI 幫助基層醫生或者是類似星創視界旗下的寶島眼鏡實體店,發現早期慢性病患者。眼底相機拍攝照片後,人工智慧將自動分析結果返還患者,患者可以在手機端快速收到檢測結果。

「我們在 2015 年和 2016 年主要和中美的醫院合作,2017 年開始開始推廣到中國的基層醫院。」張大磊介紹。

這些數字似乎表明,AI 醫療產品已經有規模化的意味。2018 年的 AI 醫療領域經歷了落地,和資本的風口時期,目前整個行業已經漸入佳境。但是張大磊表示 AI 醫療產品商業規模化依然有一些阻礙:「一是 AI 產品還沒有單獨的收費目錄;二是還沒有進醫保。後續的更多發展很依賴政府政策的推動。」

今年 4 月,此前已經完成兩輪融資的 Airdoc 宣布已完成由復星領投、搜狗追投的數億元人民幣 B 輪融資。張大磊提到過這筆錢會主要用於產品規模化,他依舊堅持「要讓更多的人可以用」的產品。「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查一個病的成本可能幾百塊,去年,但是我們正在努力爭取可以把成本降下來。」他認為不斷迭代產品,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才能讓更多的人能用、用得上。

「AI 醫療更大的商業價值是傳統無法滿足的痛點,如效率、人力和成本問題。每個人都希望治未病,可以花十塊錢早篩,而不是疾病發作了花 10 萬塊做手術。」他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點科技 的精彩文章:

Lyft 完成 6 億美元新一輪融資,估值達 151 億美元
微博上線的這款小程序,除了名字長了點裡面還有哪些新鮮事?

TAG:動點科技 |